岑维璠,韩平武
(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 合浦 536100)
《〈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述评
岑维璠,韩平武
(合浦县人民医院,广西 合浦 536100)
《黄帝内经》为我国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传统中医的经典之作,具有极高的医学研究参考价值,是现代医学研究者必备的主要著作之一。根据《黄帝内经》记载可知,在古代解剖学已得到医学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并对解剖学进行相应的研究和分析;古代医学工作者对解剖学认识已达到一定的高度,解剖学也取得相应成果。《〈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中详细记载解剖学的相关临床研究及成果,对《黄帝内经》中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进行述评,旨在为现代解剖学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开拓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的研究思路。
《〈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述评;周波
《黄帝内经》是一部传统中医之经典,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然而《皇帝内经》中关于人体解剖学的系统理论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故有人提出“没有解剖学基础的中医居然能臆想出一整套牵强附会的理论来维护自己的虚无……并列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中。”笔者认为这是对现代中医的妄议,言词过激。
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中根本没有提及“中医人体解剖”一词,若涉及中医解剖,皆称谓藏(脏)象或藏(脏)象学说。因此,《黄帝内经》的古老中医解剖学精华受到忽视,“现代派中医”以“功能脏腑”为理论基础,似乎偏离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
笔者有幸倾读周波《〈黄帝内经〉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诠释》(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颇有新意,填补了中医解剖领域的某些空白,值得推荐,现对该书主要特点进行简单评述。
自建国以来,中医基础研究均忽视了人体解剖学方面工作,造成了中医基础理论“根基浅”的遗憾。周波认真研究《黄帝内经》等经典,结合文字学的知识,对部分解剖记录进行逐字逐句推敲,最终体悟到“仅仅在《内经》的条文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祖国医学很早就已经重视人体系统解剖学的研究,并用中国独特的象形文字作了记录”;同时,从五脏六腑到五官皮毛的人体解剖实体均进行命名,西方医学也一直沿用中医解剖实体及其名称,是中医对人体解剖学的重要贡献。
研究发现,在《内经》成书之前,古人早已把人体解剖实体划分为阴阳两大系统,即二分人体方法,虽简单但过于庞大,再分解为“会通六合”,即六分法,把人体解剖实体划分为六大系统。会通六合是中医最早人体的完整解剖归类,并与空间、时间完美和谐归纳,是“天人合一”的古代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为了迎合“天人合一”的哲学逻辑,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内经》再度把“会通六合”拼归五行,确立了五分人体的归类方法。《内经》从最简单的阴阳二分法到会通六合六分法,再归纳为五行五分法的认识演变过程,即传统中医人体系统解剖的关键转折点,并确立了五行学说在人体系统解剖应用的主导地位。同时以五行学说为主导,但对“阴阳”“六合”等理论并不废除,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一直得到应用,体现了中医人体解剖学系统细分法的特色。
通过重新认识系统解剖学,对中医的部分实体概念提出新的观点,如心主、三焦、心包、心包络、膏肓、君火、相火、命门等存在疑问及争议的解剖实体,注入新的内容,形成其独特的见解。
该书通过对《内经》形脏、神脏、器、藏象等概念的解读,提出了《内经》人体解剖学中存在微观解剖部分,从会通六合六个解剖系统,把“心主”与“心”合并后形成五行五个解剖系统,即把神经系统与血管系统合并成同一体,融入微观解剖重要部分,突显出中医学与西医学在解剖学认识上的标志性区别,成为中医解剖基础理论中的最大特色之一。
《内经·六节藏象论》主要论述了微观解剖的内容:从五行系统中列举“形脏四”——心、肝、肺、肾,每个形脏内可发现均存在相同的结构,即每个形脏的专属集血血管前存在一个特有的功能性毛细血管网,结合神经系统隐藏在各个形脏内的“神脏”。
作者认为“形脏四”有着直接相连的附属器官,而脾脏没有,与《玉机真脏论》的“脾为孤脏”学说吻合;同时,作者认为《内经·六节藏象论》中有“器”的解剖概念,脾与胃、大肠、小肠、局部三焦、膀胱等腑,构成一个大范围的一脏多腑组合体称为“器”,“器”的解剖结构式以门脉回流静脉血的器为主体,合并输尿管、膀胱,即尿液排出通道而构成器官组合体。门脉所有回流分支静脉的起始结构——毛细血管,共同构成了一个跨脏器、大范围的毛细血管网,组成“器”的骨架结构,作为“器”范围内各实体均具有的微观结构。毛细血管网藏在“器”内称为“脾神脏”,与“形脏四”组成“神脏五”。“器”内毛细淋巴管被视为“器”内毛细血管网的附属,脾为最大的淋巴器官,《内经》将脾胃并论作为解剖生理依据。
《内经·六节藏象论》探讨“宏观-实体-微观”的系统结构问题,经历由解剖脏腑向功能脏腑的演变[1]。中医五分人体的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系统为生理学与病理学(脏腑功能)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内经·六节藏象论》论述人体解剖的微观部分,揭示形脏四与器的关系及神脏五的含义,展现了脏腑实体内存在的“神秘莫测其形之脏”微观结构,具有神经、血管等综合性系统,故称为“神脏”。结合《六微旨大论》研究,结果显示人体微观解剖的整体结构与天地时空的自然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有关,确立中医最基本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黄帝内经》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论述脏腑功能,脏腑功能即各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部分,从而进行辨证论治,即传统中医基础理论。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藏象学说”,直接建立在象思维框架上,藏象即藏于体内之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或征象[2]。该学说完全背离了《黄帝内经》之旨,主要通过象思维构建,用象思维奠定中医理论体系框架,并主导着中医的临床思维。如果没有象思维的运用和象的导入,《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就不能确立[3]。因此,象思维构建了极具想象力的丰富中医基础理论,作为“现代派中医”的“藏象学说”及“功能脏腑”基础理论。其次,《内经》所论“藏象”并不是“藏象学说”,是微观解剖的“藏象”系统。
周波及其团队把《黄帝内经》中的人体解剖理论以崭新的面目呈现出来,研究成果令人鼓舞。该书对《黄帝内经》微观解剖学仍存在不足之处,但从该书中也可领略到中医经典之奥妙,为现代解剖学临床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开拓系统解剖学和微观解剖学的研究思路。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20.
[2] 何泽民.论象思维对《黄帝内经》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2,35(15):1334-1336.
[3] 何泽民.形象思维赋予《黄帝内经》整体观的探讨[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3(2):78-79.
(责任编辑:李岚春)
2014-10-17
岑维璠(1947-),男,广西合浦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生,研究方向为中医基础理论。
R221
A
1673-2197(2015)04-0006-01
10.11954/ytctyy.201504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