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第二中学 包永红
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高三地理二轮复习实效
◎福建省长汀县第二中学 包永红
在教学中,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是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关键。本文着重对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和使用正确的引导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探讨。
知识迁移;引导模式;引导方法
知识的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对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和作用。近年来地理高考对于主干知识的考查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考查的重点逐渐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这就要求学生在解题时必需具备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和灵活多变的地理思维方式,关注对所学知识的迁移与运用。在此,笔者以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为例,阐释在二轮复习中教师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新材料、新情境下的新问题的能力。但高三地理教师有一些共同的困惑:二轮教学中知识整合效果差、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不足等。那么怎样才能有效组织二轮复习?笔者认为构建有效的引导模式是寻求突破的重要途径。
基于第一轮复习的基础、学生已具备的知能特点和近年来高考考试的发展方向,笔者构建了一个知识迁移引导框架图(见图1),图中表明了地理知识主要的迁移方向,表1是对框架图中各项迁移所做的具体解释。
图1“地理知识的迁移引导模式图”
表1“对地理知识迁移引导的描述”
要实现对地理知识迁移的引导,光凭构建上述图表是不够的,正确的引导方法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行之有效的引导方法上。受教学环境和教师自身认知结构特点的影响,长期的经验积累使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鲜明,对知识迁移的引导方法不同。多年来,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几种引导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借助词语引导
词语引导是日常教学中最容易实现的也是最有效的引导方式,即教师通过特定的语言表述来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如在复习完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对其上游局部地区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后,教师可抛出问题:“比较分析三门峡水库的修建和长江三峡大坝的修建对其上游土壤产生的影响。”学生自然地就会结合盐渍化形成的条件,去比较这两个区域的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异同并最终得出结论。整个对比分析的过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盐渍化成因的理解,而且将理论知识提升到了综合运用的高度。
能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词语还有很多,如假设、如果、概括、解释、区别、比较、联系、分析、归纳、评价、运用资料、结合实例、举例说明等等。
2.借助思维导图引导
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的主题知识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知识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为地理知识的综合性特点提供了很好的展示平台。借助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从容地开展丰富多样的迁移引导活动,这种引导直观、简单易行且不失条理性和逻辑性。如图2是用思维导图绘制的“河流水文特征导图”,图3是“气候变化”的教学内容结构关联导图。
图2“河流水文特征”
图3“气候变化”
3.激发“矛盾”引导
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可以是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也可以是新旧知识之间的冲突,甚至可以是师生之间的“矛盾”。“矛盾”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它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借助“矛盾”引导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每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都会因为观察问题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过程和综合处理信息能力上的差异得出不同的答案,此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些差异开展知识迁移的引导工作。
如在复习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先提问:“从地形的特点考虑,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基本特点?”学生回答:“集中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和沿海地区。”教师接着提出相矛盾的问题:“为什么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墨西哥沿海地区人口稀少?”从而把地形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迁移到气候因素上。
4.通过练习引导
整个二轮复习的过程,学生要完成大量的习题解答。对于教师而言,手头上的习题资料真可谓是堆积如山,由于学校和生源的差异影响,任何一份练习都不能完全适合自己的学生。因此重视习题的选择,关注习题的多样性和灵动性,成为实现知识迁移引导的关键。教师在二轮习题的选取上要做到认真细致,所选题目的地理素材要新颖,图文信息要丰富且关联性强,要能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题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和针对性,能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复习完天山北坡受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影响降水大于南坡这一知识点后,可找几道包含地形剖面图(迎风坡与背风坡)、等降水量线图、等降水变率图以及北大西洋暖流分布图(强弱变化带来的影响)等图文信息的题目让学生对比分析,借助这些习题的引导,既实现了知识点在表现形式上的迁移,又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更加宏观的认识。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不能就题论题,要预设相应的跟进练习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通过学习同伴引导
学习同伴是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习合作关系,有着教师无法代替的一些作用。首先是学习同伴间相处的时间更长,有着时间上的优势;其次是学习同伴之间的语言交流更加方便,各种类型的题目都可以直接问;第三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语言表达、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不同,对于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往往不同,看法上的分歧能促使他们深入思考或探讨并最终得出结论。这一过程是在同伴的引导下主动地实现知识迁移的过程,它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在二轮复习的前期,可要求班上学生以三人为一小组,建立学习同伴关系,并明确学习同伴间的任务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如每节课后讨论当天课内复习的内容,共同解答一个题目,找出对方的一个知识漏洞,帮助对方解决一个疑难问题;每个星期彼此批改一次作业,整理对方的学习笔记,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性总结;每次考试前提醒对方在考试时易犯的错误有哪些;每次考试后帮助对方分析试卷,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6.通过生活案例引导
生活中的案例是指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如果学生能关注身边的地理事物,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去验证和推理,那么他的学习过程就会变得生动、活泼,有生命力、有创造力了。二轮复习是以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为轴心来开展的,其中的天气变化与天气预报、陆地环境的自然特征、自然资源、自然灾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人口的分布、城市的规划和环境问题等。这些内容既是主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相关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由课内转向课外。如在复习完“工业的区位选择”后,教师可提出“我们当地的工业布局是否合理”?复习完“城市空间结构及成因”后,可提出“如你想买房,选择哪个小区”?等问题。借助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引导,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新问题,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真正做到有效引导还需注意: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和能力上的优势和不足,使引导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实施开放性教学,强化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善于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构建多种思维模型,重视地理思维能力的开放性训练;重视学生提取和分析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责任编辑:廖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