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对变应性鼻炎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2015-02-08 05:32:42叶永铭汪玉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年30期
关键词:纤毛变应性黏液

田 楠,叶永铭,汪玉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针灸对变应性鼻炎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

田 楠,叶永铭,汪玉娇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

目的探求针灸对变应性鼻炎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行针灸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鼻炎症状体征评分、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和鼻炎严重度VAS评分。结果30例患者治疗后鼻部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好转(P<0.01),针灸治疗总有效率为80%。10例患者完成糖精实验,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由治疗前(1367.40±718.00)s减少为治疗后(562.80±318.46)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鼻炎严重度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经本组针灸方法治疗后,患者的鼻部症状体征较治疗前显著好转,病情严重程度明显下降,鼻腔黏液纤毛传输时间显著缩短,患者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有改善的趋势。

变应性鼻炎;糖精实验;纤毛传输功能;针灸

变应性鼻炎的全球发病率约为10%~25%[1],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疾病和劳动能力丧失的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2]。现代医学对变应性鼻炎的病因、病机已有较深刻的研究,并不断深入和更新。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具有重要的防御和调节功能,既往研究表明鼻腔疾病会影响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变应性鼻炎鼻腔黏膜组织发生重塑,其黏膜上皮的损伤程度与病情和变应原的总量有关。糖精实验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综合评估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功能的方法,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目前临床研究尚无报道针灸治疗前后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改变情况,为探求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和对病情的改善效果,本研究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进行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检测,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7月—2013年7月共收治符合纳入标准的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全部患者均经过耳鼻喉专科医师确诊,其中男12例,女18例;年龄23~66(40.27±12.44)岁;病程最短2年,最长13年;常年性间歇性鼻炎患者12例,常年性持续性鼻炎患者18例;病情属轻度鼻炎患者6例,病情属中-重度鼻炎患者24例。

1.2诊断标准 以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2009年出台的《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3]中的规定为诊断标准。①临床症状:喷嚏、清水样涕、鼻塞、鼻痒等症状出现2项以上(含2项),每天症状持续或累计在1h以上,可伴有眼痒、结膜充血等眼部症状。②体征:常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腔水样分泌物。③确诊变应性鼻炎需临床表现与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结果相符。

1.3纳入标准 ①符合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②年龄18~70岁;③病程至少1年;④能够正确地描述本人意愿,自愿参加本研究,服从医嘱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治疗方法

1.4.1用具 针具采用华佗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为0.3mm×40mm;艾条采用汉医牌温灸纯艾条,规格为18mm×30mm;新鲜姜片厚度约为2mm,直径约为25mm。

1.4.2取穴穴位 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WHO国际针灸标准穴位》进行取穴。所选穴位为迎香、大椎、曲池、尺泽、列缺、合谷。

1.4.3操作方法 患者取正坐位稍低头,对大椎、迎香(双侧)、曲池(双侧)、尺泽(双侧)、列缺(双侧)、合谷(双侧)各穴常规消毒后进行针刺。大椎穴直刺25~30mm,并使针下出现胀感;迎香穴直刺3~5mm,捻转至患者出现酸痛欲哭感;曲池穴直刺25~30mm得气后平补平泻法;尺泽穴运用逆经刺泻法,向上斜刺25~30mm得气;列缺穴向下平刺8~12mm;合谷穴直刺10~15mm,至针下出现胀感;针刺后,将已切好的厚度约2mm、直径约25mm的新鲜姜片中心穿5~10个小孔,并从中间孔穿过已刺入大椎穴的针身,将新鲜姜片平铺在大椎穴表面,点燃小艾柱,使点燃的一端朝向大椎穴,置于针柄上,艾柱燃烧端距大椎穴表面皮肤的垂直距离为15~20mm。留针20min,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2次。

1.5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进行鼻炎症状体征评分、鼻炎严重度VAS评分,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检查,即治疗前、后行糖精实验,记录糖精时间(saccharintime,ST)。鼻部体征评分和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检查均由同一位耳鼻喉专科医师完成,该评定医师未参与治疗过程。

1.5.1鼻炎症状体征评分 参照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编订的《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4]和《变应性鼻炎诊断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5]对鼻炎症状体征进行评价,见表1。

表1 鼻炎症状体征评分表

注:①1次连续喷嚏个数;②每日擤鼻次数。

1.5.2黏液纤毛传输时间(MTT) 针灸治疗前后于同一检查室对患者进行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检查。为排除室温、湿度对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影响,保持检查室温度在18~25 ℃,湿度维持在20%~50%,同一患者治疗前后选择同侧鼻腔黏膜进行实验。检查方法:检查前令患者至少适应室内环境30min,患者擤去鼻腔内多余分泌物,正坐位平静呼吸。耳鼻喉专科医师在前鼻镜直视下,将直径为0.5~0.8mm的糖精颗粒放于患者下鼻甲内侧黏膜表面,放置位点距下鼻甲前端7mm以上,放置后开始计时,并嘱患者平静呼吸、保持头部水平、每隔30s均匀吞咽口水1次,糖精颗粒放置后即禁止说话、饮水、用力吸鼻、擤鼻涕,记录放置后至患者觉察出甜味的时间为糖精时间(ST),即MTT。

1.5.3鼻炎严重度VAS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较变应性鼻炎各症状评分量表易填写,并可以详尽的反映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患者的生活质量[6]。故本实验在治疗前后请患者结合自身变应性鼻炎严重情况,对严重度采用VAS量表进行主观评分。

1.6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和下鼻甲体征记分总和的改善率评定针灸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总分改善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总分改善率>65%为显效,25%~65%为有效,<25%为无效。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鼻部症状体征评分、黏液纤毛传输时间、鼻炎严重度VAS评分情况。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Excel表对临床研究资料进行汇总管理,由专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双侧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0.01。自身治疗前和治疗后相对照,计量资料的数据者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α=0.01。

2 结 果

2.1针灸疗效 12次针灸治疗后30例患者中显效9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

2.2鼻炎症状体征评分 治疗前患者鼻部症状体征评分为(11.13±2.08)分,治疗后为(6.87±2.4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MTT由于糖精实验测量过程中禁止患者用力吸鼻、擤鼻涕和耗时时间较长等原因,至实验结束时,完成糖精实验病例为10例,治疗前MTT为(1367.40±718.00)s,治疗后为(562.80±318.46)s,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4患者鼻炎严重度VAS评分 治疗前患者鼻炎严重度VAS评分为(6.35±1.89)分,治疗后为(2.55±1.8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 论

经针灸治疗后,本组30例患者鼻部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说明针灸方法对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作用。患者治疗后鼻炎严重度VAS评分显著降低,提示经针灸治疗后患者认为变应性鼻炎的症状得到缓解,对其生活质量、日常活动影响下降。

大量研究表明鼻腔、鼻窦疾病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对鼻腔有重要防御和清洁功能的鼻腔黏液纤毛传输系统。电镜下变应性鼻炎的鼻腔黏膜组织发生了以上皮细胞损伤、杯状细胞化生、细胞外基质沉积为病理改变的重塑[7],其病情程度越严重,鼻腔黏膜重塑越强、越广泛。黏膜上皮的损伤程度与病情和变应原的总量有关,变应性鼻炎的早期鼻纤毛形态尚未受损害,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鼻纤毛逐渐失去正常形态,出现相互粘集,有些粘集成束,有些粘集成团[8],进而发生功能改变。糖精实验是目前临床评估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最常用的方法。既往研究证实中药、生理盐水鼻腔冲洗或药物口服治疗变应性鼻炎,在鼻部症状体征得到改善的同时,鼻腔黏液纤毛清除时间也有缩短,说明变应性鼻炎症状得到控制的同时,鼻腔黏液纤毛功能也得到改善。

由于糖精颗粒放置于下鼻甲后,患者须保持平静呼吸,禁止用力吸鼻、擤鼻涕,对于症状严重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首诊前评估无法保证检查过程中不出现用力吸鼻和擤鼻涕的行为,因而至实验结束收录符合要求病例10例。此10例患者治疗后MTT与治疗前比较显著缩短(P<0.01),提示经针灸治疗后患者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有改善的趋势。由于研究时间、样本量的影响,本研究仅对针灸治疗变应性鼻炎对鼻腔黏液纤毛传输功能的改变情况作一初步探索,希望为临床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GoldMS,KempAS.Atonediseaseinchildhood[J].MedAust,2005,182(6):298-304

[2]BousquetJ,KhahaevN,CruzAA,etal.AllergicRhinitisanditsImpactonAsthma(ARIA) 2008update(incollaborationwiththeWorldHealthOrganization,GA2tENandAllergen)[J].Allergy,2008,63(Suppl86):8-160

[3]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委会.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摘录)[J]. 中国临床医生,2010,38(6):67-68

[4] 顾之燕,董震. 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5]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变应性鼻炎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98,33(3):134-135

[6] 王学艳,任华丽,石海云,等. 变应性鼻炎症状评分及视觉模拟量表适用性比较[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2,19(11):609-611

[7] 冯会杰,杨扬,周焕.等. 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研究[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5):205-208

[8] 杨平常. 变应性鼻炎鼻粘膜纤毛形态与功能[J]. 山西医学院学报,1994,25(S1):9-11

10.3969/j.issn.1008-8849.2015.30.030

R765.21

B

1008-8849(2015)30-3384-03

2014-09-30

猜你喜欢
纤毛变应性黏液
支气管镜下治疗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1例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Fuzi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c rhinitis based on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validation
耳蜗动纤毛在听觉系统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内耳毛细胞静纤毛高度调控分子机制
自然杂志(2022年3期)2022-08-18 03:00:06
徐丽华运用祛风止咳方治疗变应性咳嗽经验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初级纤毛在常见皮肤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金匮肾气丸化裁治疗变应性鼻炎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