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英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度校级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民族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许文英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贵阳550025
*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2014年度校级课题项目研究成果。
摘要:为客观分析和评价民族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状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法制教育。文章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在对在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整理、归纳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现阶段,为进一步了解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现状,加强法制教育,本课题以民族院校的代表之一——贵州民族大学作为调查基地。此次调查的数据及相关资料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取得。同时,本人还对部分大学生和相关的教师进行了个别的访谈。调查的对象是贵州民族大学大二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调查样本的选择是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调查以2011级、2012级、2013级的在校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140份,有效收回130份,有效率为92.8%,数据质量较好,真实性较强。调查样本构成情况如下:2011级20人,占15.4%;2012级24人,占18.5%;2013级86人,占66.1%。
二、问卷设计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被调查者对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掌握情况;二是被调查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实践能力现状;三是被调查者对高校法制教育的评价。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法律素质养成的前提和基础是法律知识。法律素质是否提高,与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多少有直接关系。
在此次调查的130名大学生中,少数民族学生61人,占47%,可见,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数较多,所占的比重较大。调查结果显示,非常了解基本法律知识的仅有1人,只占1%,有111名被调查对象对法律知识了解一点,占85%,而对法律知识完全不了解的占14%。同时在问及“你认为《宪法》是法律还是政治纲领”时,有39%的大学生认为是法律,55%的认为是政治纲领,还有6%的选择了不知道。在回答“你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是我国现行的法律吗?”时,有48%的同学回答是现行法律,有52%的认为不是或是不确定是否属于现行法律。以上数据表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对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程度不够高,较为匮乏。
同时,在回答“你平时会阅读相关法律的书籍吗?”这一问题时,有71%的大学生平时会或偶尔阅读。在问及“你是否喜欢看法律类节目?”时,有33%的同学喜欢,有62%的选择了“一般”。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大学是否应当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这一问题进行选择时,有92%的大学生非常支持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程,认为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识。另外,有91%的大学生对“你对国家制定什么法律是否关注”问题,有91%的大学生选择会非常关注或偶尔关注国家制定的法律。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大力推进和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大学生的学法热情逐步提高,对加强法律素质培养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明确,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很迫切。
法律意识是法律素质的核心。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1]从调查结果来看,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分析:一方面,随着国家普法教育活动的开展、新闻媒体的广泛宣传,以及学校法制教育的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增强,越来越明白法律意识在处理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法律信仰较为缺失。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是指大学生对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法律归依感和认同感。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是否有信心”这一问题时,表示有信心的占34%,而60%的表示信心不足,6%的大学生甚至对此完全没有信心。在问及“你认为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时,只有22%的大学生认为平等,而78%的认为不太平等或完全不平等。对司法公正信心不足,信任度不够,认为司法完全公正的只占6%,有29%的大学生认为权大于法,只有4%的大学生对法院、检察际、公安局等执法机关是充分信任的。
法律实践能力是提高法律素质的关键。法律实践能力主要表现为运用法律规范和指导行为,解决矛盾冲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追究违法行为的能力。[2]从被调查者的法律实践能力状况来看,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
1.守法能力方面。当问及“假如不幸遭到抢劫或是被盗时,你会报案吗?”时,有94%的大学生选择报案,但也有6%的选择不报案,认为报案没用,司法机关不能提供有效保护。在回答“如果我的亲人犯罪,你如何办”这一问题时,有88%的会劝其自首,有12%的大学生选择假装不知或想办法隐瞒。这表明大学生基本上已认识到守法的重要性,守法观念较强。但是,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犯罪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宿舍杀人事件、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撞人后杀人事件、吉林农业大学郭力维宿舍杀人事件、复旦大学黄洋投毒杀人事件等。
2.用法能力方面。在对“你认为法律是否能够维护你的切身利益”进行选择时,46%的大学生选择“能够维护”,对法律有信心,37%的认为“现在不能维护”,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7%的选择“不能”,认为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言。在问及“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的是”时,88%的大学生选择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12%的选择武力解决、通过关系解决、忍气吞声和或根本不在意。在回答“你认为目前你的法律掌握程度如何”这一问题时,只有9%的大学生能运用所学法律并解决实际问题,73%的大学生法律知识浅薄,但有实际运用的意识。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依法维权意识较强,对法律的权威性、公正性充满信心,清楚明白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是主要方式。但是,也反映出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采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有待增强。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法制教育也得以重视和关注,对于身处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发展都较为滞后的民族地区的民族院校来说,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培养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学生显得尤为重要,他们法律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讲,直接决定着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制中国的目标在民族地区的有效实现。对于提高民族地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载体——民族院校来说,改革创新高校法制教育成为了急需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对于目前民族院校法制教育的评价,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高校对法制教育重视不够。作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但从课时、经费投入情况等来看,重视程度远远不及专业教育。二是法制教育的途径单一。教学方法简单。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但目前高校主要是以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来开展法制教育,而实践教学较为缺失,学生缺乏教与学的互动。大学生对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极为期待,在回答“你希望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多选)”时,有91%的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情景案例教学,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类似于《今日说法》,有52%的选择开展实践活动教学。
四、相应的对策和方法
改变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提高法制教育质量,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当务之急是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教育、文化、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因此,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国家的政策支持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强大政治保证。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这一政策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因地制宜,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发展特色经济。例如,处于西南地区的贵州,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打造贵州品牌,发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业。三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法制建设,促进民族地区建成社会主义的法治秩序。
民族院校应该转变重专业教育、轻法制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加强法制教育。
因此,民族院校法制教育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的实效性,避免填鸭式教学,使大学生“被动学”变成“主动学”。二是将法制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学生参加法制讲座、观看法治影视资料、旁听现场庭审、举行模拟法庭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增强法律实践能力,陶冶法律情操,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业化、规范化的精干专职教师。同时,可以聘请部分长期从事司法实务的法官、律师等作为兼职教师。对于民族院校来说,由于大部分的学生是少数民族学生,因此更应注重培养一批少数民族专业教师,利用共同的文字语言、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特点,增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培养法律信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
[参考文献]
[1]程艳萍.贵州省大学生法律素质调查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大学生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1).
[2]陈新开.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
作者简介:许文英(1982-),女,湖南长沙人,硕士,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1-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