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贤勇
摘 要:司鼓用“鼓、板”乐器演奏各种鼓点子,指挥乐队配合演员的表演,完成舞台戏曲的演出。本文例举越剧司鼓部分指挥技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司鼓;指挥;鼓套子
在戏曲舞台演出中离不开一位重要人物,即乐队司鼓。司鼓这个称谓,各地各剧种都有不同的称呼:鼓板、鼓师、鼓佬、打鼓的、打鼓佬、指挥等等。司鼓所演奏的乐器是单皮鼓和尺板,发出的只是些“的的各各……”的声音。可是这些声音,在演出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和责任?以及与演员、整场戏的演出质量有什么关系?等等。许多人都不是太清楚。司鼓是戏曲舞台的总指挥、演奏员,是演员和乐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所有戏曲舞台上的表演,以至从开幕、闭幕都是在司鼓的指挥下进行。
一、熟悉剧情准确把握分寸
戏曲艺术是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包括演员、乐队、舞台美术、灯光、音响等方面。在整个表演过程中,司鼓必须最早、最快、最勤地进入排练的现场,全面、细致了解导演、作曲意图,舞美设计、人物、灯光、效果、音乐等方面的调度。以便运用鼓点、锣鼓经和手势指挥乐队与演员配合准确无误地演义剧情,把握分寸、火候。
(一)不同力度的鼓点子,配合演员的细节表演。如剧中男女主人公表示爱慕的眼神,在双方目光碰触的一刹那,用单签“打”,突出演员的表演,传达人物的内在感情,使观众与剧中情景产生共鸣。这个“打”要掌握准确的“尺寸”,适度的“火候”,做到以心示手、心到情到,使鼓声传情,鼓声达意。也用小锣一击来配合表演的。小锣一击的“台”或“令”,是各类人物表现的“定位、定点”。其之前的鼓点子是表现演员表演各类人物艺术形象的关键。如用点签配合演员表现才子佳人整衣或含羞、感叹、惊吓等表情。运用“软、硬、粘、颤”等签法,表现人物的身段动作、上下场等表演。有时演员动作少,或表示突然的行为,司鼓直接用“打 台”或“台”。某些特殊场合也有特殊处理。如配合演员的夸张表演,司鼓将小锣一击前的鼓点,改成在小堂鼓上演奏。用尺板支压小堂鼓,使鼓皮变化张力,敲击的音色形成忽高忽低的“冬冬”音响效果。笔者在新编现代越剧《山里人》中,就运用了这样的“小锣一击”。与当时的舞台情景相融合,与演员的表演相呼应。
(二)运用变化的“签法”指挥乐队配合演员表演。如“软四击”在反复时改变领示的打法,使鼓签力度加强,速度加快,形成急促、紧迫感。还可以将第二次领示签改成“ ”使节奏更进一层,将演员的表演推向激烈的场面。选用和设计锣鼓经,衬托剧情发展。笔者在设计《浴血琵琶》的武场锣鼓时,选用了京剧传统锣鼓经“连环”的第一段和第三段,在一、三段的衔接处,加一过渡段,形成冲击波,使节奏富于变化。整段锣鼓经的特点是:稳定、不稳定、稳定。有些矛盾冲突激烈的场面,单用打击乐不足以表达,运用音乐加打击乐的办法,增强气氛,使越剧武场柔中带钢。新编历史剧《楚宫恨》,太子欲杀娘娘的一场戏,舞台调度大,气氛紧张,情节感人。笔者在音乐中配以这样的打击乐:【连锤】转【马腿】转【连锤闷击】再转【急急风】。使配乐有起伏,逐渐加强,形成了扣人心弦的音乐效果,很好地烘托了演员的表演,增强了演出效果。
二、运用鼓套子指挥
鼓套子是司鼓演奏鼓点的套路,是指挥乐队演奏乐曲的速度、节奏、情感等的签法。越剧唱腔属于“板腔体”,它有一整套规范的唱腔板式:中板、慢中板、慢板、中慢板、快板、快中板等。“慢板”是越剧唱腔中常用板式之一,司鼓根据不同的情节慢板用不同的鼓套子,并加以指挥手势,带领乐队进入规定情景,使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高度融合,共同塑造栩栩如生、感人肺腑的艺术形象。
慢板常规鼓套子,用于一般内容、情绪、调度。如果唱腔感情复杂,用常规鼓套了就不够用了,必须随音乐旋律加以变化、丰富。如《断桥·西湖山水》的过门:
如果人物情感激动、思想斗争激烈,单用签法还不足以表达,必须再加板的连击。如《闯宫》中秦香莲唱腔的过门,在鼓套子中就加了板的连击。
三、“套头”与“引音”的巧妙衔接
“套头”是鼓套子的起板、开头。司鼓所起“套头”的节奏,主要根据唱腔的板式,其中有以演员唱腔的“引音”来起套头的。如《楼台会》中,梁山伯三次不同情感的引音,司鼓配以不同节奏的鼓套子。
第一次:朴实、喜悦的心情。所起鼓套子也相对简单平稳。“套头”起板的第一拍应与“引音”尾腔的“啊”要同时进入,不能等“啊”落腔后才起“套头”。如果“套头”与“引音”没有衔接好,那么乐队的进入会与“引音”脱节,人物的情感发挥也会因这小小“脱节”,而受到影响。
第二次:控制不住的激动之情。梁山伯:英台,你、你好……
鼓套子用重签、平签、点签等变化鼓点,指挥乐队衬托演奏的唱腔。
第三次:泣不成声,为“十相思”唱腔作铺垫。梁山伯:[唱]“一路上奔得汗淋如雨……”乐队进入的三个长音用手势指挥,再用慢板鼓套子加板连击,指挥乐队演奏。
三次鼓套子的节奏与三次引音的情感完全吻合,司鼓融洽地领示乐队进入唱腔,使乐队的伴奏与演员的表演形成完美的整体。
以上例子只是司鼓演奏、指挥的一小部分手法。司鼓要指挥好一本戏,不仅要有准确、传神的鼓点子,规范、动听的鼓套子,还要博学多艺和丰富的舞台经验才能胜任。
参考文献:
[1]沈根荣《越剧司鼓艺术论丛》中国戏剧出版社2012年出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