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国星,李连霞,王 勇,张洪丽,李延辉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 故城 253800)
物理诊断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与三维CT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比较
任国星,李连霞,王 勇,张洪丽,李延辉
(河北省故城县医院,河北 故城 253800)
目的 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2D-DS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为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经介入或手术治疗进行确诊,分析2D-DSA和3D-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结果 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因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CT血管成像;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
颅内动脉瘤是一类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在所有脑血管疾病中占据第三位。颅内动脉瘤为各种外界或自身因素使动脉瘤的损破,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急剧头痛。相关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第一次出血后达30%左右,第二次达70%左右[1]。对于颅内动脉瘤的早期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是有效控制该病发展恶化的方法,所以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途径的合理选择非常关键[2]。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深入研究,3D-CTA以无创伤、图像清晰、准确度可观等多种优点广泛用于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本次研究就3D-CTA与2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2年7月—2014年1月本院接诊的48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有急剧头痛等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状,经常规CT检测与颅内动脉瘤十分相似。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36~73(51.8±11.5)岁。所有患者分别进行2D-DSA,3D-CTA造影诊断,并通过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
1.2 诊断方法
1.2.1 2D-DSA检测方法 使用飞利浦公司生产的高压注射器和数字血管造影仪器(型号为Allura Xper FD 20)。对待测者,首先行局部麻醉,基于Seldinger技术穿刺股动脉后行插管,本次造影采用的导管为Simon型,利用导丝选择性引导导管于双侧颈或椎动脉,以300 mgI/mL的非离子欧耐派克为造影剂,采用高压注射器将其注入造影仪,相关参数,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均为3 mL/s的流速,其中前者的总剂量为8 mL,后者为6 mL;主要取正侧面造影结果,若诊断需要则取斜位造影。
1.2.2 3D-CTA检测方法 3D-CTA造影诊断采用LightSpeed扫描机(由GE公司生产),Advance Workstation4.0工作站。设备参数:230 mA,120 kV,1.25 cm(层厚)。使用非离子对比剂(浓度300 mgI/mL),用量20 mL,流速4.0 mL/s,造影时长14~20 s,若增强扫描,加用对比剂50 mL左右。
1.3 造影评定 由相关临床诊断经验丰富的2名医师通过双盲法对2D-DSA与3D-CTA诊断结果分别进行分析:是否诊断为颅内动脉瘤,以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结果为依据,分析2种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度、特异性、敏感性。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结果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其中患者患病例数及各部分所占百分率统计采用%计数,行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手术介入等方法确诊结果 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动脉瘤分别分布在前交通动脉,小脑下动脉,椎基底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部动脉几个部位的中;参照动脉瘤的直径大小分为5种:<3 mm、3~9 mm、>9~15 mm、>15~21 mm、>21 mm。各位置各大小组动脉瘤的个数见表1。
2.2 2D-DSA与3D-CTA诊断动脉瘤大小性能比较 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对于<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动脉瘤在各位置各大小组的具体分布 枚(%)
表2 2D-DSA与3D-CTA诊断动脉瘤大小性能比较
2.3 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比较 2D-DSA诊断44例(52枚),其中假阳性1例,假阴性3例,阳性率为88%(52/59),准确度为92%(44/48),特异性为75%(3/4),敏感性为98%(43/44);3D-CTA诊断45例(56枚),其中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阳性率为95%(56/59),准确度为94%(45/48),特异性为67%(2/3),敏感性为98%(44/4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颅内动脉瘤以颅底的蛛网膜下最为常见,破裂常引发蛛网膜下出血情况,由此,蛛网膜下出血也是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典型症状[3]。蛛网膜下出血可引发脑水肿、积水、梗死等各种不良预后影响,致残率高,严重者可危及生命[4]。研究表明,蛛网膜下出血第1次发病后的病死率为40%,第2次则高达60%[5]。所以,对颅内动脉瘤未破裂时的早期诊断尤为重要。当前,影像造影方法为颅内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其中2D-DSA为该病诊断的“金标准”。随着人们对影像学认识的加深,3D-CTA以无创、造影清晰等优势开始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6]。为验证2D-DSA与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度差异,本次研究选取了48例颅内动脉瘤疑似病例进行了分析,诊断结果通过与介入手术确诊结果比较,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
2D-DSA是通过穿刺动脉注入造影剂显示脑血管系统、结构影像,并可用于诊断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与血管相关性的一种手段[7]。2D-DSA造影图像具较高分辨率,研究表明,2D-DSA对动脉瘤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尤其对于体积较小的动脉瘤(瘤颈<3 mm)[8]。本次研究中2D-DSA造影瘤颈<3 mm的肿瘤为10枚,与确诊结果完全一致。除此之外,2D-DSA造影图像也能很好地反映载瘤动脉内血液流通状态,对手术或介入治疗的实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2D-DSA已成为临床检测颅内动脉瘤的标准仪器。但人体内的血管错综复杂,可能会对动脉瘤造成遮挡,导致2D-DSA无法选择合适的显影角度造成漏诊[9]。本次研究中2D-DSA造影造成漏诊3例,误诊1例,均为血管遮挡所致。并且2D-DSA为有创检测,操作步骤比较繁琐,有引发动脉瘤二次出血、穿刺口血肿、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其他神经科疾病的危险。因此该类检测方法不适合病情过于严重的患者,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中应酌情选择。
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一种检测动脉瘤方法,其造影图片在清晰显示动脉瘤大小、位置、形态、与血管相关性的同时,亦能明确的分辨出动脉瘤的脂核面积、钙化、出血、脱落等情况[10]。有研究证实,3D-CTA对颅内动脉瘤检测的特异性为83%,敏感性为95%,也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并且3D-CTA为一种无创、风险小且能为手术路径提供可靠依据的诊断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全代替2D-DSA的检测[8]。另也有研究报道,3D-CTA能够明了地显示动脉瘤与周边血管组织结构的关系,无论是对动脉栓塞的介入角度治疗还是手术治疗路径选择均能提供可靠信息[7]。但是3D-CTA对载瘤动脉内血管的血流情况无法清楚的显现,对较小的动脉瘤诊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D-CTA也不是很理想的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从本次研究来看,经手术或介入确认48例疑似病例中,经介入或手术治疗确诊46例患者59枚动脉瘤。在对颅内动脉瘤大小检测性能上,瘤颈<3 mm的动脉瘤2D-DSA与3D-CTA诊断性能无差异,在瘤颈≥3 mm的动脉瘤检测中,3D-CTA诊断性能较优于2D-DSA,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性能较2D-DSA有优势,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研究,在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3D-CTA诊断准确度较优于2D-DSA,尤其对于动脉瘤≥3 mm的诊断,但差异性不明显,但介于3D-CTA为无创、操作简便的诊断方法,因此在临床进行颅内动脉瘤诊断时优先选择3D-CTA,也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2D-DSA和3D-CTA的联合使用,使诊断结果更为准确。
[1] 戚跃勇,邹利光,陈轶,等.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头颈部多排螺旋CTA诊断[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0,27(8):737-738
[2] Nie P,Wang X,Cheng Z,et al. The value of low-dose prospective ECG-gated dual-source CT angi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coarctation of the aorta in infants and children[J]. Clin Radiol,2012,33(14):145-153
[3] Bucek RA,Puchner S,Haumer M,et al. CTA quantification of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tenosis:application of luminal area vs. luminal diameter measurements and assessment of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y[J]. J Neuroimaging,2007,17(3):219-226
[4] 田飞,陈文荣,郑伟武,等. 3D-CTA结合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7):4-5
[5] 朱旭成,魏建军,张扬,等.三维CT血管造影在破裂颅内动脉瘤早期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0,23(3):154-156
[6] 张建斌,于立刚,代艳,等. CTA诊断及指导下动脉瘤夹毕术126例[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6):679-680
[7] 段艳华,王锡明,程召平,等. 前瞻性心电门控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在高心率患者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9,43(7):714-718
[8] 工洪生,赵佩林,工长卿,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与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 河北医药,2012,34(11):1613-1615
[9] 蔡红法,张栋,刘一之,等.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J]. 当代医学,2012,18(6):8-10
[10] 李滋聪,邓亚敏,黄建强,等. DECT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2,33(1):81-86
10.3969/j.issn.1008-8849.2015.21.031
R445
B
1008-8849(2015)21-2363-03
2015-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