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空间中社会问题的治理策略探析
刘姝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为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便利,在一定程度上重塑着社会结构;同时,网络的发展也伴随着网络空间本身的社会问题,包括网络对现实社会所造成的冲击。对网络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的控制关系到网络社会运行的秩序及网上群体和个人的利益。文章从网络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出发,主要探讨了网络社会问题治理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空间;社会问题;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5)34-0309-01
作者简介:刘姝(1989-),女,广西师范学院,2013级政法学院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与现实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社会问题一样,网络社会作为一种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混合形态,同样存在着相关问题。从狭义上来说,认为存在于虚拟社会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言论等途径,对正常的网络环境、网民网络活动产生负面作用及不良影响的现象,即是网络空间中存在的网络社会问题。探讨网络空间中社会问题的治理策略具有现实意义。以下主要分三个层面探讨了网络空间中社会问题的治理策略。
一、政府方面的治理
在公民参与意识与参与行动增强的前提下,便利的互联网环境为公民的言论、态度的表达、情绪的发泄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基于各种事件的刺激,通过互联网的传播的人们对于此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形成的网络舆情。当这种舆情产生的事件是关于国家事件、政府官员等宏观层面,就会在网络社会中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与讨论,严重时甚至会波及现实社会,影响到国家、政府的在网络社会中呈现的形象及现实生活人民对相关群体的印象。
网络反腐的兴起与发展,某种角度上看,可以说是某类型的网络社会问题。这种现象及问题,大多数是从网上开始被揭露,某些公职人员的违法行为、道德不当行为等。在此类事件中,如若在事情发生早期没有得到关注、解决,容易使相关部分陷入被动的劣势位置。因此,首先要及时关注与回应,摒弃不作为的方式,积极应对。其次,在类似问题上,政府处于与当事人相联系的位置,易受网络舆论的波及。在处理时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再者,在党政政策信息方面进行宣传与普及,公民对于党政政策信息的正确理解与认知,才能在思想方面正确对待网络社会中鱼龙混杂的相关信息。
二、组织方面的治理
处于社会与个体之间的组织层面,主体涵盖更为丰富。这种主体可以是网络社会中网络平台的提供商、网络社会中的虚拟社区等。对于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平台的提供商的疏忽及其他原因造成的网络社会问题在网络空间中也较为常见,最能引起网络安全恐慌的应该属用户个人信息、个人隐私的泄露。除此,一些网络违法行为被不法份子伪装成为企业、组织、商户进行诈骗。购物退款诈骗、投资理财诈骗、网络兼职诈骗、快递代收费诈骗、二维码木马诈骗、网络搜索钓鱼诈骗、伪基站短信诈骗、虚假中奖诈骗等。这些问题的都是不法份子套用或伪装为一定的形象,实施诈骗行为。技术的控制一方面为合法的平台提供商提供完善的技术支持,减少被不法份子的攻击,另一方面也使得网络不法份子实施违法行为的难度变大,直至很难进行违法行为。法律的制约一方面保障合法的权利,一方面惩治网络违法行为,当网络违法的代价远高于成本,对于网络不法行为的减少也许会有贡献。再者,主体的自觉对于组织尤为重要,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对于组织自身的自我约束起着重要作用。相关学者在研究网络社会问题时,提到道德控制的主导地位,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对主体的自觉、自我约束。而最终维护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环境,关键还是需要人的自觉,主体的自觉。
三、个体层面网络社会问题治理
作为网络空间中的基本单位,个体在网络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网络社会的特征,有效的网络治理必定是全民参与的行动。没有基础个体的共同努力,网络治理的很难达到效果。作为网络社会的一份子,网络个体在不经意间就可能成为危害网络安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能成为网络有害信息的受害者。除了一般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手段之外,网络空间治理的个体参与,不论是作为维护网络环境的治理参与者,亦或者网络治理中的被治理对象。网络安全意识的形成、确定尤为关键。经常在网络的各个空间看到网友晒得美照、分享的地址、定位以及其他多方面有关的个人信息。当这样一种“晒”成为一种习惯,更多人或许已经忽略了相关的风险。当各种搜索引擎的数据库越来越丰富、网络平台提供商对用户信息的建立及搜集越来越全面,用户对个人信息没有自主权的时候,网友的这种“自我暴露”行为究竟是部分观点的“小题大作”,还是个人风险意识的薄弱?这样的行为究竟是个人自由权利的行使,还是为后台及投机者提供了方便?在我看来,个人的自我保护是重要的。
在网络个体中,还有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人。那就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网络上的不良信息的误导、网络暴力及网络色情的影响,都会对未成年人健康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未成年人的网络安全除了在思想教育工作进行展开,有利网络环境的营造也是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除了未成年人群体的关注之外,部分声音指出,无业者与下岗失业者在中国网民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这部分相比较而言的弱势群体,也需要在网络治理中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黄少华.网络社会学的基本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3]何哲.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公共治理策略[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