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5-02-06 22:01
法制博览 2015年27期

刘 芳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一、什么是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根据文献研究可知国外对价值观较早定义的是在1951年,学者Kluckhohn 将对事物是否“值得的”看法,能够影响人们的选择和行为,称为“价值取向”;1973年学者Rokeach将价值观的概念深化为一种信念,它使得主体会选择最可取的方式行动[1];1980年Hofstede 认为价值观是对事物偏好的心理状态[2];1999年,学者Schwartz 认为价值观是心里倾向,引导主体对事物进行评价和选择[3]。国内对价值观的定义是“价值观是个人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个人家园的核心部分,是个人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共同的价值观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价值目标、价值理想、价值信念,为共同体成员间的复杂交往提供了调解手段,从而使整个社会共同体处于一种和谐的秩序之中。”[4]综上所述,价值观是能够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行为准则,是人们行动的指南针。

核心价值观在各种价值观中处于核心地位,不论哪个时代它都对国家和公民的意识形态起着领导与支配的作用。封建主义社会时期,“仁义礼智信”就是指导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早期资本主义时期,核心价值观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要内容;当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不仅凝练的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更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导向和理论指导。

二、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价值观念的变迁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价值目标的制定和引导又对经济发展起着推动或者阻碍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纵观我国经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年至1978年,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内和国外都面临着不同方面的压力与考验,为适应国情需要,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国营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是实施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交流和内外交流。这使得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的恢复与提高。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政权的不断巩固,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逐步实现,使得人们的奉献精神与研究热情从经济领域开始向价值观领域进行思考,比如人们将个人价值和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多少相联系,认同不计金钱和报酬只求为社会和国家多做贡献的思想,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重新定位自己、反省自己、改造自己的观念等等。

第二阶段:1978年至2000年,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使得经济体制由原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转向集约。经济的多样化发展化导致了这一时期思想观念的交错混杂,使得建国初期形成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与价值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首先是对金钱价值的认识。中国儒家文化思想宣扬“重义让利”,“文革”时期更有“富则修”的论调,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经济条件不富足的基础上,形成了“吃大锅饭”的均衡主义思想,因此,无法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而改革开放以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从此拉开了差距,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发展现状迫使人们不在坐以待毙,而是报以对工作和金钱的极大热忱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信念加以奋斗。

第三阶段:21世纪以来,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建立可持续发展和“五位一体”和谐发展的观念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自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再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无不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党的十八大进一步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次凝练的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加明确地凸显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方向,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公民道德的基本准则。

三、价值观念的塑造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

经济发展速度决定价值观念的变迁,价值观念的塑造影响经济发展的质量。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农业大国,一个经济在农耕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家,其相应的价值观念也是重农轻商,而经济的发展在这样固步自封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势必发展缓慢、甚至随着世界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出现凝固、僵化和停止不前的状态,一个农业大国中形成的封闭、狭隘、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挣扎已经无法承受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经济市场主体的创新和经济人的培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它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倡导下,首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既要兼顾与环境、资源开发的协调又要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其次,市场经济主体在“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倡导下,既要克服狭隘的民族心理,在全球化趋势下,兼顾国家经济安全,保有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又要克服盲目的从众心理,在多样化的文化和复杂环境下不断地求创新、求发展,在自由平等和公证法制的竞争环境中取胜;最后,经济人要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下,将爱国理念和敬业实践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个体的生活工作当中,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注重对自身品格修养的培养,树立“以人为本”,重视诚信建设的价值观念。总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渗透在当代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中不仅对我国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做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1]Rokeach M.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M].New York:Free Press.1973.

[2]Hofstede.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New York MeGraw-Hill.1991.

[3]Schwartz.Shalom H.A Theory of Cultural Values a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Work[J].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9.

[4]吴向东.重构现代性——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陈春英,王石宁,李贵岭.市场经济发展与价值观念变化[J].社会科学论坛,1997(3).

[6]张军.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价值观的影响[J].江苏社会科学,2000(1).

[7]白涛.价值观与经济发展[J].专家论坛,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