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天玺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模式(四)
文/王天玺
【编者按】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治国方略。把法治与德治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有力有效而优良的治国模式。在上一期,作者谈到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本期,作者将着重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的根本方向、基本任务和关键环节。
二、以德治国
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一样,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治国方略。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德治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是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他还说,“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德治国也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决定的。
中华文明能够几千年传承至今是举世无双的。中华文明的精髓和本质体现在《易经》的两句话中,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是精神追求和道德素养的很高境界,历朝历代被称为“明君”和“贤臣”者都以此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民间的仁人志士也以此为自己的座右铭,从而形成中国社会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国被世界公认为“文明社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千年传承着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道德传统。
中国共产党以德治国的着力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坚持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以德治国的最高标准。
中国共产党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就是我们党执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大的德政,最高的德政,最根本的德政。这个问题我们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
第二,建设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以德治国的根本方向。
笔者在《文化经济学》一书中曾就人类正在创造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和谐社会作过如下论述:
“生活在20世纪和21世纪交替时代的人们,由于能够初步读懂‘天之书’、‘地之书’和‘生命之书’,已经同以前时代的人们有了显著的区别。就好像一个人,已经脱离了童年时代、少年时代、青年时代,读完了大学,成为成年人,成为有文化的人。他们终于有能力全面回顾历史、审视现实、规划未来。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深切地感到,人类最大的不幸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就是他们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破坏了人与社会的平衡,破坏了人与人的平衡,破坏了人自身的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唯一正确的发展方向就是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
人是大自然演化出来的,人的生命,是大自然恩赐的。但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人类对大自然完全没有感恩之情,非但如此,他们把大自然当作生存斗争的对象,像动物一样去任意践踏,任意索取,任意破坏。特别是进入工业化时代,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行的几百年间,为了追求高额利润,对大自然的破坏毒化达到了毁灭性的程度。这是一种必遭天谴的犯罪的生存方式。犯罪是要遭受惩罚的。这种惩罚,不但落在当代人的头上,而且会无比沉重地落在子孙后代的头上。扭转这种可怕趋势的时候到来了吗?到来了!在知识大爆发、文化大发展的历史时期,不是少数人,而是越来越多的人在人与自然的问题上猛然惊醒了。更为重要的是,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能力,是以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人类可以从以物(商品)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向更高的以文化为主导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便自觉地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社会是人组成的,是人的社会,按其本性,人与社会应当是和谐的。但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人与社会的矛盾充满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社会不是抽象的东西,它是很具体很实在的,它由政府、制度、法律等等要素构成。谁掌握了这些东西,他就代表了社会,成为社会的主宰者。
“在奴隶社会,由于奴隶主阶级垄断了生产生活资料,他们就掌握了国家机器,成为社会的代表,社会的主宰者。这种社会,是压迫人的社会,主宰社会的奴隶主阶级同社会大众处于敌对的关系。到了封建社会,由于历史的进步,主宰社会的地方阶级同社会大众的对立关系稍有缓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民主的兴起,在发达国家,主宰社会的资产阶级同社会大众的对立关系比以往的历史时期有明显改善。然而,正如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海啸所显示,垄断着金融资本的阶级依然是发达国家社会的主宰者,他们的利益同人民大众是完全对立的。实际上,在知识大爆发、文化大发展的时代,核心竞争力不是土地,不是资本,而是知识,是全新意义的文化。在当今时代,文化已为人民大众所拥有,不能由某个阶级来垄断。因此,也不允许某个阶级来主宰社会,人民大众最终将成为社会的主人,人与社会才能走向和谐,这就是社会主义。
在以物为本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人的关系是通过物(商品)与物(商品)的关系表现出来的。处在社会分工大网上的人们,是在商品的运行中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方式个人无法控制,而且充满风险。每个人都不得不唯利是图,都不惜损人利己,相互之间随时随地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到了知识大爆发、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即以人为本、以文化为主导的生产方式开始兴起。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将以文明的方式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以文明的方式对待他人,以实现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都会交集到具体的人,造成人自身的冲突,使人处于心力交瘁的困境。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在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很有限,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物质总是很匮乏,必须付出几乎全部的心力来应对基本的生存问题。一个人是这样,全社会也是这样。到了知识大爆发、文化大发展的时代,人们有了很高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能够创造出前所未有的丰富多样的社会财富。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既有时间工作,还有时间学习、健身和娱乐,真正得到全面的发展,实现人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的社会是美好而幸福的社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这样的执政目标,并贯彻在执政的全部实践过程中,这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第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德治国的基本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者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指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需要一种全面发展的新人,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本质规定的社会形态。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共产党认为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
共产党倡导的“四有”新人,最重要的是“有理想、有道德”。
“有理想、有道德”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观念和觉悟。邓小平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需要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同时也要处理好竞争与协作、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激励人们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正当的经济利益,反对见利忘义、损公肥私、损人利己的思想和行为,以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关系。
“有理想、有道德”就是要形成全社会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道德本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重要行为规范。没有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所以邓小平曾经尖锐地指出,“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也强调说,“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
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都应当有如下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在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上要爱国守法,公民在公共关系中要明礼诚信,公民相互之间要团结友善,公民自处要勤俭自强,公民在社会岗位上要敬业奉献。每个公民都应当加强道德修养,陶冶道德情操,锻炼道德意志,完善道德人格。
第四,共产党员的党性修养是以德治国的关键环节。
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还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方略,这些社会制度和治国方略是一些相对静止的概念,但它们的实践过程又是一个非常生动、活泼的概念。李大钊说得好,“现代的民主是一种气质,是一种精神的风习,是一种生活的大观;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实在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不仅是一个纯粹的理性的产物,实在是濡染了很深的感情、冲动和欲求的光泽”。很显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制度、法律和治国方略是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和广大干部的风范气质和人生哲学体现出来的。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人的风范、气质和卓越才能折服了许多外国人。苏联前驻华外交官库达舍夫认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能取得伟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一大批拥有丰富革命斗争经验,受到人民广泛拥戴的领导人推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他说:“我曾多年担任苏共领导人与中共领导人会见和会谈的翻译工作,与当时的中共领导人有很多接触和近距离观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政治家,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年代,都表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和卓越领导才能,正是在他们的正确领导下,打败了国民党,建立了新中国;也正是在邓小平的领导下,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推行改革开放政策,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袖人物的伟大人格和卓越能力赢得了中国各族人民衷心的爱戴,从而万众一心地跟着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然而,以德治国的宏图大略不是少数领袖人物可以成就的,必须靠宏大的党员和干部队伍共同贯彻实施。因此,加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培养德才兼备的干部就成为以德治国的关键环节。
90多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选拔和培养干部,必须坚持五湖四海,用人唯贤,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我们党除了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是坚持这个崇高的原则,就能为一切忠于人民、扎根人民、奉献人民的好干部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就能把中华民族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的队伍中来。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必须接受革命斗争的严峻考验,必须进行严格的党性修养,才能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党的干部。
共产党干部的党性修养,根本上是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要求,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要求同中国历代仁人志士的为人是一脉相承的。重人格、重品行、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君子贤人的为官之道。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干部,都知道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都知道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知道范仲淹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知道鲁迅说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正是因为党内有一大批既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又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优秀干部,才使以德治国有了坚实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开创时期,从中央到基层都有大批这样的优秀干部,党风正,人心齐,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即使犯急性病,造成了损失,只要认错改正,人民也能原谅,不改拥戴的初衷。那时候,物质生活比较贫困,但全社会的精神风气是好的。像焦裕禄那样的县委书记,王进喜那样的英雄工人,雷锋那样的模范战士,陈永贵那样的优秀农民,到处都可以见到,他们撑起了社会主义中国的脊梁。这种以德治国的经验非常宝贵。
搞“大跃进”时,弄虚作假,浮夸风盛行;搞“文化大革命”时,扩大人民内部矛盾,上纲上线,给不同意见者以压制和打击,都严重损害了党的作风,败坏了人的道德,冲击了以德治国的底线。
改革开放时代,党中央力图恢复党的优良作风,但情况复杂,困难不小。最严重的是价值交换、唯利是图、个人至上的资本主义风习在社会上蔓延开来,严重侵袭着党的干部队伍。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遇到挫折时,有些党的领导干部放弃理想,丢掉信念,成为西方思想的应声虫。有的领导干部不重修养,不讲道德,在社会上妒贤嫉能,见危不助;在家里不孝父母,不爱亲人;在本职岗位上盛气凌人,独断专行。有的领导干部志趣低下,吹拍拉扯,媚权阿贵。有的领导干部利欲熏心,买官卖官,坑害民众,一头扎进贪污腐化的泥坑。
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确实令人忧心。但我们必须坚定地指出,这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主流,也不是干部队伍的主流。无论在共产党执政的任何时期,我们党为人民谋利益的本质没有变,干部队伍为人民服务的主流没有变。
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华振兴的伟大时代,广大党的干部看清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握世界变动大势,坚持改革开放,锐意开拓创新,正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我们党正在推进的创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宏伟大业。
我们应当看到,在那些可耻的贪污腐化分子倒下去的地方,站立着无数孔繁森、杨善洲这样无限热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干部。
这样的干部活跃在从中央到地方直至最基层村寨的各种岗位上。
一些外国观察家也注意到中国共产党是“以德治国”的。西班牙前驻华参赞恩里克·凡胡尔发表文章说,“1949年的胜利可以看做一支从有限基础上开始,但凭借道德榜样和党员的牺牲精神,逐渐赢得人民尊重和支持的政治力量的胜利。而共产党的干部承担起以前的官吏们行使的政府职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