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原因及防范
马洁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摘要:少年强则国强,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培养好未成年人,对于祖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如今,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上升态势并且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2014年的除夕,四川三台县一名15岁少年因琐事杀害同村两名6岁女童,犯罪起因仅仅因为感觉被两名女童“嘲笑”,犯罪后仍能当做未发生。类似的事件在未成年中还有发生,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手段凶残化等特点,我们不得不去关注未成年人犯罪,在我们惋惜叹息时候,更应该考虑社会环境考虑未成年人的心理特点,社会更应该担负起教导他们的责任,并从多种形式上保护和引导他们。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探究特点形成的原因,以期最终找出防范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防范于未然。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
中图分类号:C913.5
作者简介:马洁(1983-),女,汉族,广东广州人,大学本科,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在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有着很多共性的特征,已经成为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由于现在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增大增多,孩子大多思想早熟,但是又易冲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并且有一些10多岁就犯罪的案例,有调查显示,目前犯罪的年龄起始(最小年龄)是10岁,明显呈现出低龄化特点。
未成年人在犯罪时候往往拉帮结派,有时候他们把犯罪活动当作是帮派活动,结伙作案以壮胆。比如轮奸幼女,又比如团伙盗窃,有时候仅仅是因为上网手头没钱了,就集体去偷盗。又比如团伙抢劫,他们一起购买了管制刀具等,觉得自己很酷,威胁他人给予财物。
(三)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无因化或者动机怪异化
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大多是简单的,大多是临时起意,有一些仅仅是因为好奇,有一些是因为称不上是原因的小口角而引发的。不像成人犯罪,未成年犯罪蓄谋已久的犯罪毕竟还是少数。有时候他们甚至把犯罪当作是游戏,也因此他们是无顾忌的,胆大妄为。还有一些犯罪仅仅是受到网络引诱或者毒害而引发的。2015年1月6日,少年陈某因为想被枪毙远离父母而强奸六岁女童。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有一些是常人所理解不了的。
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开始有一些强奸、杀人的恶性案件产生,他们手段异常残忍,并且在恶性案件发生后,他们竟然没有任何的罪恶感。有一些未成年人在犯罪的时候,完全不考虑后果,犯罪中无论被害人怎么苦苦哀求都不会对被害人产生同情怜悯,有时候仅仅是强奸,却因为怕被发现就将被害人捂死或者淹死甚至于活活打死,死后还肢解尸体。
二、未成年人犯罪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犯罪已经呈现出的多种特点,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分析这些犯罪的原因,从而更好的提出对策。我们不难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背后所体现的社会问题、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教育问题。未成年人犯罪,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教育、关爱的不足,社会的引导不到位。未成年人犯罪从自身原因上来说,毕竟未成年人年龄尚幼,对于事情的认识能力有限,易于冲动。从学校家庭角度来讲,未成年人犯罪有很多是因为缺少家庭教育,缺少家庭关爱。在未成年人犯罪者调查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是单亲,有很多是留守儿童,有很多已经辍学。从社会角度来讲,现如今,网络方便,一些游戏、电影崇尚暴力,社会大环境影响着未成年人的思想,让他们有一些产生了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防范
各级政府应当对未成年人犯罪现象高度重视,在社会上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切实的监管好网络、影视剧等,营造一个祥和、和谐的社会环境。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在社会上宣传法律法规。
在社会上建立公益的心理辅导机构,对未成年人的心理进行正确疏导,让未成年人有问题无法家庭解决的时候可以有情绪出口。
做好法律宣传,让未成年人知法、懂法,从而更好的守法。
必须确保适龄儿童有学上,做好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重视育人,首先是要将正确的人生观念教给孩子们,让他们明辨是非,心态平和。不能只是看成绩,更要看人品。
其实,学校和社会的责任固然重大,但是家庭,对于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家庭教育到位了,家庭关怀做到了,孩子的心灵才可能更加的美好。未成年人犯罪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爱,而误入歧途。为人父母,应该肩负起教育、保护、关怀的责任。让孩子们真正的在家的港湾里,不逾矩。
四、结论
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已经逐年增加,必须予以重视。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已是国之大计,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要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共同的努力.只有该监管的监管,该教育的教育,该关怀的关怀,这些因素都到位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才可能实现。
[参考文献]
[1]周水清,卞兆平,王亚伟,彭晶.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J].公安大学学报,1996.
[2]王成余.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赤子,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