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如何报道好国家战略
——《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认识与实践

2015-02-06 08:34郭乐天施文洪
中国记者 2015年10期
关键词:温州人都市报温州

□ 文/郭乐天 施文洪

地方媒体如何报道好国家战略
——《温州都市报》“‘一带一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的认识与实践

□ 文/郭乐天 施文洪

2015年5月12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都市报》推出“‘一带一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在近两个月时间里,温都记者分三路西行,经“丝路起点”西安,穿越欧亚大陆,途经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德国、法国、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意大利等国,探求50万温商在“一带一路”上的创业生态、投资业态和奋斗心态,体现温商的成长性、迭代性,并创新形式、融合传播,通过讲好温州人的创业故事提升报道可读性,展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勃勃生机。

一带一路报道 地方媒体 温州都市报 创新

一、着眼宏大视角,诠释温州模式异乡栽培、落地生根的成长性

温州人商行天下,亦商行“一带一路”。 不管是在今天或者昨天,温商和温州制造,都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活跃元素。有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有50万温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他们在沿线进行战略布局,捕捉商机,开拓市场,创业创新,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实践者,是值得探究的原始载体,是可供借鉴的鲜活样本。而“温州模式”更是曾领改革风气之先,创造了无数经济奇迹。正是基于这一地域特色和群体资源,《温州都市报》多次召开策划会,最终确定了“响应国家战略构想,展示温州模式风采”的报道思路和总体框架。于5月12日,即“温州模式”30周年纪念日这个特别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

记者在古老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穿行,着眼“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宏大视角,沿途寻访新丝路上的温商足迹和“温州模式”在陌生国度的生命底蕴。甘肃武威,唐朝诗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诗句的诞生地,如今成了温州正泰人光伏发电的“主战场”;曾经以撒马尔罕为中心的帖木儿帝国(如今的乌兹别克斯坦),在历史上的叱咤风云过后,因为温州人的前来再度喧嚣,总统还专门为温商开办工业园签署总统令;而在意大利普拉托,古丝绸之路最西端国家的一座城市,翻过茶叶陶器交换真金白银的历史一页后,温商打造的一个新产业——PRONT MODĀ(意大利语为“快时尚产业”),共1000多家企业正在助推这座城市成为欧洲纺织集散地。其间,无不渗透着“温州模式”以发展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真谛,和温州人不屈的适应能力、不惧的造梦精神。

《正泰光伏点亮“能源丝路”》《撒马尔罕古城里遥想昔日辉煌/锡尔河投洽会上推介“温商样本”》《乌国为温商工业园签发总统令》《在坦波夫办厂/把“温州制造”复制到俄罗斯》《苏尔钦区区长欢迎温企投资创业》等一篇篇报道,通过一个个可亲可信的事例,“滴水见太阳”般彰显了“一带一路”战略的现实意义和给各国商人带来的历史机遇,以及温州模式“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的旺盛生命力。

二、立足时代特征,凸显温商族群破茧化蝶、转型升级的迭代性

对于“一带一路”这样宏大战略的报道,如果没有具体的事例支撑,仅仅停留在表面阐述,或是走马观花“巡礼”,就会变得泛泛而谈,甚至成了枯燥说教。所以,在报道中,温都报人精心选取典型的温商企业样本,微观剖析,展示他们在辽阔西域的大手笔,并穿插介绍沿途人文新貌和经济景象,从文化和经济等多个角度解读几代温商的传承与延续,形象揭示沿海地区传统产业抢滩西进的必由之路。

报道《走出庙街/“温二代”登上巴黎时尚新舞台》中,讲述了一个温商家庭更新换代的财富故事:原本在巴黎老街搞批发生意的前辈逐渐退隐,而今他们的后代联手崛起,在郊区创办欧洲最大的华人贸易平台,上千名温商入驻经营,店主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与往昔不同的是,他们除了打造线下批发中心升级版外,还开辟电子商务,扩展华商的线上销售市场。故事传达了温商脱胎换骨的鲜明时代特征,新一代温商以特有的勤劳与智慧,运作父辈草创餐馆的原始积累,在更大的版图上赢取商机,表现了更为理性的创业创新热情。而《丝绸之路上的温州人抢占“互联网+”时代先机》《温州人巴黎创办欧洲华语电台/助推“一带一路”战略》《黄金通道有咱掘金温商/扎根十年谱就一段传奇》《莫斯科温商谋求转变对抗风险》等通讯,讲述一个个温商“芝麻开门”的掘金故事。他们的经历、经验和教训,正是契合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在大型特别报道中,记者们根据“一带一路”战略的经济趋向,不仅关注“走出去”的热点,而且关注“带回来”的亮点。《牵手马克思母校/温商把德国智能农业移植到温州》的报道说,在德国波恩锡格堡开酒店的温商与波恩大学合作,准备借助“一带一路”在中德贸易间架起快捷通道,尽快将生物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前沿科技项目落户国内,比较成熟的项目是将盐碱地小麦种植、智能农业项目引进到温州,目前在瑞安汀田滩涂已有小麦种植试验基地,打算由此起步推出现代农业旅游观光项目。这些身边的生动事例,让读者和受众切身感受到“一带一路”战略并非高高在上,而是能实实在在的惠及民众,极具说服力。

三、强化融合传播,提升主题宣传一次采集、多态呈现的可读性

《温州都市报》从2013年初开始,率先转型,融合发展,在做大做强主报的同时,相继打造和升级温都网、“掌上温州”新闻客户端、温都微博、温都微信、温都视频和温都猫等新平台。本次报道,一开始就将其确定为媒体融合在重大主题报道中的新探索和大练兵。以都市类报纸较少采用的概貌通讯撰写稿件,从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观照温商实践的范例意义,并增加报道的历史厚度和文本可读性。报道中,充分发挥温都全媒体的庞大用户数和传播力优势,扩大宣传效果。纸媒开设专栏,设计以沙漠骆驼为背景的栏目刊头,绘制记者行进地图随每期报道刊发,记者每到一地,便在地图上的国家插上小红旗,形象呈现报道全过程;每期基本以通版形式隆重推出,并在头版作醒目导读;每期固定版面,每周固定时间刊发。温都网开设“‘一带一路’万里行——讲述丝绸之路上的温州故事”网页专题,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受众;“掌上温州”开辟专题并对整个采访过程进行连续播报,第一时间向22万用户推送,拉近温州受众与全世界温州人、“一带一路”沿线人民的距离;温都微信、温都微博分别及时向40万、38万受众粉丝发布活动动态和相关报道。通过“两微一端”的发布,摆脱纸媒发行的限制,将报道直接传播到当地温商和华人华侨手中。由于互联网的即时性,记者在采访地尚未回国,刊发的报道就已经被采访对象和侨胞看到,他们纷纷与记者交流看法和感受,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起到了良好的互动作用。

“温州模式”提法溯源

1985年5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的报道,并配发评论文章《温州的启示》,“温州模式”首次见诸报端。

四、借助名家之力,凝聚跨国报道多点采访、散点透视的思想性

作为地市级媒体,在国家重大题材的跨国报道中,不可避免会有自身的局限。为此,从记者启程之初,报社就邀请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和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担纲本次活动的专家顾问,用著名学者评述的“红线”串起沿途节点的新闻亮点,强化思想,丰富内涵,凝聚主题。这两位学界名家全程关注本次报道活动,并撰写了精彩的评论文章,对“一带一路”报道进行多视角、多维度的解读。葛剑雄教授先后撰写《不要照搬历史/温商要开拓新模式》《可用小项目小商品/开拓中亚的大市场》等文,寄语广大温商,“要寻找到合适的模式以及合适的商品,去做全新的开拓”。李希光教授专门撰文点赞“万里行”大型报道活动,称《温州都市报》记者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准确真实地记录看到、听到的原生态故事,用简洁的文字呈现给国内读者,把新闻采访搬到了焕发了青春的丝绸大道上,是一种很有独创意义的“慢新闻”采访报道学实践。

温都“‘一带一路’万里行”大型采访活动受到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肯定,有关刊物专门刊文称赞这次报道活动生动地记录了温商在新“丝绸之路”上的创业足迹,热情讴歌新时期温州模式的“垦荒牛”传奇,为温州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了现实范例与全新路径。

(作者郭乐天为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副社长、《温州都市报》总编辑;施文洪为《温州都市报》编委)

编 辑 文璐 wenlu@xinhua.org

猜你喜欢
温州人都市报温州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以15秒播出一个温暖的片断——温州都市报的抖音号运营实践
在欧洲邂逅温州人
难忘九二温州行
沈亚:温州人电商巨头之路
试论《都市报道》与“民生民情”
新形势下都市报文化新闻创新探析
温州人的本质:温州实践、传统文化抑或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