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背景在语义整合中的作用*

2015-02-06 00:52陈黎静杨晓虹杨玉芳
心理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校正选择性中性

陈 双 陈黎静 杨晓虹 杨玉芳

(1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福州 350117)

1 引言

阅读语篇时,需要将当前加工的词汇整合到局部语境和整体语境中。局部语境是指邻近当前信息的内容,比如当前正在阅读的句子;而整体语境则指更早之前加工的语篇背景。读者将新进入的信息整合到局部语境和整体语境中的动态过程,一直是研究者所关心的一个问题(Kintsch,1988;高兵,杨玉芳,2008)。有时候,语篇的整体语境和局部语境会存在不一致。研究发现,在当前句子是合理的,局部语境的整合较容易的情况下,如果当前信息和语篇背景不连贯,读者能立即觉察到(Van Berkum,Hagoort,&Brown,1999)。然而,如果句子中已经存在违反,将当前信息整合到局部语境中已经存在困难,这时候,语篇的整体背景是如何起作用的?研究者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一种观点认为,读者先将当前信息整合到局部语境中,整体语境随后再起作用。如Kintsch(1988)的建构整合模型认为,词汇激活的内容首先被局部语境影响,整体语境直到加工的后期才产生影响。最近Egidi和Caramazza(2013)的研究也认为,局部整合是自动的,而整体信息的整合需要对更多信息进行加工,因此整体背景整合激活了对注意负荷敏感的脑区。王瑞明、莫雷、李利和金花(2008)也认为,只有当前信息和背景信息事件相关时,才会发生信息整合。将当前信息与整体语境整合还受到结构因素的影响(Yang,Chen,&Yang,2013)。根据这类观点,当局部语境中存在不连贯时,读者可以自动地觉察这种不连贯,而整体语境的整合则可能会延迟起作用。有研究发现,局部语境不连贯确实会在早期阶段引起加工困难(Ferguson &Sanford,2008;Warren,McConnell,&Rayner,2008)。Warren等人(2008)将局部语义违反的句子(如

Harry used a book to teach the tough bread/哈利用书本来教这个很硬的面包

)放在两种语篇背景下:在虚拟背景下,语义违反的句子变得合理了(如在背景中描述Harry是魔法电影中的主人公 Harry Potter,这样教面包这一事件就变得合理了);而在中性背景下,句子仍旧不合理。结果发现,无论在中性背景还是虚拟背景下,被试在语义违反的关键词上的凝视时间要长于无违反的条件。在回视路径时间和之后的指标上,语义违反的效应只出现在中性背景下。也就是说局部的语义违反还是在早期阶段引起了阅读困难,之后语篇背景的作用才体现出来。

另一种观点认为,整体语境即时影响了整合过程。有研究者(Hald,Steenbeek-Planting,&Hagoort,2007;Nieuwland,2013;Nieuwland &Martin,2011)发现语篇背景可以即时调节读者对局部内容的理解,在背景的作用下,局部违反诱发的 N400变小了。还有研究者发现语篇背景甚至可以消除局部违反引起的理解困难(Duffy &Keir,2004;Filik,2008;Filik &Leuthold,2008;Nieuwland &Van Berkum,2006)。Filik(2008)考察了两种语篇背景下存在语用违反的句子的加工。在中性背景下,句子是不合理的,而在虚拟背景下,原本句子中的违反就变得合理了。结果发现,语用违反的效应只出现在中性背景下。这些结果符合语篇理解的一阶段模型(Van Berkum,2009)的观点。这个模型认为,在语篇理解时,多种因素都会促进语篇背景中某个词的提取,词汇所在的背景是一个多种因素的混合体,语篇相关的信息和其它背景线索也可以优先于当前词汇的词汇语义加工。在虚拟背景下,综合所有背景信息,目标句是合理的,因此局部违反就没有引起整合困难。

上述的两种观点都认同,整体语境在当前句子的语义加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对于整体语境起作用的时间进程的看法不一致。有研究发现语篇背景在早期起作用,也有研究发现语篇背景在较晚期阶段才起作用。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语篇整体语境对语义整合的调节作用呢?现有的研究中使用的局部语境违反并不统一,主要有两类违反,一种是选择性限制违反(如Warren et al.,2008),另一种是不合理的句子(Ferguson &Sanford,2008;Filik,2008)。选择性限制是指,关于动词的论元(主要是宾语)的语义限制(Matsuki et al.,2011;冯建新,乔瑞,2012)。比如在 Warren等人(2008)的实验中,“teach”这个动词就限制了它的受事,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人,那么“

Harry used a book to teach the tough bread

”这个句子中的“面包”,就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很多研究者认为,选择性限制属于词汇水平的信息,因此比语篇背景和事件知识等信息更早被加工(Warren &McConnell,2007)。而在不合理的句子中,动词的选择性限制并未被违背。如Ferguson 和 Sanford(2008)的研究中,用了“

Families could feed their cat a bowl of carrots

”这样的句子,作为违反条件。动词“feed”和宾语“cat”之间是搭配合适的,但是喂猫吃胡萝卜不符合人们的知识,导致了句子的不合理。已有研究表明,这两种违反的句子加工本身就存在差异。Rayner,Warren,Juhasz和 Liversedge(2004)的研究发现,相对于不合理的事件,读者可以更快的探测到包含选择性限制违反的不可能条件。而闫国利、张霞和白学军(2010)对汉语句子的眼动研究则发现,没有违反动词选择性限制的不合理句子的目标词的注视时间,与合理句子并没有差异。Warren和McConnell(2007)比较了违反动词限制性和不违反动词限制性的两种条件,同样发现了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诱发了更早的违反效应。动词的选择性限制相对于其它信息的这种优先性,是否会影响读者将当前信息整合到整体语境的过程?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推断语篇背景的整合作用可能受到局部语境的影响。为了验证这种推断,研究者比较了局部语境中选择性限制违反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对整体语境作用的影响。从而设计了两种违反的句子: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句子的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限制,导致局部语境不连贯;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宾语符合动词的限制性,但是宾语违反了世界知识,导致局部语境不合理。另外一种无违反的句子作为基线条件。这三种条件的句子,可能处于中性背景或校正背景下。在中性背景下,两种违反的句子都是不合适的;而在校正背景下,两种违反的句子都变得合理了;无违反的句子在两种背景下都是合理的。实验通过宾语上的注视时间在两种背景下的差异,来考察语篇整体语境起作用的时间进程。有研究者认为,选择性限制信息属于词汇水平的信息,读者可以快速觉察到选择性限制违反。因此可以预期:在中性背景下,被试对违反选择性信息的关键词语的注视时间会较长;而在校正背景下,这种选择性限制违反变得合理了,因此被试对关键词的注视时间会较短。而对于非选择性限制违反的关键词,由于被试对这种违反的觉察可能会晚于选择性限制条件,因此在早期阶段,中性背景和校正背景条件下,被试对关键词的注视时间可能没有差异。

2 方法

2.1 被试

26个大学生被试完成了眼动实验,其中 14个男生,12个女生,被试的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一个被试眨眼点特别多,影响了正常的眼动,另外有一个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多次(40%的trials)出现瞳孔无法捕捉的情况,这两个被试的数据被删除了。剩下的24个被试的平均年龄为22.92岁,包括12个男生和12个女生。

2.2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包括48对语篇,即96个语篇。每个语篇由三句话组成,前两句为背景句,第三句是关键句,关键句的合理性不同。在其中 16对语篇中,关键句中的宾语(倒数第二个词)违反了句子中动词的限制性(如“

缝补彩霞

”,见表1),这种条件为选择性限制违反。在另外16对语篇中,宾语和动词的搭配是合理的(如“

泡咖啡

”),但是在与前面的修饰短语整合时出现语义违反(如“用自来水泡咖啡”是一种不合理的事件,要用开水冲泡咖啡),这种条件称之为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最后16对语篇中,关键句是合理的,这种条件被称为无违反条件。每组包括两个语篇,一个语篇属于中性背景,一个属于校正背景。在中性背景条件下,语篇背景描述的是一般生活中的情境,在校正背景下,语篇背景介绍了一种情境使得关键句中的违反变得合理了。16个被试(不参加眼动实验)用5点量表评价了实验语篇的合理性,1代表完全不合理,5代表合理,数字越高,语篇的内容越合理。由于每对语篇的关键句相同,因此实验材料被分成两组,每组材料由8个被试来评价,使每个关键句只出现一次。结果发现,选择性限制违反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在中性背景下被评为不合理(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平均评分为1.78,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平均评分为2.04),而在校正背景下被评为合理(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平均评分为3.23,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平均评分为3.08)。方差分析的结果指出,背景的效应显著(选择性限制违反:

F

(1,45)=48.35,

p

<0.001;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F

(1,45)=25.26,

p

<0.001)。这些评定结果表明,校正背景达到了要求,即把关键句中的违反变得合理了。另外控制了关键词的词频(中文语言资源联盟,2003)和笔画数,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关键词的平均词频为 8.23次/百万,笔画数为16.94;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的平均词频为12.27次/百万,笔画数为 18.81;无违反条件的平均词频为12.63次/百万,笔画数为16.06。关键词的词频和笔画数在三种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词频:

F

(2,45)=0.23,

p

=0.80;笔画数:

F

(2,45)=1.44,

p

=0.25)。

实验还包括 48个填充语篇。为了不让被试觉察语篇的违反位置总是位于第三句话的倒数第二个词,填充材料中设置了违反位于句子中不同位置的语篇。随机选了三分之一的语篇,设计了阅读理解的问题。

因此,实验设计是3(局部违反类型:选择性限制违反、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和无违反)×2(语篇背景:中性背景和校正背景)被试内设计。因变量是目标区和目标后区的各项眼动指标,包括首次注视时间、凝视时间和总注视时间。目标区是句子的宾语,也是违反发生的区域,目标后区是句子的最后三个字(见表1)。实验采用拉丁方设计,一共产生了 24套实验材料,每套材料中六种条件的语篇数量相同。每套实验材料包括48个语篇,其中24个语篇是在中性背景下,其中8个语篇的关键句属于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8个属于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8个属于无违反条件。另外24个是在校正背景下,同样也是8个语篇的关键句属于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8个属于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8个属于无违反条件。同一个条件下的语篇不会连续出现超过三次。

表1 实验材料举例

2.3 实验程序

让被试舒服地坐在椅子上,调整椅子的高度使被试可以把下巴和额头固定在Eyelink 1000眼动仪的合适位置。在实验开始前使用9点校准程序进行校准。在每个语篇呈现之前,在语篇第一个词的位置都会呈现一个白色方块,被试要注视这个方块,语篇内容才会呈现。语篇中的文字为宋体,字号为36号。语篇包括三个句子(见表1),分三行呈现在屏幕中,三句话左侧对齐。其中三分之一的语篇后面会呈现阅读理解问题,被试需要按左键或右键来判断。在正式实验开始前,有6个练习语篇让被试熟悉实验程序,练习后被试表示对实验程序没有疑问后开始正式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数据处理

24名被试对实验语篇的理解问题的平均理解正确率为86%(75%~100%),可以认为被试认真阅读并理解了语篇内容。

目标句分成三个区域(如表1所示),区域2和区域3是兴趣区,区域2(表1中标黑的部分)属句子宾语,都是双字名词,这个区域作为目标区。区域3包含句子末尾的三个字,是目标后区。兴趣区上,小于100 ms的注视点和大于500 ms的注视点被删除,然后±2.5个标准差外的极值也被剔除。

一共分析了目标区(区域 2)的首次注视时间(first fixation time)、回视路径时间(go-past time)和总注视时间(total time)(Pollatsek,Drieghe,Stockall,&de Almeida,2010;Rayner &Pollatsek,2006)这几个时间维度的指标,以及注视点个数(number of fixations)和回视出次数(regression out count)两个指标。首次注视时间是兴趣区内首个注视点的时长。回视路径时间计算了注视轨迹首次进入兴趣区到离开它进入右边区域之前落在兴趣区上的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包括兴趣区内所有注视点的时长总和(Rayner,1998)。注视点个数是指兴趣区内注视点的个数。回视出次数是指从注视点落到兴趣区开始,从兴趣区发生回视的次数(阎国利,白学军,2012)。另外还分析了目标后区(区域 3)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回视出次数。

每项指标都分别作了被试分析(

F

)和项目分析(

F

)。被试分析采用3(局部违反类型)× 2(语篇背景)被试内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项目分析采用3(局部违反类型)× 2(语篇背景)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语篇背景为重复测量因素,违反类型作为项目间因素。违反类型和交互作用的F检验自由度的分子大于1,在球形 Mauchly检验显著的情况下,采用 Greenhouse矫正,报告原始的自由度值和矫正后的

p

值。三种违反类型之间两两比较时用Bonferroni校正

p

值。

3.2 目标区眼动结果

目标区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回视出次数在6种条件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2。

表2 目标区各项眼动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单位:ms)

首次注视时间 违反类型的主效应不显著(

F

(2,46)=2.07,

p

=0.14;

F

(2,45)=1.73,

p

=0.19);语篇背景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23)=2.11,

p

=0.16;

F

(1,45)=2.00,

p

=0.16);两因素的交互作用(

F

(2,46)=2.25,

p

=0.12;

F

(2,45)=1.62,

p

=0.21)也不显著。回视路径时间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

F

(1,23)=14.39,

p

<0.001;

F

(1,45)=11.12,

p

<0.01)显著,表现为被试在中性背景条件下对目标区的回视路径时间要长于校正背景。另外,违反类型的主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F

(2,46)=4.37,

p

<0.05),两两比较发现被试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区的回视路径时间要长于无违反条件(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vs.无违反:

t

(23)=3.02,

p

<0.05)。总注视时间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

F

(1,23)=16.50,

p

<0.001;

F

(1,45)=16.80,

p

<0.001)显著,表现为被试在中性背景条件下对目标区的总注视时间要长于校正背景。违反类型的主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F

(2,46)=6.21,

p

<0.01),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在选择性限制违反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区的总注视时间要长于无违反条件(选择性限制违反vs.无违反:

t

(23)=3.23,

p

<0.05;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vs.无违反:

t

(23)=2.35,

p

=0.08)。而在项目分析中,违反类型和语篇背景之间的交互作用边缘显著(

F

(2,45)=2.63,

p

=0.08),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区的总注视时间在中性背景语篇中长于校正背景(

F

(1,45)=17.88,

p

<0.001),而语篇背景的效应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F

(1,45)=2.54,

p

=0.12)和无违反条件(

F

(1,45)=1.63,

p

=0.21)下都不显著。注视点个数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

F

(1,23)=13.56,

p

<0.01;

F

(1,45)=12.12,

p

<0.01)显著,表现为被试在中性背景条件下在目标区的注视点总个数要多于校正背景。违反类型的主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F

(2,46)=6.95,

p

<0.01),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被试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在目标区的注视点个数要多于无违反条件(选择性限制违反vs.无违反:

t

(23)=3.74,

p

<0.01)。回视出次数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不显著(

F

(1,23)=0.37,

p

=0.55;

F

(1,45)=0.37,

p

=0.55),违反类型的主效应(

F

(2,46)=0.28,

p

=0.76;

F

(2,45)=0.11,

p

=0.90)也不显著。由于两种违反条件在中性背景下不合适,但在校正背景下是合适的,而无违反条件在中性背景和校正背景下都是合适的,因此可以预期语篇背景效应,在选择性限制违反、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和在无违反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效应。为了更清楚地考察语篇背景在三种违反条件下的效应,分别比较了中性背景和校正背景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和无违反条件下的差异。这种先验比较(priori or planned comparisons)的结果表明,只有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区的首次注视时间在中性背景下长于校正背景(

t

(23)=2.21,

p

<0.05;

t

(15)=2.27,

p

<0.05),而语篇背景的效应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和无违反条件下不显著。在回视路径时间指标上,语篇背景的效应也只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显著(

t

(23)=2.95,

p

<0.01;

t

(15)=2.77,

p

<0.01),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和无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效应都不显著。在总注视时间上,语篇背景的效应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显著(

t

(23)=3.51,

p

<0.01;

t

(15)=4.23,

p

<0.001)。另外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效应在被试分析中显著((23)=1.99,

p

=0.06)。而在无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效应不显著。在注视点个数这一指标上,语篇背景的效应也只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显著(

t

(23)=2.51,

p

<0.05;

t

(15)=3.37,

p

<0.01);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效应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t

(23)=2.31,

p

<0.05);而在无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效应不显著。

以上分析显示,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被试在目标区的首次注视时间、回视路径时间和总注视时间在中性背景的语篇中要长于校正背景。而语篇背景的效应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只体现在总注视时间上,并且只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3.3 目标后区眼动结果

目标后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和回视出次数在6种条件下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见表3。

首次注视时间 三种违反类型之间在目标后区的首次注视时间上有显著差异(

F

(2,46)=4.40,

p

<0.05;

F

(2,45)=3.11,

p

=0.05),对三种违反条件下的目标后区首次注视时间进行两两比较发现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后区的首次注视时间长于无违反条件(

t

(23)=3.33,

p

<0.01;

t

(15)=2.48,

p

=0.05)。另外语篇背景的主效应显著(

F

(1,23)=9.34,

p

<0.01;

F

(1,45)=3.43,

p

=0.07),在中性背景下的首次注视时间长于校正背景。

表3 目标后区各项眼动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单位:ms/次)

总注视时间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显著(

F

(1,23)=12.03,

p

<0.01;

F

(1,45)=9.91,

p

<0.01),在中性背景下的总注视时间长于校正背景。而违反类型的主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F

(2,46)=4.44,

p

<0.05)。两两比较发现被试在选择性限制违反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在目标后区的总注视时间要长于无违反条件(选择性限制违反vs.无违反:

t

(23)=2.67,

p

<0.05;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vs.无违反:

t

(23)=2.35,

p

=0.08)。注视点个数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显著(

F

(1,23)=4.37,

p

<0.05;

F

(1,45)=7.13,

p

<0.05),在中性背景下的注视点个数多于校正背景。而违反类型的主效应只在被试分析中边缘显著(

F

(2,46)=2.89,

p

=0.066)。两两比较发现被试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在目标后区的注视点个数要多于无违反条件(选择性限制违反vs.无违反:

t

(23)=2.60,

p

<0.05)。回视出次数 语篇背景的主效应显著(

F

(1,23)=10.01,

p

<0.01;

F

(1,45)=10.75,

p

<0.01),被试在中性背景下从目标后区往前回视的次数要多于校正背景下的回视出次数。另外,语篇背景和违反类型的交互作用仅在被试分析中显著(

F

(2,46)=3.64,

p

<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语篇背景的效应只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显著(

F

(1,23)=20.61,

p

<0.001),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F

(1,23)=2.76,

p

=0.11)和无违反条件(

F

(1,23)=0.001,

p

=0.98)下语篇背景的效应不显著。对于目标后区的分析,同样直接比较了中性背景的语篇和校正背景的语篇在不同违反类型条件下的差异。在首次注视时间上,语篇背景的效应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

t

(23)=1.77,

p

=0.09;

t

(15)=1.77,

p

=0.08)边缘显著,中性背景下的首次注视时间稍长于校正背景。目标后区的总注视时间的语篇背景效应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

t

(23)=2.86,

p

<0.01;

t

(15)=2.53,

p

<0.05)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

t

(23)=2.27,

p

<0.05;

t

(15)=2.20,

p

<0.05)都显著,表现为中性背景下目标后区的总注视时间长于校正背景。另外,注视点个数的语篇背景效应也只在选择性限制违反(

t

(23)=1.95,

p

=0.063;

t

(15)=1.87,

p

=0.074)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

t

(23)=2.14,

p

<0.01;

t

(15)=2.07,

p

<0.05)条件下显著,中性背景下目标词后区的注视点个数多于校正背景。

4 讨论

用一个眼动实验考察了,当局部语境出现违反时,语篇整体语境对语义整合的调节作用,比较了两种违反条件(选择性限制违反和非选择性限制违反)下语篇背景的不同作用。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句子的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限制性。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宾语并没有违反动词的限制性,而是描述了一种不合理的事件。结果发现,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作用很早就体现出来了,最早表现在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这一早期加工指标上,并延续到回视路径时间、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和目标后区的首次注视时间、总注视时间和回视出次数这些指标上。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调节作用,只体现在目标词以及目标后区的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这两个指标上。

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中性背景中目标词的注视时间要长于校正背景。语篇背景直接影响了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首次注视时间被认为是一种早期指标,反映了早期的词汇通达过程(Rayner,1998),语篇背景在早期阶段就开始影响目标词的加工。在中性背景下,目标词在句子中以及在整个语篇中都是不合理的,被试遇到了理解困难,很难将目标词整合到局部和整体语境中,因此被试会对目标词有更多以及更长时间的注视,也更有可能发生回视。在目标后区,即语篇的结尾,被试要进一步对整个句子以及整个语篇进行整合。在中性背景下,由于语篇并不合理,这种整合很难完成,被试也会更多地回视前面的背景信息来试图进行整合。而在校正背景下,目标词在句子中是不合理的,但是在整个语篇中是合理的。眼动结果表明,在中性背景下,被试对目标词和句子结尾短语的加工都是很快的,被试可以顺利地将选择性限制违反的目标词整合到语篇背景中。也就是说语篇背景产生了即时影响,这个结果与一阶段理解模型一致。

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目标词的首次注视时间和回视路径时间在中性背景和校正背景下并没有差异。语篇背景的效应只在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这两个指标上显著。总注视时间考虑了初次阅读和再读的时间,是一个晚期注视时间的指标(阎国利,白学军,2012)。相对于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在世界知识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作用延迟了。这种延迟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对于句子中的不合理的觉察较晚,早期语篇背景效应没有出现是因为被试并未觉察到不合理。一旦被试觉察到了不合理,语篇背景就对这种不合理进行即时整合。另一种情况是被试已经觉察到不合理,并产生整合困难,然后语篇的整体背景才起到调节作用。实验的结果揭示了,在目标词的回视路径时间上,被试对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的目标词注视时间要长于合理的条件。因此,可以排除第一种可能性,说明被试已经觉察到了不合理,只是语篇背景还没有发挥作用。然后在总注视时间上,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的语篇背景的效应才出现。回视路径时间也是语言理解的一种晚期阶段指标(Libben &Titone,2009),反映了对当前信息的加工,以及把当前信息和前文信息整合的过程。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对目标词加工的影响发生较晚,并且语篇背景对这种违反的调节作用也发生了延迟。这些结果表明,非选择性限制违反可能在信息的整合阶段才被觉察。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调节作用与引言中提到的语篇背景在晚期起作用的观点相一致。

总结两种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不同作用阶段,在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调节作用符合一阶段理解模型的预测(Van Berkum,2009),读者可以快速利用背景信息获得连贯的表征。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语篇背景的调节作用发生在晚期阶段。会发现这样两种不同的结果,可能是由于选择性限制违反和世界知识违反的不同特性。研究者认为选择性限制是动词的一种词汇知识,具有理解的优先性。并且在理解中,读者会利用动词的选择性限制的知识对动词的论元产生预期(Kamide,Altmann,&Haywood,2003;Staub,Rayner,Pollatsek,Hyönä,&Majewski,2007)。由于选择性限制的这种加工的优先性,在目标词出现之前,读者可能就已经结合语篇背景以及局部语境,对目标词的语义限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预期。在中性背景下,选择性限制违反的目标词超出了读者所预期的,因此读者可以立即觉察到违反,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加工和整合。在校正背景下,读者随时建构了目标人物的信息(王瑞明,莫雷,2011),动词的限制性有所调整,如表1中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的校正背景的主人公是织女,情境模型中包含了关于织女的特征和相关知识,对于织女来说,缝补的对象是彩霞并不违背预期,因此目标词没有出现加工和整合困难。而在非选择性限制违反条件下,被试需要整合句子的修饰成分、动词和目标词才能发现违反。比如在“用自来水泡咖啡”这个例子中,被试需要整合这几个成分,并提取咖啡需要用开水泡这个知识,才能觉察违反,因此被试对违反的觉察较晚,已经处于整合或再分析阶段。这个时候被试发现违反,就需要重新分析语篇背景才能对觉察到的违反进行整合,因此语篇背景对局部违反的调节作用就延迟了。

综上所述,实验发现了语篇背景对不同方面的信息的整合作用可能发生在不同阶段。在语篇理解领域,语篇背景的整合过程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这一发现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语篇背景整合的进程,并对解决引言中提到的两种观点之间的争议有一定的意义。

5 结论

当句子中存在违反时,语篇背景的调节作用受到这些局部违反的特性的影响。当句子中的宾语违反了动词的选择性限制时,语篇背景在词汇加工的早期阶段就起作用,并且一直延续到目标词的晚期加工和目标后区。当句子中的宾语不违反动词的选择性限制,只违反世界知识时,语篇背景的作用被延迟了。这些结果表明,语篇背景对信息整合的影响是动态的。结合局部信息的特性,语篇背景可能作用于阅读理解的早期或晚期阶段。

Consortium Chinese Linguistic Data.(2003).

Chinese lexicon

(CLDC-LAC-2003-001).Beijing,Chin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Systems,Tsinghua University,and Institute of Autom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中文语言资源联盟.(2003).

现代汉语通用词表

(CLDC-LAC-2003-001).北京,中国: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Duffy,S.A.,&Keir,J.A.(2004).Violating stereotypes:Eye movements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 when text conflicts with world knowledge.

Memory &Cognition,32

,551–559.Egidi,G.,&Caramazza,A.(2013).Cortical systems for local and global integration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NeuroImage,71

,59–74.Feng,J.X.,&Qiao,R.(2012).How event-based plausibility influences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

,971–980.[冯建新,乔瑞.(2012).事件合理性对句子阅读的影响.

心理科学进展,20

,971–980.]Ferguson,H.J.,&Sanford,A.J.(2008).Anomalies in real and counterfactual worlds:An eye-movement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58

,609–626.Filik,R.(2008).Contextual override of pragmatic anomalies: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Cognition,106

,1038–1046.Filik,R.,&Leuthold,H.(2008).Processing local pragmatic anomalies in fictional contexts:Evidence from the N400.

Psychophysiology,45

,554–558.Gao,B.,&Yang,Y.F.(2008).The role of global and local contexts in pronoun comprehension.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0

,381–388.[高兵,杨玉芳.(2008).整体语境和局部语境对代词理解的影响.

心理学报,40

,381–388.]Hald,L.A.,Steenbeek-Planting,E.G.,&Hagoort,P.(2007).The interaction of discourse context and world knowledge in online sentence comprehension.Evidence from the N400.

Brain Research,1146

,210–218.Kamide,Y.,Altmann,G.,&Haywood,S.L.(2003).The timecourse of prediction in incremental sentence processing:Evidence from anticipatory eye movement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49

,133–156.Kintsch,W.(1988).The role of knowledge in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A construction-integration model.

Psychological Review,95

,163–182.Libben,M.R.,&Titone,D.A.(2009).Bilingual lexical access in context:Evidence from eye movements during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5

,381–390.Matsuki,K.,Chow,T.,Hare,M.,Elman,J.L.,Scheepers,C.,&McRae,K.(2011).Event-based plausibility immediately influences on-line language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7

,913–934.Nieuwland,M.S.(2013).“If a lion could speak…”:Online sensitivity to propositional truth-value of unrealistic counterfactual sentences.

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68

,54–67.Nieuwland,M.S.,&Martin,A.E.(2011).If the real world were irrelevant,so to speak:The role of propositional truth-value in counterfactual sentence comprehension.

Cognition,122

,102–109.Nieuwland,M.S.,&Van Berkum,J.J.A.(2006).When peanuts fall in love:N400 evidence for the power of discourse.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8

,1098–1111.Pollatsek,A.,Drieghe,D.,Stockall,L.,&de Almeida,R.G.(2010).The interpretation of ambiguous trimorphemic words in sentence context.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17

,88–94.Rayner,K.(1998).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20 years of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24

,372–422.Rayner,K.,&Pollatsek,A.(2006).Eye-movement control in reading.In J.T.Matthew,&M.A.Gernsbacher,(Eds.),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2nd ed.,pp.613–657):London:Academic Press.Rayner,K.,Warren,T.,Juhasz,B.J.,&Liversedge,S.P.(2004).The effect of plausibility on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0

,1290–1301.Staub,A.,Rayner,K.,Pollatsek,A.,Hyönä,J.,&Majewski,H.(2007).The time course of plausibility effects on eye movements in reading:Evidence from noun-noun compound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3

,1162–1169.Van Berkum,J.J.A.(2009).The neuropragmatics of “simple”utterance comprehension:An ERP review.In U.Sauerland,&K.Yatsushiro(Eds.),

Semantic and pragmatics:From experiment to theory

(pp.276–316):Basingstoke,UK:Palgrave.Van Berkum,J.J.A.,Hagoort,P.,&Brown,C.M.(1999).Semantic integration in sentences and discourse:Evidence from the N400.

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11

,657–671.Wang,R.M.,&Mo,L.(2011).Research on the coordinating integration in text reading.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

,471–479.[王瑞明,莫雷.(2011).文本阅读中信息的协调性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19

,471–479.]Wang,R.M.,Mo,L.,Li,L.,&Jin,H.(2008).Mechanism of the coordinating integration in text reading.

Acta Psychologica Sinica,40

,1165–1177.[王瑞明,莫雷,李利,金花.(2008).文本阅读中协调性整合的发生机制.

心理学报,40

,1165–1177.]Warren,T.,&McConnell,K.(2007).Investigating effects of selectional restriction violations and plausibility violation severity on eye-movements in reading.

Psychonomic Bulletin &Review,14

,770–775.Warren,T.,McConnell,K.,&Rayner,K.(2008).Effects of context on eye movements when reading about possible and impossible even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34

,1001–1010.Yan,G.L.,&Bai,X.J.(2012).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eye movement research:A magic science to explore the mystery of the window on mind

.Beijing:Science Press.

[阎国利,白学军.(2012).眼动研究心理学导论——揭开心灵之窗奥秘的神奇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Yan,G.L.,Zhang,X.,&Bai,X.J.(2010).An eye movement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lausibility on Chinese sentence read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33

,1035–1037.[闫国利,张霞,白学军.(2010).合理性对中文句子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

心理科学,33

,1035–1037.]Yang,X.H.,Chen,L.J.,&Yang,Y.F.(2013).The effect of discourse structure on depth of semantic integration in reading.

Memory &Cognition,42

(2),325–339.

猜你喜欢
校正选择性中性
再分析降水资料的适用性评估与偏差校正
女绅士
选择性听力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炫酷ACR
一种具有自动校正装置的陶瓷切边机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选择性××
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形成生物学概念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