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霞 俞波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文化环境、家庭背景、思维方式的学生,教师要改变“想当然”的教学观念,善于实施“等一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表达与展示,让学生自己来“说话”。
【案例一】学生涂鸦不一定是开小差。一次数学课堂练习中,我发现,有一位学生拿着铅笔在草稿纸上画椭圆,看上去如同在美术课上所画的几片花瓣。根据以往的经验,我马上认定他在开小差,本想立刻批评他,但转念一想,他平时成绩一向比较好,只不过并不“安分守己”,所以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走了过去,想看看他到底在画什么?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在椭圆中写上了各种数量,原来他是利用画图在理解相关的应用题。顿时,我意识到一开始的判断是错误的,脑海中也浮现了很多很多……
反思:我庆幸一开始没有批评他,如果马上对他进行批评,岂不冤枉了一个好学生,要是他不为自己争辩,那酸楚也许会给他留下很深的阴影;如果他极力为自己争辩,当真相大白时,老师又该如何下台呢?
【案例二】学生争辩不一定是搞破坏。有一次,课堂上一位学生坚持自己的解题思路跟我理论,他那样做是正确的。我的第一反应就认为这类题目的列式错了,最终答案就不可能做对。不过我想:告诉他这是错的他一定不服气,不如让他自己来说说思路,到时候说不通,他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于是我让他说一说他这样做的理由,一开始他还说不太清楚,但我觉得即使他是错的也应该鼓励他的积极性,便请他想一想再说,结果当他第二次说的时候,他非常完整地说出了解答理由。这对我又是一次非常大的触动,我的第一判断又错了……
反思:如果在这位学生提出不同见解时,我就直接武断地告诉他这是错的,若他无奈接受了,就在无形中抑制了他活跃的思维,甚至有可能会降低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若他不服气,继续与我据理力争,不论结果如何,只要是他的内心无法真正认识到错误,教学最终的效果也会不尽如人意的。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
【分析】
这两则案例,虽然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学生身上,但有个共同点,就是告诉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批评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太相信自己的经验。时代在变化,学生也在变化,一定要充分、完整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行动和想法,然后再进行恰当的评价,也许这样的收效会出乎意料。
杜威说:“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实遇到前文这样的案例是非常多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从中有所感悟,继而去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能否有一颗信任学生、关爱学生的心,去保护学生的自信、自尊。有了信任,自然会有耐心去等待学生的蜕变与表现。
但是在课堂上,很多时候教师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对待学生,有时甚至会坚持己见,武断地否定学生,这样不仅会扼杀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更会拉远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两者的沟通陷入困境,这对教学而言将会是一个极大的障碍。
【改变】
通过这两则案例,也让我的教学方式逐渐改变。在日常的教学中开始不断地“等一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尝试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听一听学生怎么说,看一看学生怎么做。从中确实收获不小。
一、面对提问等一等
当学生有不懂向我提问时,我一般不会直接给予讲解,而是故意装作思考的样子。此时学生也会很自然地跟着老师去思考。有时恰恰就是这样的一个“等一等”的时间,就有很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己解决了问题。于是我总会装出惊讶的表情,让学生来给我讲一遍题目,虽然学生对语言的组织未必尽如人意,但这却是他们自己的解读,以后他们对此类问题的印象也会更加深刻。当然很多时候,我们未必能够收获这样的效果,但是即使如此,让学生多思考那么一会儿又有什么不好呢?
二、面对练习等一等
当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如果时间允许我不会要求学生马上上交,我会问一句:“你们想全对吗?”等来的自然是异口同声的“想”。于是我让学生提问,然后全班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等一等交作业,利用学生想要做对题目的强烈愿望,适时地让全班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这样的练习讲解效果是出奇的好。
三、面对订正等一等
让学生当面订正作业时,我也会注意留个等待的时间。记得有一次,我叫了A、B两个学生一起上来订正作业,因为他们俩错的是同一题目,但是错误出现的位置不同。我拿起其中一本本子,故意不批,让A学生看看B学生是怎么做的。于是A学生说,我觉得我是对的,因为……B学生也忍不住争辩,我这样做是因为……最终我一句话没有说,两个人却在相互辩论中逐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我也从中听到了他们的思考过程,帮助我在下一次的教学中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拓展】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等一等”的地方有很多,而且这种“等”的形式也不应该局限于以上几种。比如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是现下教学的一种趋势,这就启发我们在数学教学中不要局限于数学材料,我们可以以其他材料为载体,等待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在写作中植入数学思考
数学与写作看起来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我曾经以写作为载体,做过一些尝试。如寒假期间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在一篇作文中将这个学期学到的部分数学知识整合起来理解一遍,看谁能对于这些知识理解透彻,运用自如。
作业展示:对于50%和的理解
百分数是数学王国小有名气的有理数,原因就是跟在后面的百分号。两个圆圈一条斜线的“四不像”也够神奇,居然可以表示除以100。百分数所从事的职业工作量很少,工资却出奇的高,还有许多忌讳……总之,充满了神秘感。
一日,50%出门逛街,突然碰上喜气洋洋地跑过来,热情地搭讪:“50%,我看,我们不是同胞兄弟,就是堂兄弟,甚至可以说我就是你,你就是我!”endprint
50%长袖一扬:“此话怎讲?”
忙不迭地说:“你的值是0.5,我的值也是0.5,这是其一。其二,我和你的意义相同。比如在这句话中运来的苹果是总数的50%和运来的苹果是总数的不是同一个意思吗……”
50%不紧不慢地说:“,恐怕您是认错了,我们顶多500年前是一家。你说的第二条理由我不赞同。说来惭愧,我只有一种意义,只能发挥一种作用: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因此又叫百分率或百分比。而仁兄你却身兼多职,你所表示的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因此你既可以表示分率,又可以表示具体的量。”
成数说:“我才是百分数的兄弟,我表示农业上的收成。几成就是十分之几,写成百分数就是百分之几十。”
折扣说:“我也是百分数的兄弟,我表示商品的降价幅度。几折表示现在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十。”
这时又响起一个老爷爷的声音:“我是单位1,我次次都与百分数并肩携手。只要找到了我,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单位家族的小弟弟米屁颠屁颠地跑过来,奶声奶气地问:“百分数哥哥,你为什么不喜欢我?分数叔叔也好,小数阿姨也好,整数伯伯也好,他们都愿意带着我到处玩,但我一跟上你,你就把我甩掉了。米很乖的……”
“米弟弟不要哭了,不是我不喜欢你,而是因为我是分率,分率不能表示具体的量,后面不能有单位啊!”
各应用题制造商纷纷表示:聘用百分数要慎重啊!
多么有意思的一篇数学作文,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不仅透彻地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更融入了分数、成数、折扣、单位1、米等相关的数学知识。让我也看得眼花缭乱,佩服不已。只是给了学生一点时间、一点空间,等一等他们,教师所收获的则不仅仅是一点惊喜而已了。
二、在阅读中植入数学应用
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后最常做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我无意中发现班上九成以上的学生在看课外书。我于是灵机一动,说:故事真有意思呀,可是我是数学老师,我在看完一个故事时总能把一些情节编到数学题里面去,你们会吗?结果很多学生开始尝试着在那里写呀写,第二天还真有学生交给了我一个带故事的数学题目。
作业展示:用鲁滨孙的故事编几何练习
鲁滨孙一个人到了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不过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历险了。因此他一点也不害怕。要生存,首先要有房子。他设计了一间木头搭的小房子。房子长4 m、宽3m、高2m,有3扇窗户,长、宽分别为40cm、30cm ,门高1.5m 、宽50cm (门和窗用布帘子遮住),那么造这座房子,需要长1m、宽20cm的木板多少块?
……
我将这道题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一做,发现故事的魅力真是无穷的,学生看故事数学题可比看普通的应用题认真多了。这以后,还在班级中掀起了一股用故事编题目的高潮。
学科间的融合,将数学教学从数学课堂中拓展开来,放缓了速度的教学,显然比快速的教学更有成效。在上面的这些数学故事中,学生不仅仅是将数学知识用简单的语言文字描述一遍,而是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段将复杂而又零散的数学知识,在平凡而幽默的文学故事中实现数学知识的表述、理解、运用,可以说是将“数学”变“活”了,让简单的理性思维赋予了生命的活力。在这个凡事都讲究效率与速度的物质社会中,教师的“等一等”,为学生撑起的或将是一片更加蔚蓝的天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江寺小学 3112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