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宝山
【关键词】 活动性教学;三维目标;教学环节;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98—01
活动化的教学确实使语文课堂面貌焕然一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探究与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语文教学在走向“动”的过程中产生许多偏失,主要表现在:有的课堂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学生确实激情飞扬,但却已经偏离了语文本身,热闹的背后是教学效率的下滑。究其根本原因,是在让语文教学“动起来”的同时,忽视了三维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因此,如何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同时,有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在当下语文教学改革中值得深入探索和实践。
一、科学、合理地设计活动性教学环节,教师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通过活动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有些课堂的活动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就忽视了目标的合理性,只是为活动而活动,一味追求活跃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却没设立应有的目标或目标过于简单、过于容易,由此导致一场表面上兴奋忙碌的活动过后,没有达到深度广度适宜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中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但这必须要通过语文教育达成,而且必须与另外二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结合起来。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地体现从质和量两方面都合理的教学内容,这样才能使语文课堂在“动起来”的同时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改革要求教师转变自身的角色,不能再像往常那样是“一言堂”或“主宰者”,教师应该成为平等的对话者、学生的伙伴。但是,有的语文课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几乎放弃了自己的指导学习的任务,任由学生天马行空地发挥。有时,一次活动在备课设计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由于缺乏引导,使活动偏了方向变了味,从而导致三维目标的缺失。
二、活动性教学中要始终明确三维教学目标,围绕语文的中心,不越语文的边际
在新课程改革中,常常给人以这样的印象:数理化等其他课程都有其相对严格的知识边界和教学方向限定,唯独语文课,似乎独有特权,任由教师千变万化地进行发挥,同样一篇课文,呈现在课堂上真是五花八门、相差甚远。似乎语文课具有神奇的力量,可以随意自由、不受约束。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中时有这样的偏误:在活动性教学中漫无边际地“拓展”和“解构”,设立了错误的教学目的,偷换了真正的三维目标。
有的教师喜欢无边地“拓展”,如一位教师在《说不尽的桥》教学中,设计了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调查一下本市的黄河铁桥什么时候禁止汽车通行,什么时候就“是否让机动车通行”这一问题征集了市民意愿,什么时候又恢复了汽车通行,市民对此问题都有哪些看法,最后在课堂上陈述发言。这就是典型的既无边又无效的“拓展”,偏离了课文本身的三维教学目标。
有些教师倾向于对课文进行“解构”,“反文本”。如一名教师在《武松打虎》课堂上让学生讨论从动物保护的观点看,武松打虎是否合法;一名教师在《愚公移山》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愚公是否缺乏经济意识与环保意识,以及经济和环保的重要性;一名教师在《桃花源记》课堂上,让学生展开如何将桃花源开发成旅游资源的奇思妙想。
这些无边的“拓展”、离奇的“反文本”和“解构”,表面上看似乎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力,引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实际上,这些目标都是虚假的,偷换了真正属于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以上种种现象,李海林教授曾称之为“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
三、在活动性教学中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落实,让课堂在“动起来”的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一堂成功的《背影》语文课上,教师先讲了关于自己父母带给他的点滴感动,然后引申到天下父母常有平凡的爱,引导学生探究作者是怎样留心生活、将平凡的小事化作感人的散文,有的学生动情地讲述了自己曾体验过的父爱母爱。学生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章的内蕴,领会了作者的表达艺术和特点,润物无声地陶冶了情操,三维目标在整合中得到有效落实。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是有“动”有“静”的,有“动”时的有效问答讨论,也有“静”时的感悟和思考。
课堂教学也是需要讲求效率的,教学效率是单位时间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收获。然而有些语文课教学在目标和效率上走向了偏失,因为过度地追求“动起来”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对每一环节的活动性教学,都应该在备课设计时审视其有效性,围绕三维目标,优化活动性环节,让学生在思动、心动、神动的同时,课堂教学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