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红
【关键词】 数学教学;计算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01—0055—01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贯穿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可见,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师不得不思考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
一、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学习的时候就能把积极性和潜能都发挥出来。单纯的计算练习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可采用多种多样的练习组织形式。比如采用开火车的形式来培养计算能力,看看谁能把火车开得更远;一、二年级学生比较好动、好胜心又强,故而可以利用这一特点采用小组竞争的方法,让同学之间相互竞争,进行提高进步。
二、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及“九九乘法口诀”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一个简单的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两位数还是两位数乘除三位数,或者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 “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学生必然算不快、算不准,从而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因此,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至关重要。
三、帮助学生弄清算理,揭示规律
(一)在动手操作中揭示算理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就需要在形象思维和抽象的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而动手操作正是这座桥梁。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小棒来学习。计算“9+7=”,让学生可以把7根小棒分成1和6,9根和1根合起来是10根,满10根小棒要捆成一捆,然后算10加6得16。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积极思维,得出“凑十法”,为后面继续学习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二)在演示与展示中明确算理
低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主导,他们需要形象演示来支持抽象思维活动,因此计算教学中演示与展示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竖式”时,教师可以用教具演示:共有16朵花,平均分给5个学生,每个学生分到3朵,还剩1朵。教师板书列竖式时,让学生结合刚才的实物演示明确:
实践证明:从实物的演示及教师的板演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有余数除法竖式的算理。
(三)在类比中同化算理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拓展延伸的过程,计算教学也是如此。通过类比同化新知,实现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的认识结构的认同。
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教学中,计算“35+8=”,可以让学生这样做:5根小棒和8根小棒合起来是13根小棒,满10根就要捆一捆,这一捆表示的是1个十,3个十加1个十是4个十,因此得43,从而渗透“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又如,“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教学中计算“43-8”,可以让学生这样做:43-8=?当从3根小棒中无法去掉8根时,就要从4捆中取出一捆拆开变成10根再去减,从而渗透“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退一在个位当十再减”的算理。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必须重视低年级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第一,培养仔细抄对题目的习惯。一道题计算正确与否,首先要抄对题目,要求学生认真抄写题目,看清数字、运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抄完题目后及时核对一遍。第二,培养审题的习惯。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的每一个数据和运算符号,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选择合理的运算方法。第三,培养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计算出现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学生的书写马虎、不够规范。教师应督促学生做到:把数字写端正、写清楚,书写格式要规范。列竖式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第四,培养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该论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研究成果,编号 GS[2014]GHB1381)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