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设悬置疑再探

2015-02-02 19:06陈冬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文

陈冬梅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参与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双边活动,这其中教师的“导”起着重要作用。而“导”,很大程度上靠设疑提问来实现。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运用得好,能优化教学效果,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问要有课程意识

语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问题时,要从语文课程的特定目的和功能出发,注意对所提问题的课程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选择与教学目标和内容相适应的问题,以体现课程对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发展所起的指引作用。语文课堂提问具有课程意识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提问什么”以及“为什么提问这些”的关注和思考上。从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来看,“为什么提问这些”有这样几个方面的依据和标准:从能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检验问题的综合性;是否符合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思考问题的适切性;是否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考虑问题的探究性;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程,审视问题的开放性。

“提问什么”也就是“选择什么问题”,即确定问题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是教学内容选择和确定的依据,是指引课堂教学沿着课程规范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确定,必须比照、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由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和程序的安排,所以这些问题也必须遵循课程目标和内容。这种课程意识对于以选文为材料进行教学的语文课程来说,意义尤为重要:由于所提问题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内容依据,课堂教学因而减少了提问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一方面抓住要害词发问。为了避免问题的空泛和学生思考问题的笼统、粗略,教师应把学生的思维触觉引到字里行间,对文章的言语作深入细致的品味、分析,以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注重抓住要害词语发问。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的第8小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抓住“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中的“那时”发问。“那时指什么时候?”“那时”指的就是10年浩劫,那时紫藤萝“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学生进而就能领悟作者的写作意图:“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如今的繁花似锦,是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

另一方面在文章的“题眼”处提问。“题眼”,既是文章的中心所在,又是破题开讲的“切入点”。教学时,教师可紧扣“题眼”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如《敬畏自然》,教师可以设计提问:为什么敬畏自然?怎样敬畏自然?表达了什么感情?

提问要有教学价值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要富含教学意义,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适应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反映对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合理安排。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教学价值,就是要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将蕴涵在教材、参考资料等材料中的教学因素挖掘出来,致力于培养学生理解、分析、处理和运用语文材料的能力,使提问实现语文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育人功能。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一旦进入具体的教学情境,就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需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的诸多要素中,教师、教材和学生是决定教学活动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因素,所以,课堂提问必须充分考虑这些教学因素的作用,以实现提问的教学价值。

为此,我们可以迂回设问,即使不按习惯思维从正面设问,而从问题的侧面入手,引导学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去思考问题。这利于拓展学生思维,不易形成思维定势。我们也可以逆向设问,对于一些学生普遍误解或混淆的问题,不从正面引导,而是从反而假设,通过比较,启发联想,分析矛盾,解决问题。在说明文的教学中,“下定义”和“作诠释”这两种说明方法学生容易混淆。“早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一表述,很多学生认为是下定义,实际是作诠释。用概念揭示的办法过于抽象,不利于初中生接受,我们可以采用递向设问的办法来解释,“同学们,现在刻在骨头和龟甲的字是甲骨文吗?”显然不是。下定义是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事物的本质特征,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前面对甲骨文的解说并不严密,是作诠释而非下定义。逆向设问改换了思考的角度,从矛盾的对立面设问,利用矛盾激发学生思考的爱好。

我们还可以平中问奇。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高难度教学,就是因为学习的内容是母语,语文材料似乎不学也懂。教学中,教师就要针对这种心理,独具慧眼,去发现平常中的不平常,挖掘语文课的魅力,提高教学效率。初中九年义务教材第五册《范进中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这样的文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作品写的范进,当他清醒的时候并不是一个性格外向的人。这对表现他一见报贴喜得疯起来,有什么作用?”“作者借一个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这种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中哪一处透露像范进那样喜极发疯的并非他一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经过一番阅读、思考和讨论,它涉及文章主题、写作特点等许多重要问题。假如我们按传统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讲下去,就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和热烈讨论,也不可能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要想充分实现课堂提问的教学价值,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和提问技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重点,引导和鼓励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积极的、有意义的见解和看法。因此,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态度亲切,发扬民主作风,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对所提问题的答案做出强求一致的规定,那种硬要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答案进行回答的态度和做法是不可取的。

提问要有情境意义

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教学中的各种具体情况,预估教学中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尽量使提问贴近学生和教学的实际,适应具体的教学情境。语文课堂提问的情境意义,主要体现在对问题是“针对何人”“在何时”“于何地”提出的问题的考虑上。

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针对何人”就是要考虑一个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并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问题,以使学生更容易、更自然地接受问题。如对习惯深思的学生适合提出比较尖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个性活泼的学生应以较为开放的形式(甚至可采取适当玩笑的口吻)提出问题,而对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应采用亲切的鼓励语气提出问题。高深或灵活性大的问题事即可让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其他人复述,各有所得。基础题、综合题,最好依次问,忌“留死角”。少数人举手时,提问要选择代表多数人水平的学生回答。

“在何时”提问,就是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恰当适时地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此时,教师如果能够抓住机会,恰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转入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就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在何地”提问,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针对教师或学生所处的位置提出恰当的问题,加强课堂提问的情境意义,给学生留下较鲜明的印象,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和认识。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对于座位靠后的学生,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口语交流在声音表达上有什么要求?请你根据这些要求回答我的问题。”这样使学生对口语交流在声音表达上的要求有更真切的理解和体会。

建构主义教学观强调以人为本,无数成功者的历程表明,个人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远比知识的积累更为重要,语文课也同其他课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语文教材中有的作品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瑰宝,有的作品为学生展现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多彩的自然现象,有的作品能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的作品有助于锤炼学生坚强的意志……这为我们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实现学生素质的提高,必须在课堂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教师的提问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是课堂调控,另一方面是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做到单向发问诚然不够,只有在课堂上适时、适度地提出富于艺术技巧的妙问,才能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才能保证和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实际的提问艺术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境界。总之,使学生尽快适应学习生活,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各方面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非常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教师既要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想办法,也要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上下功夫,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优化每个环节,才能高效完成这一衔接。

编辑  吴君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