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达常+彭进+谢菁
摘要: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少儿尤为多见,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方法都很多,但往往都难以取得良效。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其基本病机为正气受损、肺失宣降、肺气上逆。笔者在多年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临床上咳嗽外感多于内伤,寒证多于热证,有痰多于无痰,常常外感内伤挟杂、寒热虚实并存、五脏六腑同病。咳嗽治疗取得良效的关键在于宣降肺气、复肺之职。重点是"宣"与"降"两个方面,各种治法其实都是直接或间接围绕这两个字来进行。在具体治疗的过程中,重视"寒""痰""火"三大病因及其病机、宣降以复肺之职、培土生金、寒温并用、慎用收涩药、使用药对等原则和方法,自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关键词:咳嗽;中医药疗法;治疗应用;治疗原则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少儿尤为多见,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其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不论中医还是西医,治疗方法都很多,但往往都难以取得良效。历代医家认为咳嗽病因病机错综复杂、临床分类多种多样。普遍认同咳嗽有外感、内伤两大病因,并相应地把咳嗽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两大类[1]。外感咳嗽是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咳嗽是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首先,咳嗽是肺的病变,如《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气为病......肺为咳。"其次,人体脏腑通过五行的关系紧密相联,互相影响,其它脏腑的病变也可影响到肺而导致咳嗽,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清代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把咳嗽的原因归为"客气干肺"和"病气干肺",前者即指外感六淫、秽浊邪毒之气(如异味、毒气、香烟等)影响肺的宣肃功能,后者即指肺脏自病或它脏失调病气传肺,肺失宣肃。清代程国彭《医学心悟》把肺脏形象化地比喻为一口钟,钟不叩不鸣,肺不伤不咳。外邪袭肺,犹如钟槌自外击钟,内邪干肺,犹如钟槌自内击钟。我国近代小儿推拿鼻祖、国家首届名老中医刘开运教授认为:正气未虚、病安从来?少儿脏腑本来娇嫩,临床尤为如此。五脏六腑生克制化、病岂能只在一脏一腑。病生、病发、病转变,连绵不断。故咳嗽必见正气虚损、外感内伤挟杂、寒热虚实并存、五脏六腑同病、病因病机症状俱在。
肺系居上焦,包括皮毛、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除鼻外,皮毛、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受邪都可以导致咳嗽。肺质轻清,肺气以宣为用,以降为顺。从生理上来说,肺气一方面在不停地宣散、上升,一方面在不断地收敛、肃降,两者协调统一,则于肺何病之有。
咳嗽的病机相当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中医也认识到,咳嗽的本质既是人体(特别是肺脏)病变的信号,同时也是人体祛邪外达的一种病理反应和自我保护机制,因此强调不能单纯地见咳止咳,而要抓住病因病机症状综合治疗。因此,对于咳嗽的治疗,取得良效的关键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则和方法。
1 治疗咳嗽的关键在于宣降以复肺之职
外邪或内邪干肺,致肺气不宣不降;脏腑虚弱,终致肺气不足,无气以宣以降。因而不论是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其治疗的关键、总原则,必然在于一"宣"一"肃"。宣乃宣散、宣发,降乃肃降、敛降。至于千变万化的具体治法和用药,都应围绕"宣"与"降"两个字来进行。《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肺欲辛",即肺喜欢辛味。为什么肺喜欢辛味呢?因为辛味有宣发、发散的功用。但同时《素问·脏气法时论篇》又指出:"肺欲收,......酸收之,辛泻之。"说明肺的功能里既有宣、散、升的一面,又有收、敛、降的一面。要治疗咳嗽,使肺恢复到正常生理功能的状态,就必须以宣和肃为切入点、落脚点和关键点。临床上治疗咳嗽,多取辛味药,当然辛味包括辛温(热)和辛凉(热),比较而言,辛温(热)更常用。因为临床上寒证比热证更多见。
2 治疗咳嗽,应辨清"寒"、"痰"、"火"三大致病因素
一般医家认为咳嗽的致病因素,以"痰"与"火"为主。但笔者认为,除此之外,寒的因素比火更重要,这与张仲景的观点是一致的。张仲景强调外寒、寒饮对肺的损害,拟定的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均为治疗外寒或寒饮咳喘的著名方剂。当然寒有外、内之分,痰有寒、热、燥、湿之别,火有虚、实之异。另外还常见风、燥。笔者在临床治疗咳嗽时,首先分辨寒、痰、火,或三者谁为主;其次弄清其内、外、虚、实,如此则选药有度,重点突出,有的放矢,疗效卓然。
3 培土生金法是治疗咳嗽的重要方法
五脏六腑虚实病变,均可干肺而致咳嗽,但临床上脾胃失职、运化失健致土不生金或生金不足的情况最为普遍,尤其老人、虚人、小儿咳嗽,必有脾胃不足[2]。脾胃不足则肺金不足,肺金不足又可通过五行系统相生相克、相乘反侮及实际上更为复杂的关系而致脾胃受伤(临床上很多咳嗽的患者伴有纳呆、消化不良便是明证),亦即《内经》所谓"皆聚于胃,关于肺"也,因此培土生金势在必行。即使脾胃无伤,或肺金不亏,通过健脾运脾补脾,也能间接地助肺,使咳嗽易愈。因此,不论外感咳嗽还是内伤咳嗽,不管肺金或脾土是否明显有亏,培土生金、扶助正气之法均可使用。
4 寒温并用、有所偏重,是治疗咳嗽的另一重要方法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寒邪更易伤之。临床上寒、热咳嗽均常见,寒证尤多,寒热并见者亦不在少数。故治疗咳嗽时,笔者常常在如下情况下寒热并用:①寒证、热证均不明显;②寒证、热证均明显;③寒证明显而热证亦存,此三种情况则用温(热)药为主,少佐一、二味寒(凉)药,以治其热症,并制方之热性;④热证明显而寒证亦存,则用寒(凉)药为主,少佐一、二味温(热)药以治其寒症,并制方之寒性。
5 表里同治、上下同调,是治疗咳嗽的再一重要方法
人体脏腑相联、表里相通、上下相接,五脏六腑、表里上下相生相克,病岂能只在一脏一腑?子病必犯母、母病必及子,表病及里、里病及表,上病及下、下病及上,加之病生、病发、病转变,连绵不断,最后母子、表里、上下同病。治疗岂能只执一端,整体观念是中医的灵魂,不表里同治、上下同调,治疗的良效是不可能获得的。
6 慎用收敛、滞涩药
虽然金性敛肃,《内经》也谈到"肺欲收",但笔者认为肺的生理功能里"宣"特别重要。临床上,外感咳嗽也比内伤咳嗽更常见。因而宣发药、行气药更常用,而收敛药、滞涩药宜慎用,特别是有外邪的情况下更宜慎用,否则关门留寇,必为寇所伤。除非虚弱之人、病程较长、肺气散失过度或有欲脱之兆者,方可酌量使用五味子、五倍子、牡蛎、乌梅、诃子、罂粟壳等酸涩之品。
7 使用药对,提高疗效
在治疗咳嗽时,使用如下几个药对,常常能产生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良好作用,大大提高疗效。它们是:荆芥与防风;川芎与羌活;桔梗与杏仁;陈皮与法夏;白术与茯苓;紫苑与款冬花;枇杷叶与百部。
8 讨论
咳嗽的病机可总结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寒热变化的各种情况可通过对证下药来治愈,随证变换药方变换治疗手段,也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利用中医的因证施治对咳嗽的治疗具有推广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11):738-744.
[2]马千里,龙舟,张巧,等.慢性咳嗽患者咳嗽激发试验的意义[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8):668-671.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