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胜娣
摘要:创伤性休克患者常常不仅有呼吸、循环功能障碍,而且还常合并腹腔脏器破例、穿孔、大出血等紧急、危重情况,具有处理困难、死亡率高的特点。绝大多数的此类患者为了赢得抢救时间从急诊直接送进手术室。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措施,争分夺秒地与麻醉、手术医生紧密配合,术中充分准备,抢救及时,措施得当,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抢救生命的关键。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共对6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的、有预见性的抢救手术及护理,抢救成功率达98%。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总结如下。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急诊患者;手术配合
严重创伤引起的颅脑损伤、心胸部、腹部外伤,脊柱骨盆四肢和多发多处复合伤常因急性大出血导致患者失血性休克。休克是由于机体受到各种强烈致病因素的损害,引起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全身血量灌注不足导致广泛的细胞缺氧和生命器官代谢功能障碍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是涉及临床各科常见的危重症[1]。是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对此类患者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生命。我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共对65例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及时的、有预见性的抢救手术及护理,抢救成功率达98%。现将手术配合及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年龄9~68岁,平均年龄38岁。损伤部位:颅脑损伤4例,心胸外伤11例,腹部损伤26例,胸腹联合伤5例,脊柱、骨盆合并四肢多处骨折2例,严重全身多处刀伤16例,严重大腿肌肉撕裂伤1例。经紧急手术抢救后,最后治愈58例,伤残6例,死亡1例。
2 手术护理配合
2.1术前准备
2.1.1患者多由急诊直接送进手术室,时间紧迫,分秒必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此,手术室护士必须沉着、冷静、熟练、准确并有条不紊地进行抢救工作。根据人员情况,组织、调配多名护士参加抢救。如遇夜间或节假日启动机动备班人员参与抢救。由护士长或年资高的护士指挥抢救工作,明确分工,紧密配合。安排至少2名巡回护士,同时迅速通知相关科室进行会诊抢救。
2.1.2首先以纠正失血性休克为首要措施,护士以最快的速度用22或24号套管针建立针2~3条静脉通路,尽量选择上肢静脉,以利于血液经上腔静脉回流,防止下肢静脉输血经腹腔内破裂血管进入腹腔。快速输入复方氯化钠,代血浆,生理盐水。近年发展,3%~7.5%的高渗盐水在抗休克治疗中也有良好的抗容和减轻组织细胞肿胀的作用,可用于休克复苏治疗[2]。快速抽取3~5ml血样送血库做交叉配血试验。安排专人取血,快速补充血容量。
2.1.3迅速处理原发病。若为四肢外伤出血迅速上止血带止血,并记录止血带时间,压力。如开放性出血,用敷料加压止血或用血管钳钳夹活动性出血点止血。
2.1.4协助医生迅速进行中心静脉压置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监测中心静脉压。留置导尿管观察尿量,因为尿量能反映有效循环血量和肾功能变化,对决定治疗和抗休克方案有重要参考价值[2]。必要时留置胃管。备齐抢救药品、物品,准备吸引器,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协助麻醉医生完成术前麻醉及抢救工作。
2.1.5根据手术需要正确摆放体位。注意保护骨突处,防压疮。
2.1.6器械护士针对主要病因并根据医生拟定手术方式迅速准备好手术器械,敷料,物品等。并洗手上台整理器械物品,完成术前清点工作,准备手术。
2.2手术配合
2.2.1巡回护士 手术抢救中多执行口头医嘱,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大声复诵一遍,注意听清,问清,看清。查对药品名称、浓度、剂量、给药方法及速度。有不同体腔或深部组织的手术在每一切口切开,关闭前和器械护士认真清点所有的器械、敷料、缝针、纱布。此外,巡回护士要密切观察手术进程,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要有预计性并提前做好器械、物品等准备。及时供给台上所需物品。要密切观察伤口出血情况,及时准确计算出血量,定时向麻醉医生、手术医生汇报出血量、输液量、尿量,及时执行医嘱,足量输注红细胞悬液、血浆、血小板等。输血时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和麻醉医生反复核对正确无误后输入。由于休克导致外周组织灌注量减少,多数患者有体温低,畏寒,而低体温可影响血流速度,导致血液黏度增加,对微循环不利[3]。因此,如需冲洗体腔或创面,液体加温至37℃,防止大量冷液体刺激体腔、组织及大面积散热而发生低体温,同时注意调节室温至24℃~26℃,并注意保暖。及时完成抢救记录,术中护理记录单,输血记录单等记录。
2.2.2器械护士 器械护士应熟悉手术配合的全过程和手术步骤,手术所需的所有物品。物品准备齐全后迅速洗手、上台,铺好器械台,整理有序,与巡回护士共同清点所有器械、敷料、缝针、纱布。注意台上物品整洁、有序、清晰。术中紧密配合手术医生,注意手术进展并有预计性准备好所需的器械、物品。传递器械做到动作敏捷、稳、准、快。如有标本,应和手术医生确认,核对标本并妥善保管,及时送检。
3 体会
急性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情急、重,手术准备时间短,抢救以坚持先抢救生命为总前提,无论是内出血还是外出血,都要分秒必争地尽快控制活动性出血,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同时积极尽快手术探查控制活动性出血。在未行手术前,安置患者于休克体位:抬高下肢20°~30°,抬高头胸部10°~20°,以增加回心血量和有利于呼吸。配合医生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抢救输液过程中注意酸碱平衡,平衡液与胶体液要按比例输注,每输100ml血,需输注10%葡萄糖酸钙10ml,防止发生酸中毒或高血钾。术中监测血气分析。重视尿量的观察,尿量小于25ml/h,表明血容量不足,大于30ml/h,表明休克有好转。
抢救是手术室的重要工作,因此手术室要有一支素质高、责任心强,应急能力强,反应快,熟练掌握足够的护理知识、专科知识和抢救技术的队伍。抢救强调合作精神,只有团结协作,群策群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抢救措施,争分夺秒与死神抗战,才能维护患者生命健康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许虹,主编.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8-289.
[2]曹伟新,李乐,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
[3]张春梅.休克患者的术中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09,6(7):109-110.
编辑/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