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数学课本习题的教学回顾

2015-02-02 12:50章志生
理科考试研究·高中 2015年1期
关键词:变化率教者水面

章志生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选修2-2第40页,习题1.4的研究与拓展第7题为:酒杯的形状为倒立的圆锥,杯深8厘米,上口宽6厘米,水以20cm3/s的流量倒入杯中,当水深4cm时,求水面升高的瞬时变化率.

在习题课上,教者先让学生反复品读思考题意,弄明白题目要求我们完成的任务是什么?所给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把已知和所求联系起来?

学生思考后得出如下结论:从所求问题的字面上来看,要我们求高度(长度)关于时间的变化率,从导数的物理意义来看,是要求学生求出水面高度上升的瞬时速度.于是,我们可以构造水面高度h关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再求导,高度h关于时间t的函数的一阶导数h′(t)就是瞬时速度.具体解答如下:

解 设水面上升的高度为h,注水时间t,水面半径r,由

rh=38,r=38h,则注水量为20t.而杯中水的体积为:13π(3h4)2h,两者相等,解之得:h=(1280t3π)13,即h′(t)=13(1280t3π)-23.而h=4时,t=3π20,代入h′(3π20)=13(12803π·3π20)-23×12803π=

8090π,故当水深4cm时,水面升高的瞬时变化率为

8090πcm/s.本解法是从常规思路来考虑的,整个解题过程中规中矩,很有条理.但是,运算量大,容易出错.那么,有没有简便快捷一些的方法呢?教者抛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并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之后,有同学提出:解题过程可以优化一下,

将h=(1280t3π)13的右边整理一下,写成h=(12803π)13t13,求导的时候就不必当成复合函数来做了,h′(t)=13(12803π)13·t-23,运算上就简化了.另外又得到了两种“书写量”很少的解法,教者请相关小组各派一位同学上黑板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姑且先称之为方法二:h3=1280t3π,t=

3π1280h3,得t′=9π1280h2,h=4时,t′=

9π80,由t′=th,ht=809π

,故水面上升的瞬时变化率为809πcm/s.方法二令人耳目一新,将h看作自变量,求导过程简化很多,h=4可以直接代入,运算确实简化很多,不过其中的部分步骤还有些令人费解,于是请板演者再上黑板为大家讲解:从函数角度看,t′表示切线斜率,而

t/h也表示斜率,但是它的倒数恰好表示高度变化的速度.

精彩!但是立马有同学提出来,h/t只能表示平均速度,而非即时速度,有问题!教者立即将此问题再抛给全班同学,各小组展开激烈讨论,讨论后大家发现:t′=th若改写成t′=ΔtΔh则更合理,那么它的倒数就是瞬时速度.

方法三更加简洁快捷:设水面上升的速度为v,由

38=r4

,得r=32,由πr2v=20,得v=809π.

神了!全班同学为之震惊!再请这个方法的发现者给大家作介绍:“我认为,设h=4时的瞬时速度为v,在很短的时间(Δt→0)内,水面形成的一个小薄片可以看做一个圆柱体,圆柱体的体积就是πr2h,设此时水面上升的速度为v,而h=v·Δt,此时,注入的水量为20Δt,πr2v·Δt=20Δt,约去Δt即可.” 不仅是同学们为之惊叹,就是教者也感到十分惊喜,这不就是典型的微积分思想吗?将连续的曲线(几何图形)进行分割,在微小的范围内“以直代曲”,就可将曲线(曲面)当做直线(平面)来研究,这对以后学习定积分很有帮助.教者对该同学和所在的学习小组的这一聪明做法给与高度的评价,表扬并鼓励大家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继续开动脑筋,大家一定还会有很多有意义的重要发现.同时,教者也指出,方法三虽然简洁,但是不能让人看懂列式的依据,应当将刚才向大家解释的话整理一下,在原有的解题过程中加上必要的文字说明就更完美了.

在完成了这道题的学习之后,教者让同学们趁热打铁,对这道题进行整理.在整理中,有同学又提出了一个疑问:y对x求导与x对y求导的结果是不是恰好互为倒数呢?这一想法灵感来自方法二,那么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呢?对这个问题,教者不急于先给结论,就把它作为一个探究性的课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研究.

为检验同学们的掌握情况,教者当即给出一道变题:

水以20米3/分的速度流入一圆锥形容器,设容器深30米,上底直径12米,试求当水深10米时,水面上升的速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在现有问题背景下再追问一下是否有其他解法,是否有更好的解法,坚持下去,我们将会有意外的收获.正所谓:“因势相形雕美玉,多思善虑出惊奇.”

猜你喜欢
变化率教者水面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例谈中考题中的变化率问题
水黾是怎样浮在水面的
导数在经济学中“边际分析”的应用
为什么木头可以浮在水面上?
护岸框架减速效果研究
是巧合还是规律?
一块水面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