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2015-02-02 02:57李谢辉姚佳林
关键词:时空分布干旱趋势分析

李谢辉,张 超*,姚佳林

(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225;

2.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山西太原 030032)

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与趋势分析

李谢辉1,张超1*,姚佳林2

(1.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225;

2.山西省人工降雨防雹办公室,山西太原030032)

摘要:利用河南省1973—2012年的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数据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通过统计各季节的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天数分析河南省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和年际、年代际变化,同时对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干旱时空分布规律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干旱具有显著的向北增多的分布特征,无论干旱的发生频率、持续天数还是强度都是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安阳、新乡是干旱最严重的地区.从干旱发生的季节性来看,易发生全省性春、秋旱,发生频率均在75%以上.从干旱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来看,春、夏和秋季易发生大范围轻旱,大部分地区的干旱天数在15 d以上;大范围的重旱、特旱不易发生.从趋势分析来看,春、秋旱呈增加趋势,夏、冬旱呈减少趋势.在所统计的年份中,1978,1988,1995,1997和2001年是干旱最严重的5年.

关键词:干旱;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时空分布;趋势分析;河南省

河南省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处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1].由于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降水受季风影响年际变化大,加之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区域分布差异大,干旱灾害十分频繁[2].干旱作为河南省主要的气象灾害,不仅对农作物生长有重要影响,而且还会对工农业生产、人畜饮水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正确认识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对防灾减灾,提高农作物收成,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减少国民经济损失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不少学者已对河南省干旱进行了大量研究,如朱业玉等[3]分析了河南省干旱发生的频率;竹磊磊等[4]分析了河南省夏季干旱的气候特征;房稳静等[5]探讨了冬小麦干旱灾害的发生规律与空间分布规律;李树岩等[6]研究了河南省1970—2007年约40年的干旱特征;赵林等[7]对黄淮平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干旱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已有的研究进行归纳和总结发现,目前对河南省干旱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干旱发生频率、频数,以及通过降水来反映干旱程度方面,单独对河南省干旱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较少,特别缺少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对河南省干旱趋势变化的研究.

文中主要通过逐日计算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分析各等级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随季节的演变以及年际、年代际变化等,以期对河南省干旱的变化趋势和分布特征进行全面研究,为河南省的干旱预警、防灾减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研究方法和数据资料

文中对综合气象干旱指数IC的计算主要利用河南省17个测站1973—2012年的日降水和日平均气温数据,通过标准化降水指数Z、相对湿润指数M逐日计算获得,其计算与等级划分方法参照《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8].对干旱趋势变化和可能突变进行分析时,主要应用了气候趋势系数[9]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10].文中用到的日降水和日平均气温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cdc.cma.gov.cn/)和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单位(CRU)的北半球气温数据(http://www.cru.uea.ac.uk).

文中对季节的定义如下:1,2月以及前一年的1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在分析中主要将河南省分为5个区域:豫东(周口、商丘)、豫南(驻马店、信阳)、豫西(三门峡、洛阳、南阳)、豫北(安阳、濮阳、鹤壁、新乡、焦作、济源)和豫中(郑州、许昌、漯河、平顶山、开封).

2结果与分析

2.1干旱发生频次的分布规律

从1973—2012年40年各季节干旱发生频率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到(图1),春旱(图1(a))发生频率呈显著的纬向分布规律,由北向南逐渐递减,除豫南地区在40%~53%外,全省大部分测站在55%~80%,平均1~2年发生一次春旱;安阳、新乡等5个测站的春旱发生频率超过70%,其中安阳达到了82.1%.夏旱(图1(b))的发生频率普遍偏高,豫北、豫西的大部分测站高于65%,豫中也超过了60%,新乡与安阳最高达79.6%.秋旱(图1(c))的发生频率分布比较均匀,全省主要集中在55%~70%,平均2年发生一次;豫南相对较低,平均2~3年发生一次.冬季(图1(d))是干旱发生频率最小的季节,最高的测站只有69%(新乡、安阳),且大于55%的测站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

图1 河南省干旱的发生频率

为了解干旱发生随年代的变化,表1按4个年代分别统计了特旱的发生频数.可以看出,特旱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平均每年3次,而2000年以后和1980年代及1970年代中后期几乎相当,年均1.2次.张雪霞等[11]研究表明1980—2000年气温增暖势态明显,以1990年代最为迅猛,这说明河南省极端干旱的发生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受气温趋势控制.

表1 各年代特旱发生的频数

2.2干旱的时间分布规律

为认识全省性干旱的发生情况,表2统计了15个以上测站同时发生干旱的年份.可以看出,春季和秋季是容易发生全省性干旱的季节.秋季最多,有12年,主要集中在1990年代以及2000年之后,而1970,1980年代发生大范围干旱的概率较小.春季仅次于秋季,有11年,主要分布在1970年代中后期与2000年以后;1990年代仅有2年,说明不易发生大范围春旱.夏季有10年,主要集中在1970年代中后期以及1980年代.冬季是全省性干旱发生年份最少的季节,只有9年,且分布比较均匀.

表2 各个季节15个以上测站发生干旱的年份

2.2.1各等级干旱发生天数的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图2对北半球气温异常与河南省年平均干旱天数(以下简称年均天数)的逐年演变进行了比较.在所统计的时段,北半球温度持续升高明显,2007年温度异常达1.1 ℃,与已有研究结果相一致[12].整体而言,在2001年前年均天数与北半球温度异常的变化一致,尽管2003年后各等级干旱的年均天数较少,但随着全球温度异常的增加呈明显增加趋势(图3(a)~(c)).轻旱(图3(a))的年均天数没有太明显的年代际变化,11年滑动平均曲线相对平缓,但年际变化较明显,1974—1982年较大,而2006—2012年比较多,分别对应气温1974—1982年变化较大和2006—2012年全球温度升高较显著(图2).就中旱而言(图3(b)),年际、年代际变化均较明显,1980年代处于年代际缓慢上升阶段,1990年代处于缓慢下降阶段,年均天数有7年超过60 d.重、特旱(图3(c))的年均天数比较少,年代际变化与中旱相似,1980,1990年代处于年代际上升阶段,2000年后处于下降阶段,1990年代后期达到最大值.以上分析说明,河南省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受全球变暖影响,中旱以及重、特旱在1980,1990年代处于年代际上升阶段,这与北半球温度升高最快的年份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即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而呈增加趋势.

图2 北半球气温异常和河南省的干旱年均天数

图3 河南省各等级干旱的年均天数和11年滑动平均

春季(图4(a)).年际与年代际变化均较明显,有5年的季年均天数超过60 d,其中2000年最长,几乎贯穿整个春季,说明发生在2000年的干旱不仅时间长而且还比较广泛.从11年滑动平均结果可以看出,1980年代处于年代际下降阶段,而1990年代处于上升阶段.

夏季(图4(b)).有4年的季年均天数超过60 d,1997年最多,达81 d.由于2003—2009年降水显著下降[13]和进入21世纪后全球气温增加显著,2003年后干旱天数增加趋势明显.夏旱的年代际变化特征不明显,1990年为干旱由增加向减少转变的年份.

秋季(图4(c)).大部分年份的干旱天数都比较长,有5年超过70 d,最大值出现在2001年,达81 d,由前面的分析可知,2001年全球气温增暖明显可能是造成2001年干旱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秋旱还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1970年代后期与1980年代上升趋势较明显,1990年代为缓慢减少阶段.1980年代后期以及1990年代早中期容易发生大范围、长时间干旱.

冬季(图4(d)).干旱的年际变化与前3个季节相比不太明显且天数普遍偏少,有30年没有达到一个月,2000年以前冬旱呈年代际减少的变化特征.

图4 河南省各季节干旱的年均天数和11年滑动平均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季节年均天数的变化趋势,将各季节的年均天数进行Mann-Kendall突变检验,并与河南省各季节的降水量进行比较.从图5,6可以看出,各季节的年均天数与降水量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春、夏、秋、冬季相关系数依次为-0.83,-0.85,-0.87,-0.55,有3个季节通过了0.01显著性检验.

春季(图5(a)).降水距平变化较大,正负距平交替出现.11年滑动平均较平缓,没有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从UF曲线(图6(a))可以看出,春旱在1974—1979年呈微弱的上升趋势,之后呈微弱的下降趋势;1990年代初期下降较明显,但没有超过95%置信区间,与这个期间内降水较多有关.这与春旱的年均发生天数变化一致.

夏季(图5(b)).2002—2006年以正距平为主,这一段时间降水充沛,干旱较少,与前面的分析一致.UF曲线以负值为主(图6(b)),1984年的减少趋势超过95%置信区间,主要因为1980年代早期降水正距平明显,雨量充沛.

秋季(图5(c)).大多年份的降水距平为负值,1980年代早中期降水正距平值较大,结合UF曲线(图6(c)),在这段时间内,UF值小于0,干旱呈减小趋势,其余年份呈增加趋势.

冬季(图5(d)).1980年代中后期与2000—2008年以正距平为主,UF值小于0(图6(d)),年均天数较少,与前面的分析结果一致.11年滑动平均在1982—1998年有明显上升趋势,说明冬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这与1974—1998年干旱呈减少趋势相吻合.

图5 1974—2012年季降水量、距平及11年滑动平均

图6 1974—2012年年干旱发生天数的

2.3干旱的空间分布规律

前面分析了河南省干旱的时间变化规律,下面将从空间上分析各季节不同强度干旱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以下简称多年平均,图7).

春季(图7(a)).轻旱有显著的纬向分布规律,且南北多年平均差异>10 d,除豫南外大部分地区>15 d,其中以豫北最高为23 d.春季中旱依然呈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豫西、豫中大部分地区在8~12 d,豫南则<10 d.重、特旱的多年平均较少,除安阳为8 d外,其余地区均<6 d.

夏季(图7(b)).易发生全省性轻旱且持续时间较长,由西北向东南逐级减少,除豫南外,其余地区均>19 d,且豫西、豫北的大部分地区超过了22 d.中旱纬向分布规律不明显,豫北、豫中发生中旱的几率较高,持续时间也在14 d以上;除栾川、卢氏、西峡以及信阳外,其余地区均在10~14 d.夏季重旱、特旱不易发生,大部分地区<4 d,仅有豫北少数测站在4~7 d,这与夏季高温、降水的南北分配有密切关系.

图7 河南省各季节不同等级干旱的空间分布规律

秋季(图7(c)).易发生大范围轻旱且具有显著的纬向分布特征,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20 d,新乡最高为26 d;尽管豫南是低值区所在,但多年平均也超过了16 d.秋季中旱大致呈鞍型分布,大部分地区在10~13 d.秋季不易发生大范围重、特旱,除安阳为5 d外,其余地区均在2~4 d.

冬季(图7(d)),轻旱的纬向分布规律与春季轻旱相似,豫北、豫中易发生轻旱,多年平均>15 d,安阳最高为19 d;除豫南较低外其余地区均>10 d.冬季发生大范围中旱的可能性比较小且持续时间较短,大值中心位于新乡附近,在10 d以上但不足12 d,其余地区均小于8 d.全省很难发生大范围重旱、特旱,所有测站均不足5 d.

2.4不同时间的空间分布规律

考虑到河南省地理特征的复杂性,主要分析不同年份河南省干旱的空间分布规律(图8).在所统计的年份中,有5年发生了大范围干旱,并且持续时间较长、程度强.靳丽亚等[14]研究指出,1995,1997,1998,2001年是1958—2001年全球较暖的4年,说明在干旱比较严重的5年中,高温可能是造成1995,1990以及2001年严重干旱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干旱天数来看,1978年最高,大部分测站的年干旱总天数>200 d,最高为新乡达274 d.1988年仅次于1978年,除豫西少数测站<150 d外,其余测站均超过半年.从干旱强度来看,由于降水偏少且温度较高,发生在1997年的干旱最为严重,大部分测站发生中旱强度以上的干旱天数最多,新乡是最严重的地区,中、重旱的发生天数超过1季度.2001年仅次于1997年,全年高温少雨,一年4季均发生了干旱.郑州、开封、西华受年降水的影响较小,发生的干旱也比较严重,年干旱总天数均在1季度以上.

图8 干旱较严重的5年中各地区年干旱总天数

2.5趋势分析

图9统计了各等级干旱的气候趋势系数.近40年来,河南省大部分测站的轻旱呈现减少趋势,在17个测站中有11个测站表现为减少趋势,有2个测站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只有6个测站呈增加趋势,并且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轻旱增加不明显.豫中地区减少趋势明显,以西华最为明显,趋势系数为-0.35,对应气候倾向(限于篇幅,图略)为-12 d/10 a(每10年气象要素的变化值).豫中中旱呈增加趋势,有9个测站的气候趋势系数大于0.大部分测站的重、特旱增加趋势明显,有16个呈增长趋势,其中有6个测站通过了置信度为90%的显著性检验.开封、三门峡、许昌和宝丰的重、特旱增强趋势最明显,气候趋势系数均在0.25以上,对应气候倾向分别为7 d/10 a,6 d/10 a,4 d/10 a,5 d/10 a.而一直为干旱最严重的安阳却呈显著减少趋势,对应气候倾向为-7 d/10 a.

图9 各等级干旱的趋势系数

从图9可以看出,春季有15个测站呈增长趋势,但增长趋势不明显且均没有通过0.05显著性检验,只有安阳、新乡呈减少趋势.夏季有10个测站为减少趋势,但只有1个测站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对应气候倾向为-9 d/10 a;豫北、南呈微弱的增长趋势.秋季除安阳外所有测站均呈增长趋势,有3个测站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豫南增加较明显.冬季有15个测站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大部分测站的气候倾向在-4 d/10 a~-2 d/10 a;只有卢氏、栾川呈增长趋势,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图10 干旱的趋势系数

3结论和讨论

文中利用1973—2012年日降水与日气温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演变趋势,得出如下结论.

1)河南省干旱有显著纬向分布规律,干旱的等级强度、持续天数及发生频率均随纬度的升高而升高,各季节、等级干旱的年际变化较大,具有明显年代际变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全球变暖影响.全省易发生大范围春、秋旱,夏旱次之,冬旱最少.豫北最易发生春、秋旱,发生频率均在70%以上;豫中易发生秋、冬旱,平均2年发生一次;豫南不易发生干旱且强度小,持续时间短.1990年代发生特旱的次数最多,高达30次,可能主要与1990年代以及21世纪后全球平均气温增加有关.

2)安阳、新乡受地形影响全年少雨,一年四季极易发生大范围干旱,因此是干旱的重灾区,干旱发生频率在70%以上,多年平均在140 d以上.1978,1988,1995,1997以及2001年是干旱最严重的5年,大部分地区的多年平均发生天数在1个季度以上.

3)从变化趋势来看,轻旱呈减小趋势,中旱级别以上的干旱呈增加趋势,其中豫中地区的增加趋势明显.春、秋旱呈增加趋势,夏、冬旱呈减少趋势.

目前,评估干旱的指数有很多种,但IC指数、标准化降水指数ISP[15]及Palmer指数IPDS[16]是最常用的3种指数.以往的研究表明[17-20],IPDS指数以水分平衡为基础,综合考虑了水分供给与需求、前期降水以及实际蒸散量等要素,但其对干旱的敏感度不够好,导致评估结果偏低;ISP指数具有多尺度干旱评估的特点,计算稳定且对干旱比较敏感,但其持续性较差且干旱的开始时间存在滞后现象;而IC指数以月、季尺度的ISP指数和月尺度的相对湿润指数M为基础,对干旱逐日监测,既可以反映短时间尺度(月),又可以反映长时间(季)的干旱情况,能够及时监测出干旱的发生与发展.因此,利用IC指数研究河南省干旱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文中主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对河南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对于干旱产生原因并未进行细致研究,但通过已有的研究发现,河南省干旱可能与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AM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北大西洋涛动(NAO)等有一定关系.当 AMO处于暖位相时,会导致我国气温上升[21];冬季NAO可以导致我国东部春季降水异常[22].此外,冬季NAO指数还与我国东部地区的夏季旱、涝存在1~3年滞后相关,且与旱涝指数具有几乎完全相同的年际与年代际的振荡周期[23].王晓腾等[24]还发现冬季NAO指数与我国华北4,10月份的气温呈正相关关系,与3,6月份江淮流域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与6月份江淮流域的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当NAO处于强涛动年时,还会导致我国冬季偏暖、多雨,同时也会导致夏季江淮地区气温明显偏低[25].PDO对我国天气也有重要影响,PDO暖(冷)位相与华北地区持续高(低)温、少(多)雨和干旱(湿润)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26],已有研究表明,1980,1990年代PDO处于正位相时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具有正相关关系,并通过了95%的显著性检验[27],这与文中研究的河南省干旱在1990年代处于年代际减少阶段(图4(a))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以上讨论说明,降水少、气温高不足以解释河南省干旱产生的原因,是否受NAO,PDO,AMO等的影响,以及存在怎样的影响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业玉,程炳岩,王记芳.河南旱涝灾害的演变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6,21(3):93-97.

[2]李谢辉,王磊.河南省历史水旱灾害危险性分析[J].资源科学,2012,34(8):1526-1532.

[3]朱业玉,潘攀,匡晓燕,等.河南省干旱灾害的变化特征和成因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2):311-316.

[4]竹磊磊,常军,张善强.河南夏季干旱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2,35(1):49-55.

[5]房稳静,张雪芬,赵龙,等.河南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2):61-63.

[6]李树岩,刘荣花,师丽魁,等.基于CI指数的河南省近40 a干旱特征分析[J].干旱气象,2009,27(2):97-102.

[7]赵林,武建军,吕爱锋,等.黄淮海平原及其附近地区干旱时空动态格局分析——基于标准化降雨指数[J].资源科学,2011,33(3):468-476.

[8]中国气象局.GB/T 20481—2006气象干旱等级[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5-6.

[9]赵传成,王雁,丁永建,等.西北地区近50年气温及降水的时空变化[J].高原气象,2011,30(2):385-390.

[10]马金玉,罗勇,申彦波,等.近50年中国太阳总辐射长期变化趋势[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10):1597-1608.

[11]张雪霞,葛全胜,郑景云.近50年北京植被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时效——基于遥感数据和物候资料的分析[J].生态学杂志,2005,24(2):123-130.

[12]张秀年,严华生,郭世昌.“全球变暖”背景下的全球温度时空变化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4,20(5):561-570.

[13]王友贺,申双和,谷秀杰.1965—2009年河南省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1,34(3):56-60.

[14]靳立亚,符娇兰,陈发虎.近44年来中国西北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以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地理科学,2005,25(5):567-572.

[15]袁云,李栋梁,安迪.基于标准化降水指数的中国冬季干旱分区及气候特征[J].中国沙漠,2010,30(4):917-925.

[16]姚玉壁,董安祥,王毅荣,等.基于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春季区域干旱特征比较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7,30(1):22-29.

[17]段莹,王文,蔡晓军.PDSI、SPEI、CI指数在2010/2011年冬、春季江淮流域干旱过程的应用分析[J].高原气象,2013,32(4):1126-1139.

[18]袁文平,周广胜.标准化降水指数与Z指数在我国应用的对比分析[J].植物生态学报,2004,28(4):523-529.

[19]王劲松,郭江勇,周跃武,等.干旱指标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地理,2007,30(1):60-65.

[20]谢五三,王胜,唐为安,等.干旱指数在淮河流域的实用性对比[J].应用气象学报,2014,25(2):176-184.

[22]邵太华,张耀存.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我国春季降水异常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2,31(5):1225-1233.

[23]符淙斌,曾昭美.最近530年冬季北大西洋涛动指数与中国东部夏季旱涝指数之联系[J].科学通报,2005,50(14):1512-1522.

[24]王晓腾,胡长雷,任晓峰.冬季北大西洋涛动与我国天气气候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59-263.

[25]王永波,施能.近45 a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异常与我国气候的关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3):315-322.

[26]马柱国.华北干旱化趋势及转折性变化与太平洋年代际震荡的关系[J].科学通报,2007,52(10):1199-1206.

[27]张庆云,吕俊梅,杨莲梅,等.夏季中国降水型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内部动力过程及外强迫因子关系[J].大气科学,2007,31(6):1290-1300.

(责任编辑惠松骐)

E-mail:lixiehui325328@163.com

*通讯联系人,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气候变化与气候模拟.E-mail:chao2714@163.com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and trend analysis

of drought in Henan Province

LI Xie-hui1,ZHANG Chao1,YAO Jia-lin2

(1.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s,Plateau Atmosphere and Environment Key Laboratory of Sichuan Provinc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engdu 610225,Sichuan,China;

2.Weather Modification Office of Shanxi Province,Taiyuan 030032,Shanxi,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 droughts in Henan Province.Based on daily air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observations through 1974 to 2012,we calculated daily comprehensive meteorological drought index(IC),analyzed 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rought,defined the rank level,and then further investigated the variation of drought frequency and amplitude as well as its seasonality and the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The results show that:the drought in Henan Province has a significant latitudinal distribution,which occurs in the northern area more than in the southern regardless of its frequency,duration or intensity.Anyang and Xinxiang are the two counties which suffer drought most seriously.As for its seasonality,spring and autumn are two seasons with highest occurrence which is nearly above 75%.As for annual mean of drought days,the light-level drought favors to occur in spring,summer and autumn,with 15 d or so,but the heavy-level drought occurs hardly in the seasons.One trend analysis show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rought occurrence in both spring and autumn,and a reduction in both summer and winter.During the past four decades,1978,1988,1995,1997 and 2001 are the most drought five years.

Key words:drought;meteorological drought composite index(IC);tempor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trend analysis;Henan Province

收稿日期:2014-03-28;修改稿收到日期:2014-09-30

中图分类号:P 4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88Ⅹ(2015)02-0085-07

作者简介:李谢辉(1977—),女,新疆石河子人,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5033,41001359);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4ZA0161,11ZZ014);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J201310,KYTZ201404)

猜你喜欢
时空分布干旱趋势分析
基于距平的白城地区干旱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临夏地区干旱特征及干湿气候区划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长江中下游地区近32年水稻高温热害分布规律
高校微课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从《远程教育》35年载文看远程教育研究趋势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夏季高温干旱时节高山蔬菜种植管理策略
基于多源卫星遥感的长江流域旱情监测研究
五垒岛湾海域无机氮、无机磷的时空分布和氮磷比值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