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俊峰
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与传统手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黄俊峰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手术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48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26例)采用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进行解剖复位, 对照组(22例)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进行解剖复位;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值分别为(25.4±9.1)ml、(3.5±0.9)cm、(5.1±0.6)d, 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治疗优良率值虽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具有手术创伤小、患儿恢复快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手术;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 有研究指出该法虽可较好显露跟骨,但对局部组织损伤较大, 影响患儿预后。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治疗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微创解剖复位方法, 研究报道其具有充分显露关节面, 创口小等微创优势。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两种切口入路手术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53足)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电脑产生随机数列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儿26例(29足),其中男17例, 女9例;平均年龄(11.4±3.5)岁;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Ⅳ型分别为24足、3足、2足。对照组患儿22例(24足), 其中男15例, 女7例;平均年龄(10.6±3.0)岁;Sanders分型Ⅱ型、Ⅲ型、Ⅳ型分别为20足、3足、1足。纳入标准:①年龄5~15岁;②经临床检查明确诊断为跟骨关节内骨折且拟行手术治疗者。排除标准:受伤时间>7 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Sanders分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进行手术解剖复位:经术前骨折局部积极冷敷、药物消肿处理后, 于跟骨外侧、腓骨长短肌腱前缘及跗骨窦处作一长度为3~4 cm横行切口, 并将软组织钝性分离, 使距下关节、跟骨关节暴露;于直视下撬拨复位塌陷的距下关节面, 正确对合后, 予克氏针暂时固定;存在跟骨内外翻畸形者, 可通过挤压跟骨两侧、横向钻入斯氏针牵引等方法纠正;C形臂X线透视机辅助下观察复位效果, 若复位效果较好, 自小切口插入跟骨钢板, 并钻孔植入螺钉予以固定;再次检查解剖复位情况。对照组采用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进行解剖复位:自外踝尖后方处作一切口, 向下直至足背后方1 cm处;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至跟骨外壁;充分暴露距下关节、跟骨关节, 在直视下复位骨折的关节块及塌陷的关节面;确定复位效果后行跟骨钢板、螺丝钉固定处理。两组患儿复位、固定完成后, 均予放置引流管引流、使用抗生素及功能锻炼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手术时间;②术中出血量;③切口长度;④住院时间;⑤依据美国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 分为优、良、可、差4级, 治疗优良率=(每组总例数-可例数-差例数)/每组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手术时间(64.9±15.5)min, 术中出血量(25.4±9.1)ml,切口长度(3.5±0.9)cm, 住院时间(5.1±0.6)d;对照组手术时间(60.4±12.2)min, 术中出血量(80.5±10.9)ml, 切口长度(10.2±1.5)cm, 住院时间(8.51±2.4)d;治疗组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 P<0.05),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8, P=0.011), 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3, P=0.004);手术时间比治疗组手术时间虽长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2, P=0.123)。优良率比较:治疗组优23例(79.3%), 良4例(13.8%),可2例(6.9%),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3.1%;对照组18例(75.0%), 良4例(16.7%), 可2例(8.3%), 差0例, 总优良率为91.7%, 治疗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2, P=0.087)。
目前多数研究主张采用外科手术解剖复位的方法治疗儿童跟骨关节内骨折。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 有研究指出该法具有手术切口较长、剥离面广、出血较多等缺点。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属于微创手术范畴, 可较好适应跟骨周围软组织较少的特点,研究认为该法术中剥离范围较小, 对软组织及其血供无明显影响, 因而切口愈合较快[1]。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术中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 表明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较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具有对局部组织损伤小的优势;同时治疗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表明新型改良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有助于患儿术后早期恢复, 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治疗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需要今后大样本的研究加以证实。研究证明, 跟骨及其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且软组织覆盖质量不高, 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因手术创伤较大,易造成切口处感染、进而愈合不良甚至不愈合, 经跗骨窦切口入路切口较短, 并且可避免对皮神经区域的损伤, 可从根本上弥补传统跟骨外侧“L”型切口入路的上述缺点。研究认为经跗骨窦切口入路无需切断跟腓韧带及腓骨肌下支持带, 并通过适度地内翻增加关节间隙, 具有切口小、出血少、并发症发生率低及住院时间短的优点,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黄晖, 庄小强, 白宇, 等.经跗骨窦入路跟骨锁定钢板外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中国骨伤, 2013, 26(11):893-896.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1.071
2014-12-02]
515152 汕头市潮南区陈店镇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