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七条”之我见

2015-02-02 03:26铁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底线师德

《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简称“红七条”)

@袁本文(北方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

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不能只做简单传授知识的工具,要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做人处事。可叹的是:个别教师面对社会上的诱惑,缺乏免疫力,成为传播负能量的代表,严重影响了社会对教师的客观评价。近日,教育部正式公布了“红七条”,对高校师德划出了明确的禁止线。这既是对近年来极少数高校教师师德失范的否定与回应,也体现了从根本上防止上述行为出现的决心。由此,我们应该给教育部点赞。但是,我们还应该对师德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指望有了“红七条”,一切师德失范就会迎刃而解。良好师德规范的养成,不仅要有科学的规范,系统的师德教育、宣传、考核与监督,而且要有严格的师德惩处制度,对出现问题的教师,高校要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勇气严肃处理,不能养痈贻患。

@邸燕茹(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红七条”的最大特点是打出师德建设组合拳,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和惩处六个方面入手,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高校可以将师德规范细化为教师行为规范,并制定对应的量化指标,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在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加大师德激励,对于师德表现突出的,在教师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要优先考虑。有违反“红七条”情形的,要严格惩处,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此规定将高校师德建设推向系统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然而健全的规章制度只是第一步,高校严格执行更为重要。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大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我们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能否传承。大学以育人为本,育人以德育为先。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师的师德如何,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师德的产生需要外部监督机制,但更来自于一名教师的内在自我要求。这不仅需要教师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有仁义礼智信的个人修养,更需要社会尊重教师,让教师有尊严,师德才可以弘扬。目前,这三方面都需要加强。要从经济上对教师的地位予以保障,让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

@张树辉(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

首先,“红七条”的出台既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做“四有”好教师讲话精神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对当前高校教师师德状况出现滑坡现象的及时警示和约束。少数高校教师的道德水准严重下滑,出现一些令人难以容忍的道德失范行为,加之媒体的深度关注,直接影响到整个高校教师群体在社会上的形象和地位。其次,师德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正确分析师德现状,肯定主流,正面提出建设长效机制的原则和要求以及主要措施,这对于部分扭转以往存在“善于表扬而不敢于批判,善于鼓励先进而不勇于处理问题”的高校师德建设现状会有一定帮助。最后,“红七条”的一些内容是否合适,值得商榷。“红七条”中出现了不得“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内容,或属于公民必须遵守的基本法律规范,或属于普通人都应该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用这样的要求来约束高校教师队伍,显然无形中拉低了对高校教师的整体道德要求,也降低了高校教师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弱化了“红七条”出台理应带来的更加全面和深远的影响。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活在世,总是要有底线的。法律底线、道德底线,万万不能逾越。以身试法者,应该也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应该肯定“红七条”的出台,对于推动师德建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谁监控、谁处理、怎么处理、不处理怎么办?因此,亟需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出台细化的、具体的管理惩处办法。对于逾越底线的人,力争尽早发现,依规依法处理;对处理不及时、不妥当的部门和人员应该问责。二是师德问题必须综合治理。师德问题发生在高校、发生在教师身上,但绝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教师的问题。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仅靠高校的努力和教师的自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高校早就不再是象牙塔了,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在高校有所反映,都会在教师身上产生影响。许多问题出在教师身上、发生在校园里,根子在社会。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营造积极向上、遵纪守法的社会风气,为师德建设营造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底线师德
坚决守住廉洁底线
致良知与师德
真相与底线
幸福从“心”开始
高校教师党建参与的“四度”模型研究
底线①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及其促进机制探讨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