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三
城市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必经过程,也是我国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增加到了2012年的52.6%。据统计,从20世纪90年代起,城市化进程中全国每年至少有3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预计2020年,失地农民总数将超过1个亿。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如何保证其“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教、失地不失业”,已经成为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当前,下岗工人、待就业大学生在城市的数量已经较为庞大,面对或有技术或有文化的竞争对手,失地农民无论综合素质还是劳动技能抑或是思想意识,均处于社会的中下等水平。在这种社会现实中,自主创业就成为失地农民拓展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
一、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1.国家对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视和投入不足
在城市化早期,因为尚处在计划经济年代,各级政府主要把适龄失地农民以“占地工”的身份安排进国有或集体企业,实现其就业。进入市场经济后,各级政府主要通过再就业培训让失地农民掌握一些基础技能,再利用行政干预的形式让企业接纳他们。许多地方至今仍然沿用这种做法,不少政府部门让失地农民通过接受再就业培训,顺利进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中去。
由于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相对于再就业培训来讲,不便于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又需要更大的财力、人力投入,所以,不少政府部门更乐于选择开展再就业培训,以期在短时间内使更多的失地农民获得培训、得到安置。
由于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必需的知识储备,加之信息来源匮乏,抗风险能力有限,创业一旦失败容易引发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得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更多是给予口头支持,实际行动很少。
2.培训模式单一,针对性不强
首先,由于各种原因,政府支持的创业培训往往模式单一,失地农民的创业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培训的资金基本上都是来自于财政,使用有严格限制,不利于吸引民间培训机构参与,因此社会培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地开发和利用。
其次,培训工作开展时存在“一刀切”现象,没有很好地考虑参加培训的失地农民的年龄、性别、文化和地域等特点,培训内容不切合实际,没有开展分层次教学。
再次,培训时间短,难以满足失地农民的真正需求。很多创业培训班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文化基础薄弱、接受能力有限、学习能力欠缺的失地农民很难牢固掌握创业所需的各种技能。
3.培训缺乏持续性,跟踪服务不到位
据不完全统计,社会上民间资本创办企业的失败率高达70% ,而失地农民的创业失败率则更高。因此,在培训过后,对农民进行后续服务,确保其创业成功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实际上,失地农民真正地、紧迫地创业培训需求往往是在创业过程中逐步产生的。而且,一旦创业失败,往往会造成更多的失地农民对创业产生消极态度。因此,对失地农民进行动态的创业培训,做好跟踪帮扶工作,才是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的重点。但是,从目前的失地农民创业培训工作来看,政府更重视培训前选拔和计划内培训教学,而忽视动态培训、跟踪帮扶等工作,使得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缺乏持续性。
二、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对策
1.提高认识,强化宣传,激发农民自主创业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要增强对失地农民开展创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相信农民自身的创新精神,鼓励失地农民开展创造性劳动。要引导失地农民破除“等、要、靠”的思想,不断强化市场竞争意识,提高自谋职业的自觉性和能力, 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化就业,帮助他们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和自主创业。
各级政府部门要注意收集和整理当地创业典型的创业历程和先进事迹,加大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戏曲、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将各种好的做法加以推广,主动宣讲党和政府对失地农民在自主创业中的各项优惠措施,营造创业光荣、创业富民、创业有功和鼓励开拓者、支持创业者、帮助失败者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和信心。
2.健全创业培训机制,创新创业培训方式
以培养现代新农民为目标,按照“ 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丰富培训内容、活化培训形式、强化培训实效等方面着手把创业培训组织好。从政策和资金上,对民办培训机构予以支持,引入培训学员评价机制,以失地农民的切身需求去选择一批办学规范、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培训机构,吸引更多的失地农民接受创业培训。逐步完善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和科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大“阳光工程”实施力度,有效提高失地农民的非农务工技能,提升他们的现代经营和管理水平。最终,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监督、民间资本运营管理的培训模式,保障每一位失地农民在开展创业活动前,均能接受可靠的创业培训。
各级培训机构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开展基层调研,掌握失地农民创业培训的真实需要, 在此基础上为失地农民设计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创业项目培训。在开展培训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积极改进教学方法,除了必要的理论授课,还要加大观摩教学、实地考察、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的课时量,尽量采用农民学员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和形式开展教学。要高度重视创业的模拟教学环节,可以设置一些投资规模小、收益稳定的无风险或低风险项目作为实训内容, 让学员进行短期投资和运营,让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感知创业的各个环节,体验自己当老板的感觉,从而获得创业经验。
3.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做好跟踪服务工作
要采用定期回访和随时回应的方式加强对参加培训学员的后续跟踪服务,增强创业培训的动态性。定期组织专家、教师及社会专业人士开展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等形式的回访活动,对学员创业活动中可以预见的问题,提前做出指导。开通失地农民创业培训服务热线,针对学员创业中随时随地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以回应,让学员创业有路,求助有门。
建议由政府主管部门牵头,整合社会资源,打造失地农民创业跟踪服务的专业平台,协调有关部门对自谋职业、开办私营企业的失地农民创业提供法律保障、政策咨询和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 切实提高他们自主创业的成功率和稳定率,实现创业一户,稳定发展一户,带动一批人就业。
(责编 陈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