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颖慧
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泌尿结石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预后影响
王颖慧
目的 临床分析不同护理模式对于泌尿结石患者进行体外冲击波碎石预后影响。方法 8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 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护理后, 研究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治疗总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要短, 行二次碎石、三次碎石病例比对照组明显要少, 两组各项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 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可有效提升围术期效果, 改善预后效果, 降低结石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泌尿结石;护理模式;体外冲击波碎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明显改变, 人们泌尿结石病发率明显提高, 泌尿结石病发时, 患者十分痛苦,且复发率较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对于泌尿系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是常规治疗方法, 具有有效性、安全性特点。然而, 临床护理对手术预后效果具有严重影响[1]。作者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 其中40例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获得了良好治疗效果, 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收治的80例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属泌尿系结石, 研究组中男22例、女18例, 年龄23~74岁, 平均年龄(47.2±6.2)岁, 病程2~14年,平均病程(4.4±0.6)年。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 年龄21~73岁, 平均年龄(46.8±6.1)岁, 病程2.5~13年, 平均病程(4.0±0.5)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选择常规护理模式, 在围术期, 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具体如下:①术前准备。在手术之前, 给予血尿常规检查, 判断患者有无感染症状、凝血性病症, 仔细记录凝血时间。实施血压、心电图检查, 对有感染者, 合理处理临床症状。对于妊娠期患者, 禁止执行该项检测, 仔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状况;②心理护理。针对泌尿系结石患者, 因体外冲击波是一种新型治疗方式,首次接受者认识度不高, 患者极易发生焦虑、紧张等不良心理, 担心治疗效果, 焦虑治疗成本, 渴望医护人员解释与关怀。紧张体外冲击治疗效果, 害怕治疗不成功。对于这些不良心理, 护理人员必须向患者仔细、耐心讲解体外冲击治疗方法、原理、流程, 使患者正确认识手术方法, 提高治疗积极性、配合性。对于不同部位的结石患者, 按照结石大小、结石数量, 向患者详细说明治疗次数,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③术中护理。在手术时, 动态监测患者的面部表情、疼痛状况, 若患者出现异常症状, 必须准确查找原因, 给予对症护理。当患者症状缓解之后, 再继续进行治疗。在手术时, 指导、协助患者选择体味, 使冲击波能量损耗最小化, 做到焦点准确定位。针对肾脏结石、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 采取侧卧位。针对输尿管中段、下段结石患者, 选择俯卧位。在手术治疗时, 禁止随意改变体位与随意移动[2];④术后护理。结石被粉碎之后, 细菌会出现阵发性释放, 某些患者会发生尿路感染, 体温明显升高。因此, 指导患者饮用大量水, 降低细菌发生率。手术完成后, 对于肾结石患者, 保持健侧卧位方式。针对结石体积较大、结石数量多患者, 保持逆引流体位方式,确保结石能够顺利排出, 避免出现输尿管阻塞。同时, 指导患者进行适当运动;⑤皮肤护理。由于冲击波影响, 患者手术皮肤会发生瘀血与破溃, 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⑥疼痛护理。针对持续性疼痛患者, 选择黄体酮进行镇痛, 如果患者疼痛仍未改善, 进行B超检查, 观察结石排出、粉碎状况。
1.3 评定标准 治愈:经过护理后, 患者腹痛症状完全消失, 结石彻底粉碎、排出, 治疗后未复发。有效:经过护理后,患者腹痛症状显著改善, 结石体积缩小至50%以上, 偶有复发。无效:经过护理后, 患者临床症状未改善, 结石体积基本未缩小。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形式表示, 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形式表示, 实施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护理后, 对照组10例治愈、16例有效、14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65.0%。研究组18例治愈、18例有效、4例无效, 总有效率为90.0%, 研究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经过护理后, 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为(6.11±1.02)d, 治疗时间为(9.04±1.12)d。研究组症状消失时间为(3.53±0.76)d, 治疗时间为(6.12±1.27)d。研究组治疗效果比对照组明显要好, 治疗总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比对照组明显要短,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复发率对比 研究组3例(7.5%)行二次碎石, 1例(2.5%)行三次碎石, 6个月后复查, 无一例复发。对照组10例行(25.0%)行二次碎石, 6例(15.0%)行三次碎石, 6个月后复查, 仍有3例复发。
在体外冲击碎石手术时, 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护理配合,使患者在最短时间内, 完成机体恢复。对于泌尿结石患者,实施手术治疗, 需使患者充分了解治疗重要性、疾病危害性,详细讲解手术相关知识, 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同时, 做好术前准备工作, 因该项治疗技术属于非介入治疗, 术前无需麻醉, 患者在手术时会产生疼痛感, 一般状况下患者可耐受。但术后会发生轻微程度血尿, 必须事先向患者讲解清楚, 防止术后出现恐惧。患者出院后, 嘱托患者定期回院复查, 避免结石再次复发[3]。在本组实验中, 研究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0.0%, 二次复发率仅为7.5%、三次复发率为2.5%。
综上所述, 针对泌尿结石患者, 采取体外冲击波碎石手术, 实施综合护理模式, 可有效提升围术期效果, 改善预后效果, 降低结石复发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苏红琼.泌尿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护理体会.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13):84, 92.
[2] 缪丽华, 王小祥, 祁乐中, 等.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泌尿系结石的护理.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 2006, 2(10):59-60.
[3] 陈志琴.泌尿结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的护理观察.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0, 5(12):365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167
2014-11-06]
261041 山东省潍坊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