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宾 陈任政 黄祖和 梁纹菁
空蝶鞍综合征的MRI诊断与临床分析
徐志宾 陈任政 黄祖和 梁纹菁
目的 探讨空蝶鞍综合征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并进行分析。方法 51例患者均行颅脑MRI检查, 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加权像(T1WI)、冠状面T1WI, 部分患者加做横断面T1WI、T2权像(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结果 51例患者MRI检查后均确诊为空蝶鞍综合征。结论 MRI诊断空蝶鞍综合征准确率高, 临床指导意义重大, 值得推广。
空蝶鞍综合征;磁共振成像;诊断;分析
空蝶鞍综合征(empty sella syndrome)是由于鞍隔缺损或垂体萎缩, 蛛网膜下腔受到脑脊液搏动压力突入鞍内引起蝶鞍扩大, 垂体受压而产生的一系列表现。空蝶鞍综合征在临床上本不多见,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技术作为一种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医疗检查中, 空蝶鞍综合征的发现率也有了一定攀升并引起一定重视。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4年3月经颅脑MRI检查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的患者51例, 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其中男20例, 女31例, 年龄20~68岁, 平均年龄(31.35±6.47)岁。所有患者中临床症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的16例, 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13例,视力下降、视野缺损11例, 烦渴、多饮多尿4例, 垂体功能低下1例, 高泌乳素血症1例, 无明显症状5例。
1.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采取颅脑MRI检查, 基本扫描序列为矢状面T1WI、冠状面T1WI, 部分患者加做横断面T1WI、T2WI、Flair序列。
经MRI检查, 51例患者均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主要表现为:①受脑脊液搏动压力导致蝶鞍扩大, 鞍底变薄。②脑脊液充满鞍内, 呈明显长T1长T2信号。③垂体受到压力变扁, 紧贴鞍底, 矢状位呈短弧线形, 冠状位呈“锚”状。④垂体柄居中或延长后移。
空蝶鞍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临床综合征, 中年女性多发,本组31例, 占总数的60.78%。部分患者因垂体受压较轻并无临床症状, 本组5例, 占9.80%。随着病情发展, 垂体受压明显后会出现空蝶鞍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为:①头晕、头痛是该病症的最常见表现, 头痛剧烈, 但发病时间和发病部位不确定, 缺乏特异性, 一般认为是由鞍内脑脊液搏动对硬脑膜及周围组织结构压迫及硬膜扩张引起的, 本组16例, 占31.37%。②患者视力下降或视野缺如, 在影像学上可发现是由于视神经、视交叉及视束经过扩大的鞍隔孔部分或完全陷入鞍内, 造成视路结构压迫所致, 本组11例, 占21.57%。也有学者认为由于牵拉垂体柄, 使视觉通路或血管出现显微结构变化所致。③部分学者认为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由于长期受脑脊液搏动压迫, 使鞍底骨质受侵蚀变薄甚至出现脑脊液鼻漏、颅内感染。④部分患者腺垂体受挤压、萎缩程度较重, 致使垂体前叶激素分泌减少, 伴有垂体功能低下, 本组1例, 占1.96%。⑤部分患者会由于垂体柄受到牵拉导致抗利尿激素无法到达垂体而出现中枢性尿崩症, 表现为烦渴、多尿多饮, 本组4例, 占7.84%。⑥少数患者会出现内分泌紊乱。空蝶鞍综合征时门脉毛细血管受压, 导致下丘脑产生的多巴胺无法到达并作用于垂体腺, 垂体过度分泌导致高泌乳素血症。或由于垂体受压变扁, 产生泌乳素微腺瘤, 但在影像学上不易发现, 本组1例, 占1.96%。
空蝶鞍综合征可分为两种:一种为非手术或放射治疗引起、无明显病因可寻的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另一种为发生在鞍内或鞍旁手术或放射治疗后的继发性空蝶鞍综合征。原发性空蝶鞍综合征的病因目前尚不完全明确, 可有以下原因:①鞍隔不完整或缺如:有学者从788例尸检报告中得出鞍隔完整的仅占41.5%, 鞍隔不完整的占21.5%, , 鞍隔完全缺如的占5.1%, 报告指出, 因鞍隔缺损致病率为5.5%。由于鞍隔不完整或缺如, 脑脊液搏动压力使蛛网膜下腔突入鞍内, 蝶鞍扩大, 垂体受到压力萎缩变扁, 贴于鞍底。②蛛网膜粘连:鞍区的蛛网膜粘连是空蝶鞍综合征发病的重要原因, 蛛网膜局部粘连导致脑脊液流动不畅通, 在脑脊液搏动压力下变薄、下陷到一定程度后突入鞍内。③内分泌:空蝶鞍综合征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 可能与女性的妊娠哺乳有关, 在这期间, 垂体腺增生, 过了妊娠哺乳期, 垂体萎缩, 增加发病率。内分泌靶腺功能减退或衰竭可引起垂体增生, 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后垂体回缩, 导致空蝶鞍综合征的发生[1]。④垂体病变:垂体供血不足导致梗死, 易发生空蝶鞍综合征。垂体瘤或颅咽管瘤发生囊变后囊破裂与蛛网膜下腔相交导致病症发生, 垂体瘤自发性坏死可导致鞍旁粘连引发蛛网膜下腔突入鞍内。成人蝶鞍正常似马鞍状, 中央凹陷为垂体窝, 男女无明显差异。以前空蝶鞍综合征的主要诊断方法是X线气颅造影, 但X线属有创性检查。CT和MRI推广应用以后, CT对空蝶鞍综合征的诊断有一定限制, 而MRI具有高分辨率、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的特征, 给病情诊断带来了方便, 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MRI可以从矢状位、冠状位扫描分析,显示鞍区解剖结构及信号变化。具体表现为:①蝶鞍扩大,轴面径与深度不同程度增大, 呈球形或方形, 蝶鞍内长T1、长T2脑脊液信号填充明显;②垂体受脑脊液压迫后萎缩、变扁, 垂体高度降低, 垂体信号明显可见或隐约可辨。垂体位于颅腔深部的垂体窝内正下方, 垂体前后叶呈短T1信号,矢状位呈短弧线形或新月状, 紧贴鞍底, 冠状位呈向下浅弧形成“锚”状, 矢状位上可见其后移;③垂体柄拉长、偏移或后移, 垂体信号变薄, 无法与蝶鞍底部区分, 因而难以显示。
综上所述, 由于空蝶鞍综合征症状的不典型性, 因头晕头痛行MRI检查以外发现的患者不在少数, 加上MRI特有的优点, 已成为目前诊断此病最可靠、准确率最高的检查手段, 应作为此病的首选影像检查方法。对因头晕、头痛、视力下降、泌乳症状就诊的患者要考虑空蝶鞍综合征的发生,以免误诊、漏诊。
[1] 田超, 阳红艳, 顾明, 等.空蝶鞍综合症的MRI特征及临床分析.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12):73-74.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028
2014-11-05]
529500 阳江市人民医院(徐志宾 陈任政黄祖和);阳江市卫生学校(梁纹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