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延杭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68例
夏延杭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对68例老年带状疱疹患者采用中西药内服、外敷、穴位注射进行治疗, 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愈率为 82.35 %, 好转率为 16.18 %, 无效率为1.47%, 总有效率为98.53%。结论 本组采用中西药内服、外敷、穴位注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对老年带状疱疹疗效显著, 病程短, 后遗神经痛少,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带状疱疹;老年;中西医结合;疗效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 中医称之为“蛇串疮”、“ 缠腰火龙”或“蜘蛛疮”。一般多发于春秋季节, 以中老年人居多, 后遗神经痛常在皮损已完全消退后持续数月至数年之久[1]。中医与西医单用治疗疗效常不佳,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长补短, 提高疗效。2000~2013年作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68例,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60~90岁老年带状疱疹患者中,男42例, 女26例, 平均年龄74.5岁。病程最短3 d, 最长14 d,平均病程10 d。患病部位:头颈部13例, 胸背部17例, 腹腰部26例, 四肢9例, 其他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汤剂 本病初期多为湿热困阻, 中期多为湿毒火盛, 后期多为火热伤阴、气滞血瘀或脾虚湿阻, 余毒不清。临床分为湿热困阻、湿毒火盛、气滞血瘀三型进行治疗[2]。
1.2.1.1 湿热困阻 方药利湿解毒汤:金银花15 g, 板蓝根20 g, 土茯苓20 g, 茵陈蒿20 g, 生地15 g, 蛇舌草25 g, 紫草12 g,赤芍12 g, 郁金12 g, 甘草3 g。1剂/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1.2 湿毒火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 g, 山栀子15 g, 生地20 g, 泽泻15 g, 茵陈蒿25 g, 紫草15 g, 板蓝根20 g, 大青叶15 g, 赤芍15 g, 郁金15 g, 甘草4 g。加减:病在头面部去龙胆草、山栀子加升麻10 g、鱼腥草25 g;大便秘结不通加大黄10 g(后下)。1剂/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1.3 气滞血瘀 方药疏肝化瘀止痛汤:柴胡12 g, 郁金15 g, 白芍20 g, 香附12 g, 元胡12 g, 桃仁15 g, 红花5 g, 麦冬15 g, 牡丹皮10 g, 沙参20 g, 生地15 g, 甘草5 g。加减:年老体弱属脾虚的患者, 去麦冬、沙参、生地, 加淮山15 g, 白术12 g, 党参15 g;夜晚痛甚影响睡眠者, 加酸枣仁15 g、茯苓15 g、合欢皮20 g。1剂/d , 分早晚2次水煎服。
1.2.2 穴位注射 胸背部以上患位取双侧曲池2个穴位,腹腰以下患位取双侧足三里2个穴位, 每个穴位注射维生素B1注射液50 mg、维生素B12注射液0.25 mg、鱼腥草注射液2 ml, 隔日1次。
1.2.3 患处外敷雄陀散 药用雄黄、枯矾、密陀僧, 各15 g,制乳香、没药, 各10 g, 青黛30 g。共研细末, 过100目筛;加生石灰水上清液、香油各40 ml, 调和。外涂患处, 以结痂、保持湿润为度。以上治疗14 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3]。治愈:皮疹消退, 临床体征消失, 无疼痛后遗症;好转:皮疹消退30%以上, 疼痛明显减轻;无效:皮疹消退不足30%, 仍有疼痛。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经1个疗程治疗后, 本组68例患者中, 治愈56例, 占82.35 %;好转 11 例, 占用 16.18 %;无效 1 例;占 1.47 %;总有效率98.53%。
带状疱疹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无免疫力者初次感染该病毒后, 临床表现为水痘(约70%患者)或隐性感染(约30%患者), 以后病毒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或三叉神经节中, 在劳累、患病、外伤及某些药物的诱因下, 机体免疫力下降, 潜伏的病毒会再次活动, 生长繁殖, 沿着神经纤维到达皮肤, 引发病变区域的水疱和疼痛。人体皮肤任何部位都可能患病, 老年人由于体质虚弱、免疫力下降故易患病, 据统计:50岁以上中老年患带状疱疹人数占总患者数的70%以上,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在15%左右, 老年人的发生率在50%以上, 老年人由于神经组织修复过程减慢, 疼痛亦较持久[4]。中医认为带状疱疹主要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失调、肝胆不和、气滞湿郁化热化火, 湿热火毒郁阻经络外皮肤所致。由于老年人体弱,湿热蕴蒸, 壅阻肌肤, 经络失疏, 致使气滞血瘀, 故常遗留疼痛不休[5]。
本病中医治疗总的原则是:利湿解毒, 通络止痛。西医治疗原则主要是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本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初期方药利湿解毒汤:金银花、板蓝根, 清热解毒;土茯苓、茵陈蒿、蛇舌草, 利湿清热解毒 ;生地、紫草,凉血清热;赤芍、郁金, 清热凉血, 化瘀止痛。中期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山栀子、柴胡, 清肝泻火解毒;生地、紫草, 凉血清热;泽泻、茵蒿, 利湿清热解毒;板蓝根、大青叶、赤芍、郁金, 清热解毒, 化瘀止痛;升麻、鱼腥草, 清阳明肺胃之热。后期方药疏肝化瘀止痛汤:柴胡、郁金、白芍、香附、元胡, 疏肝行气止痛;桃仁、红花、牡丹皮,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沙参、麦冬、生地, 养阴柔肝止痛;淮山、白术、党参, 健脾益气;酸枣仁、茯苓、合欢皮, 定神止痛。维生素B1具有滋养神经作用, 维生素B12具有活血化瘀作用, 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作用, 三药联合穴位注射,功效倍增。外敷雄陀散, 药物直接作用于患处, 雄黄、枯矾、密陀僧、乳香、没药、青黛, 诸药共达解毒止痛、清热燥湿之功效。本组采用中西药内服、外敷、穴位注射结合治疗老年带状疱疹, 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治愈率为82.35%, 总有效率为98.53%,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许卫平, 龚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相关因素临床分析.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3, 36(4):245-246.
[2] 刘清文, 常洪山.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中医外治杂志, 2004, 13(5):53.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01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2:546-549.
[4] 郑捷, 全尧卿, 李卫平, 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抗体与带状疱疹患者疼痛的关系.中华皮肤科杂志, 1995, 28(1):22-24.
[5] 陈德宇.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5: 162-16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2.114
2014-09-18]
100072 总装备部北京第十三干休所门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