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兵兵
(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贵州 铜仁 55430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教师工作环境的日益复杂,要实现卓然有效的教育变革就必须紧紧依靠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换言之,培养卓越的中小学教师已经成为新时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素。“教师研究”作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引擎越来越受到重视,借助于教科研平台培养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教学效果显著、辐射影响广泛和职业道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师成为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和有力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应然之势。但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在教师研究方面存在内涵狭隘、问题发散、目标偏离、深度不够等客观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师研究的体系建构和成果转化,这是亟须加以解决的。
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师研究的视角选择上深受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教师即研究者”这一教育思想的影响,将教师研究的主体定位在教师自身,将教师研究的客体定位在教学活动上。“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主要是指有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1],并且这种研究工作主要是为解决研究者本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而开展的,是教师作为研究者个人的“问题解决型研究”,在本质上追求“实践理性”,凸显教师研究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中的促进作用。
教师研究的实践价值取向主要存在两种基本形态:一是体系化、理论性的教师研究,一般是指教师教育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中小学教师的成长规律、教学风格、教育理念、心理健康、角色认同、职业发展等进行全方位的探视与研究,通过对教师个案的深入解构来归纳教师群体的整体性状和教师成长的普遍规律,从而构建逻辑完整的教师教育研究体系;二是个体化、实践性的教师研究,一般是指中小学教师对个体教学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各种疑难问题所开展的个案性的解构与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个体的教学实践和提升教学的实际效果,从而探索简捷有效的教学改革实践路径。前者注重教师研究的学理话语的宏观建构,后者注重教师研究的事理经验的微观提炼,唯有两者结合,方能完整阐释“教师研究”的丰富蕴含。教师研究直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卓越成长,关注教师群体的生存性状和教师个体的教学实践,通过对教师的教学生活世界的全面审视和深度解构,发掘内隐于教师教学生活世界中的思想与意义,加以提炼升华后服务于教师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和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提升。
有效的教师研究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通过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律的深层探讨来厚重教师职业的价值意涵、提升教学实践的实际效果和培养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最终为推动教育变革和服务学生发展提供力量源泉。有效的教师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教师研究是自己既是研究工具同时又是研究对象的研究。”[2]这意味着教师研究的研究对象具有双重性:中小学教师是作为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双重身份存在于学术研究场域中的。一是作为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基于个体的教学实践和专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个体存在状态和教学实践事件的理性审视和事理研究;二是作为被研究者的中小学教师一般还存在两种研究状态,即中小学教师既是自己的研究对象又是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的多元化使教师研究的对象范畴获得拓展,从而丰富了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
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一般有三个:一是服务于教师教育体系的完整建构,侧重于书斋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注重对教师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研究范式等学术话语的勾勒;二是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提升,侧重于教学经验的归纳与提炼,注重对教师研究的实践基础、现实功能、构成要素、深化路径等事理话语的叙述;三是同时服务于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实践效果的提升,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的互相促进与融合,追求教师研究的理论品性的塑造和实践诉求的满足。研究取向的多元性使教师研究的方法较为灵活。
时下,教师研究在我国呈现二元分化的存在态势:要么静坐于文献书斋进行思辨研究,忽视对教育生活世界和对师生生命成长的关照;要么沉潜于实践情境进行经验总结,忽视对教育理论智慧和对教育实践深蕴的提升。有效的教师研究就是要摒除这种“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二元研究范式,主张采用“文献研究”与“扎根研究”相结合的包容性研究范式,既要引领教师研究回归理论高度,从而建构学术研究品格,又要引领教师研究走向大地,从而体验教育生活世界。
在开展任何教育研究活动前都需要首先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做一番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力争做到对领域的研究态势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师研究”源于20世纪60年代英国的“人文课程研究”运动,最早由斯腾豪斯在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中提出,要求把教师的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力图改变教师在课程、教学和学习中的被动地位。随着教育改革的时代发展和深层推进,身处教学实践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从忠实的教育执行者转变为创生的教育设计者,甚至参与教育高层决策,这些对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便成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标。
“教师研究”最初的本意是“教师成为研究主体的研究者”,教师研究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教师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活动。教师研究发展至今日,其概念意蕴在逐层扩展,研究成果也在日益丰富。对数十年来学术界在“教师研究”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展开深度的文献述评,大力提升文献研究的效度,梳理教师研究的历史演变轨迹是目前将教师研究推向新高度的基本前提。为此,可从以下几个重点方面着手:一是明了教师研究阶段性发展的时代背景。教师研究的理论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中得以丰实和建构的,对历史背景的模糊认识会直接导致教师研究缺乏历史的文化积淀和理论基础。二是明晰教师研究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从注重理论思辨的术语建构到注重经验提炼的实践提升,再到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交融的整体发展,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三是明确教师研究理论体系的完整架构。有效的教师研究必须抛却零碎化、片段化的研究思维,要秉持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思维,对教师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概念、基本原理等所构成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进行整体性的架构。
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长期身陷生活压力大、教学压力大、发展压力大的现实困境,导致教师角色认同的失范和教师职业倦怠的涌现。有效的教师研究必须直面教师的生存状态,审视教师的存在状态是为了在逐渐接受纷繁复杂的教育环境的同时,将教师个体引向一个和谐的心理境遇之中从而能够实现自我的平衡,也是为了在批判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能够理性地辨识教师自我存在的真实面貌,更是为了在教师个体融入群体世界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自我价值的建构。
无论教师研究持何种价值取向,是为建构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服务,还是为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服务,它的终极目标都只有一个,那就是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推动基础教育持续的、深入的、有效的变革与发展。教师研究只有真正关照教师真实的生存状态,才能彰显其作为一项人类教育探索活动所应实现的本真实践诉求。教育的原点在于生命,理想的教育研究不仅要开展“彰显学生的价值与存在,紧密结合学生的内在发展诉求和能够解决学生发展的实际问题”的“学生研究”[3],而且还要开展“直面教师的生存状态,关照教师的教育生命质量和能够提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的“教师研究”。一是教师研究要凸显“职业自觉”,理性阐释教师职业价值和教育现实境况,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奉献与索取,学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过一种有意义的职业生活;二是教师研究要凸显“生命意识”,切实呵护教师个体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维护好教师应有的人格尊严、职业权益和成长空间;三是教师研究要凸显“实践意识”,需要研究者深入教育情境中去亲身感受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世界和发现在教学实践中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教学和研究作为教师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既各有特点,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指导,研究也离不开教学实践,只有两者的辩证运动才能推动教师研究乃至教师的专业发展。”[4]受学术功利主义思想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教师研究偏重于教育思辨论述,过于依靠历史文献的支撑,而忽视时下教学实践事件的演绎和教育生活世界的体验,没有以一种长期扎根于教学实践场域的态度去发掘那些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教学事件或教育问题以及内隐于它们背后的深沉意义。
教师研究必须扎根于中小学教师的生活世界,避免表层认识而缺乏深层建构,只有这样才能深刻认识中小学教师教育世界的复杂性,才能深刻体验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活的压力感,也才能深刻发掘中小学教师教学实践的真问题。一是要深入课堂教学情境,通过对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表现的现场观察和对课堂教学氛围的亲身感受,搜集能够呈现教师教学实践显性问题的第一手研究材料;二是要关注学生的教学反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生活状态的审视来反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辐射力,以此来发现教师的教学实践所存在的隐性问题;三是要进行教师深度访谈,深度了解教师对个体的教学实践和职业发展的真实想法和实际需求来窥视教师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面貌;四是要解构教师的课堂教学,借助于授课录像、片断摄影、听课笔记等材料再现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况,采用叙事研究对教师课堂教学事件展开比较全面的展示,以生动的文本表述和深刻的意义阐释来凸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真问题以及要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从而提升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矫正能力。唯有如此,教师研究才能成为“有根”的研究活动。▲
[1]郑毓信,张汝新.“教师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3-17.
[2]郑金洲.教师研究的性质[J].上海教育科研,2010(10):4-7.
[3]袁颖,黎聚才.论有效的学生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5(4):29-31.
[4]张爱军.教师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实现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10(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