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一大于二

2015-01-31 18:35田洁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共研小报活动课

田洁

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学现象,用日记的形式将其写下来,能培养数感,激发学生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育才二小以此为突破口打造导师团队,把教师个人的优势整合成集体智慧,实现了课堂高效。以下展示的是一次团队共研的成果。

这次共研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研究分四个阶段进行。

1.布置课外实践调查。课内学习了《千米的认识》后,教师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查一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学生选取了速度、长度等方面的资料。初步的调查,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2.制作数学小报。教师要求学生用小报的形式展示调查成果。学生热情很高,制作出漂亮的、形式多样的小报,但小报的内容都与长度单位的换算相关,没有对1千米究竟有多长的感性体验。这引发了团队的思考:教师该用什么样的措施、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千米”这个较大的长度单位呢?

3.深入体验“千米”。经过深入讨论,我们决定利用数学实践活动课进一步指导学生。我们设计了以“寻找我的好朋友——千米”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力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和研究感受“千米”,建构“千米”,应用“千米”。

这次实践活动课共设计了三项活动。活动一:让学生围绕操场走一走,看看“我走1千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活动二: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体会“从(  )到(  )大约有1千米”。教师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步长”,如何用数学的方法测量步长;接着帮助学生设计调查项目,讨论具体的调查方法;然后指导小组分工合作,统计走1米、10米、100米、1000米需要多少步;最后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相关的统计。活动三:运用统计结果寻找生活中的“千米”,内容不局限于长度。在学生对1千米的路程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将内容向高度、深度、跨度等方面拓展。

4.形成数学日记。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利用周末时间,用所学的长度单位记录某个生活场景:可以写这几天实践活动的体验与感受;可以发挥想象,写一个长度单位之间的童话故事;可以结合假期旅游,写路上见到的有关长度单位的事物等。

经过精心准备,一篇篇精彩的数学日记诞生了。一名学生写道:“从学校出发向西走,经过育才幼儿园、金色华府,然后向北走大约100米就是家乐福。这段距离大约1千米,我步行用了15分钟,平均每分钟大约走60米。”

对小学生而言,建立1千米的概念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它离学生“可视性”的体悟和感受经验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对“千米”产生感性认识,导师团队充分发挥“群研智慧”,历经了三次教学、三次研讨。研讨过程中,团队成员收集了大量的文字、图片信息,不断修正不成熟的设想,并请信息技术教师帮忙摄像及后期制作,请美术教师给予美学角度的专业指导。最终,课上的很成功,孩子们也切身体会到了1千米到底有多长,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千米”。

在这样的研讨中,团队成员共学共研,携手同行,发挥出“1+1>2”的效能,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教科研能力。

猜你喜欢
共研小报活动课
奇葩小报
同行 同道 共研 逐梦
——广州市阮铭健名教师工作室
“疫”起携手 共研提质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奇葩小报
治胃寒痛
治胃寒痛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