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农远”项目的思考 *
——对“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绩效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2015-01-31 16:16王继新陈梅芬陈文竹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信息化培训工程

王继新,陈梅芬,陈文竹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后农远”项目的思考 *
——对“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绩效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王继新,陈梅芬,陈文竹

(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该文以“农远工程”的开展为背景,在对七省百校五年“农远工程”发展绩效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农远工程”的突出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照顾地区差异、改进培训措施、保障硬件设施更新与维护、丰富教育资源库和完善保障制度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策略,以期为“农远工程”的深入推进和“后农远”项目的持续开展提供指导。

农远工程;“后农远”项目;绩效评价;发展策略

一、引言

众所周知,教育公平是全球教育领域一个经久不衰的热点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国务院于2003年9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该决定指出“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1]国家制定实施“农远工程”的战略方针与部署,源于对农村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科学分析。目前,该工程经历了设计论证、试点、全面建设和应用等阶段的发展,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在硬件设施、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为了不断促进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各级行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研究机构等,也在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现状和现实需求进行持续地调查和分析,并不断提出新的措施推动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的发展,其中包括“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2]等,这些新一轮农村远程教育项目虽然有着不同的倾向和实施重点,但与前五年实施的一期“农远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完全相同,那就是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并实现教育公平,因此我们将其统称为“后农远”项目。

为了保证“后农远”项目健康、高效地可持续深入推进,我们必须对一期“农远工程”实施情况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获得一期“农远工程”开展基本情况和实施成效的第一手资料,对其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分析,以确保我们提出的发展策略和建议更加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为此,我们确立了“‘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状况调查与绩效研究”这一课题。课题组首先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随机选取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七个省级单位(湖北、河南、陕西、甘肃、贵州、西藏和重庆),按照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分类,将三种远程教育模式下的96所典型学校分为42个组作为调查对象,从应用(设备、资源和学科分布)与发展(教师、学生、学校和社会)两方面对其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在2008年8月到2012年3月期间分三次共发放864份问卷,对代表性典型案例进行了多次访谈和长期跟踪调查,收集了大量“农远工程”的相关文件、学校的课程表、教师的课例、教师和学生的公开作品等。我们利用“农远工程”实施目标创建的绩效分析模型,对这些调查问卷、案例资料和统计数据进行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整体分析。与此同时,还采用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省部分代表性学校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战略性绩效评价。我们试图通过上述一般绩效分析和战略性绩效分析,为这项总投资上百亿工程及其后更多工程的宏观持续推进,为“后农远”项目在各试点地区和学校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与参考。

二、对“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的绩效分析

通过对“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的现状调查与绩效分析,我们发现,“农远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如同打开的一扇窗,把教育信息化的春风吹进了我国农村各地,给农村基础教育和新农村建设都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农远工程”作为我国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首次实践与探索,在建设、应用与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探索并制定相应的对策,才能最大化避免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后农远”项目中再次出现,从而更好地推动“农远工程”有效实施,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农远工程”开展的成果与贡献

1.“农远工程”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对试点学校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发现,“农远工程”实施的五年期间对各学校的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产生了很好地促进作用。以贵州省为例,在“农远工程”开展之前,该省已经建成了1000多所网络教室,“农远工程”的开展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在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促进了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获取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在多次培训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信息意识和信息化教学能力与资源制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提高。从学生层面来看,他们对“农远工程”设施和学校保障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并表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习效果得到了极大改善。

2.“农远工程”推动了新型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

“农远工程”通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三种模式向农村中小学输送优质教育资源[3]。在此基础上,各教育研究机构和试点学校教师也投身于优质资源的应用当中,并进行着不断地探索,试图寻找不同的资源提供模式下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自制教学资源的比重在不断提升,各种优质资源、优质课评比活动也已经逐步展开。此外,我们还高兴地看到,教师发表的论文等科研成果不断增加。这些可喜变化,促进了试点校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逐步树立和教学方法的逐步改变,初步形成了“农远工程”环境下的多种教学形态与课堂教学模式,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新型数字化教育教学模式构建奠定了基础[4]。

3.一期 “农远工程”为后续信息化教育的推进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薄弱现象而开展的这项具有深远发展意义的“农远工程”,最终目的是努力使更多的农村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公平、高效地发展。作为以信息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首次尝试,“农远工程”在硬件设施建设、资金分配、制度建设、资源建设、人员培训、应用推广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政府决策部门制定持久、深入、有效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开展“后农远”项目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思路参考,对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与教育均衡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

(二)“农远工程”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不同区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我们运用方差分析和交叉列联表分析的方法对七省之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研究发现,在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程度中,湖北、河南和贵州三省最高,其中湖北省和河南省的提高程度分别位居第一、第二位,西藏自治区则处于末端;在教师职业技能和科研能力方面,贵州、河南、重庆等省份位居前列,西藏仍处于末端;在教学质量分析上,贵州省远远高于其他各省,陕西、甘肃和西藏的教学质量都不容乐观;在农远资源的应用方面,湖北、河南、重庆和贵州对教学资源的需求较大,而甘肃、陕西和西藏的需求则相对较小。可以看出,由于各地经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等各方面的差异,各地“农远工程”推进情况和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需要我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照顾地方差异,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5]。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仍有欠缺

在“农远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各地已经通过专家讲座、技术巡回指导、教学应用巡回指导等方式,组织了较为系统的培训。这些培训班包括技术人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应用培训等。培训有效提高了相关人员的信息化管理、保障和应用能力[6]。但是,由于这些培训和指导主要集中在硬件设施的操作能力、教学法和资源的应用上,没有将教师原有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学习融合到一起,所以难以促进和保证一线教师应用现有“农远工程”设施和资源有效开展教学。另外,这些培训也没有对教师的科研能力给予特别关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远工程”支持下试点学校教学效果的提高。

3.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不能满足需求

经过几年的使用之后,大多数“农远工程”试点校都出现了设备“老化”的现象,需要专业人员及时维护和不断更新。但是,在调查中发现,96所试点学校中,只有15.6%的试点校设有专职管理和维护人员,82.2%的学校中的相关人员是兼职,很难保证对“农远工程”的设备、设施和资源进行及时、有效地管理、维护和更新。在“农远工程”实施之初,大多数试点校都得到了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和资源,学校领导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积极性很高。但是,随着应用农远资源进行课堂教学的难度逐渐增大,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和素养基础薄弱的先天性不足越加明显,学校和教师对“农远工程”的热情出现回落,一些地方、学校和教师对“农远工程”的重视程度也有所降低,由于没有对专兼职信息技术人员的激励政策,导致专兼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少,缺乏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设施的及时维护、保养和升级等等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很多试点学校农远工程的深入发展都遇到了较大障碍[7]。

4.教学应用软件资源的配套适用性低

“农远工程”为农村教学点和薄弱学校配备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这些教学点和试点校提供了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础性支持。但是,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53.7%的教师认为虽然上级配备的资源数量众多,但优质资源偏少;51.7%的教师则认为目前提供的资源种类单一,有些科目和类型的资源十分缺乏。贵州省万达小学的教师还反映,该校1-4年级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使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使用的是西师版教材,而农远资源多针对人教版提供……这些问题,增加了教师应用农远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难度,影响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成为影响“农远工程”绩效的重要因素[8]。

5.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

在对近百所“农远工程”试点校负责制的调查研究中发现,部分学校实行的是校长负责制,44.4%的学校有校级领导分管工程的运行,11.1%的学校有专门的科室负责。这说明从领导和管理层面上看,“农远工程”已经得到了大多数试点学校的关注。在“学校为促进农远资源应用采取的措施”调查中发现,只有20.7%的学校采取了与教师职称和奖金挂钩的措施。在对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发现,70%的老师更希望将“农远资源的应用与职称和奖金挂钩”作为激励措施。这说明,今后在落实和推进“后农远”项目进程中,在管理机制、奖惩机制、推进氛围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三、“后农远”项目的发展策略探讨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部分中,将“加快教育科研信息化步伐,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由此,我们清楚地看到“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战略性重点工作。

2012年5月28日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简单的硬件设施不是信息化,只有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教育教学过程才是教育信息化。2014年在全国电化教育馆馆长会议上,杜部长还讲到,信息化的成效“最终要由师生的感受来评价,而不是用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设备、搞了多少培训来评价。这些只是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能叫‘成效’。‘成效’是指学生素质提高了、家长满意度提高了、老师教学方法改进了、学习负担减轻了、均衡发展程度提高了等等”。一个“深度融合”,一个“成效”,从理念、方法和成效三个方面,指出了今后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任务、重点、方向和方法,也为“后农远”项目的科学、持续、有效开展指出了明确方向。

怎样通过“后农远”项目,将上述战略重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对七省百校调研所得出的关于“农远工程”成就与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从区域差异、教师专业发展、设备更新与维护、资源库建设、制度建设和数字校园建设等六个方面,探讨、总结、概括、提出了下述六项发展策略,以供决策机构参考。

(一)兼顾地区差异,因地制宜推进“后农远”项目

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地方差异明显,各地基础教育发展也各具特色。因此,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不能依据同样的方案和制度,也不能只提供同样的资源、采用同样的师资培训模式,应当根据各地区地理环境、文化基础、人情风貌与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后农远”项目实施方案。在资源开发方面,应该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研究机构、相关企业和地方学校进行合作,共同建立省、市、县、校级的资源库。要通过教育资源与学校地理环境、文化特点与风俗习惯的相互融通,实现资源建设的本土化。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应根据本地区教师的学习特征和整体发展水平,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在实施教师培训的过程中,要根据当地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适时调整培训计划,以提高培训效果,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素养和专业水平。同时,还应该鼓励不同区域之间学校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增强培训措施的可操作性,迅速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是提高其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育教学成效的前提条件。通过有效的培训,使中小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掌握深度融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积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为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培训措施:首先,针对不同的目标群体展开个性化的培训,例如根据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差异分别开展培训活动,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帮助。其次,将培训内容与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联系在一起,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9]。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将培训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有效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能够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情况,更加积极地参加教研科研活动,不断提高自己信息技术教育的水平与质量。最后,建立城乡教师之间交流讨论的平台,开展网络教研活动,使不同学校的教师在相互讨论中实现隐性知识的习得,并促进他们信息化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加强技术服务和保障工作,推进“农远工程”的持续发展

针对“硬件设施的更新与维护不能满足需求”的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农远工程”的技术服务和技术保障工作,以保证“农远工程”持续、有效地深入发展。为此,一方面应建立完善的“后农远项目”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后农远”项目设备、设施的维护、保养和更新;另一方面,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或兼职教师,负责学校内软硬件设备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和更新。

(四)多渠道推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针对“农远工程”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数量少、质量低、适用性差等问题,我们必须将加强基础教育资源库建设和继续开发各学科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放在关键位置,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共建共享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首先,协调相关部门,保证每一所学校的所有年段,都选用同一版本的文字教材;所选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必须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其次,制定激励性政策,鼓励教育教学机构、相关企业和学校合作,鼓励教科研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也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了解学校、教师、学生和课堂的需要,通过教研人员、企业开发人员和一线教师的合作,设计、开发出适合学校各科教学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教学资源。同时,也要组织相应的竞赛和研讨活动、制定相应政策,激励一线教师将自己开发的优秀课件融入本地区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体系之中。最后,以引进、整合为主,开发为辅,建设优质教育教学案例与精品课件库,保证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不断丰富,以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五)完善保障制度,加强推进力度

要保证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持续推进与薄弱学校的不断发展,单纯靠硬件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和教师培训是不够的,还要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和激励惩罚机制,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持续推进。一方面,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其中包括对软硬件设施、资源、资金、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管理与监督,加强监管力度,保证硬件设施建设的完善、更新与维护以及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应用;另一方面,制定相应的奖励惩罚制度。从地方和学校层面来说,将学校对农村远程教育工程的配合、开展情况与学校评估和资金支持联系起来,通过奖励与惩罚措施提高学校和地方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视程度;从教师角度来讲,将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态度与他们的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联系在一起,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设备和优质资源进行教学的效果。

(六)建设“数字学校”使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尽快登上新的台阶

当国家和各地政府以举国之力实施“农远工程”,通过“三种模式”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来缩小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教育信息化鸿沟的时候,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数字校园”和“智慧校园”建设已经大张旗鼓地展开,这道教育数字化鸿沟似乎又在加宽、加深。因此,我们必须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体制、机制为突破口,建立省级规模的统一化“数字学校”,形成一个新的数字化教学生态环境,对全省的教学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教学和管理,在首先解决好“开齐课、开好课”的基础上,实现优质教育资源覆盖到农村所有教学点和薄弱学校,实现农村所有教学点与城市中心学校的互联,实现城乡教师的网络研修与共同发展,以保证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以1个中心校带领N个教学点形成一个基本单元、若干基本单元组合形成一个虚实结合的“双轨混成数字学校”的构想,正依托湖北省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湖北省咸宁市的咸安区为实验区在积极实施。咸安“数字学校”现已基本建成,且应用成效和反馈很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我们将在更多的实验区开展更大范围的实验工作,在对“数字学校”绩效进行持续、密切地观测,在取得更多数据的基础上,适时在农村推广“数字学校”的建设与应用成果。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3-09-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启动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11/xxgk_144800.html,2014-11-10.

[3] 李瑞坤,郭训华.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0):15-18.

[4] 陈庆贵.农远环境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3,(9):117-122.

[5] 王继新,黄涛,林迎迎.农远工程应用发展跨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9):61-64.

[6] 林迎迎.“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状况调查与绩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7] 孙发明,王克胜.“农远”设备闲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8):15-17.

[8] 李青海,张强,张新明,袁晓斌.“农远工程”教育资源的有效应用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4):60-62.

[9] 石雪飞,薛峰. 如何提高“农远工程”中教师培训的绩效[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0):63-65.

王继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wjxin@mail.ccun.edu.cn)。

陈梅芬: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实践(397711235@qq.com)。

陈文竹: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技术与环境(cwz@mails.ccnu.edu.cn)。

2014年11月19日

责任编辑:赵兴龙

Thoughts on “After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the Summary and Retrospection of Performance Study on one hundred Schools’ Development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during 2003 to 2007

Wang Jixin, Chen Meifen, Chen Wenzhu
(School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study on one hundred schools, which participated in th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from seven provinces during 2003 to 2007. We concluded both achievements and unsolved issues in this project, proposed five strategies: giving considerations to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improving training measures, guaranteeing the update and maintenance of hardware, enriching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security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and the “After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in Rural Schools”.

D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Future-Project for Distance Education;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G434

A

1006—9860(2015)01—0051—05

*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农远工程’百校五年发展调查与绩效研究”(课题编号:BCA090080)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信息化培训工程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子午工程
工程
工程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