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平
子由文章今何在
王守平
从教高中语文十余年,换过了好几种语文教材版本,突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都没有苏辙的文章入选,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询问了初中的语文老师,发现初中教材中也没有苏辙的文章,我不禁发出一声浩叹:子由文章今何在?
“一门父子三词客”,“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三苏”之名,如雷贯耳。很多人知道苏洵、苏轼的文章,因为教材里有苏洵的《六国论》,苏轼的《石钟山记》《赤壁赋》等;但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文章到底是何风貌,很多人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因为中学教材里没有他的文章入选。
那么,为什么中学教材没有入选苏辙的文章呢?我以为应该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大凡能够流传千古的文章,都能强烈地体现“我”的主观色彩,够展现独特的“自我”。这个“我”,就是作者本身。我们能够通过“这篇”文章体味作者的喜怒哀乐,欣赏作者的思想观点等等。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即是此意。
苏辙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尤其是其记叙性散文更是受到后人的称道。笔者以为,他的记叙文虽然有自身的面貌,但因受父兄的影响,“我”之色彩不够浓厚,不太具备典型性,也许这是他的散文没有入选中学教材最重要的原因。
苏辙记叙文的代表作主要有 《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等。《黄州快哉亭记》全文紧扣“快哉”二字展开,借事明理,寓情于景,深刻阐明了一条人生哲理:心中坦然,则无往而不快。此文虽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但“快哉亭”建造的始因是张梦得被贬而建,亭子的名字是苏辙之兄苏轼命名的。从某种文化意义上说,此亭建在黄州,命名“快哉”,寄寓了苏轼的某种人生情怀。以此观之,此亭是苏轼的“快哉亭”,不是苏辙的“快哉亭”,正如“醉翁亭”之于欧阳修,“岳阳楼”之于范仲淹。《武昌九曲亭记》则“我”的影子更加不突出。这篇题记记述了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了苏轼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原文中表现苏轼情怀的句子比比皆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子瞻)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仿佛此文只见“子瞻”,不见“子由”,所以未能入选教材。
苏辙此类文章很多,在文中,苏轼的影子无处不在,而自己则隐藏了起来,不能体现自我的独特情怀。由此可见,“无我”或“少我”的文章是很难流传千古的。
苏辙一生作文千篇,有代表性的散文,主要是书、记、传、序、论、策和杂说等。书的代表作《上皇帝书》《上枢密韩太尉书》,记的代表作前文已述,传的代表作《巢谷传》,论的代表作《六国论》《新论》等。
《上枢密韩太尉书》是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的一封信,苏辙写此文的主要目的并非与韩琦讨论怎么“作文”,只是兜售自己的作文观点“文气说”,同时对韩琦说了很多褒奖敬仰的话,希望获得韩琦的赞赏。所以此文不适合入选中学教材。
《巢谷传》写一位忠于友情的笃诚君子巢谷。首写巢谷弃文习武,次写巢谷与“熙河名将”韩存宝的金石之交,韩存宝因罪“自料必死”,托巢谷身后事,巢谷“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后写巢谷与苏辙兄弟的交谊。这篇“传”本身写得不错,但和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等相比,特色不算明显,不太适合中学生阅读。
苏辙的《六国论》文章观点鲜明,析理精微,在对史事的严谨论析中,暗含着对当时现实的讽喻。文章认为,韩魏当秦国东进之要冲,是东方各国的屏障,东方各国应“厚韩亲魏以摈秦”,帮助韩魏共同对付秦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存的目的。东方六国因贪疆场尺寸之利而互相攻斗,给秦国以可乘之机,是严重的失策。但此文是苏辙与父兄的同题作文,相较而言,其父苏洵的《六国论》颇具纵横家的风采,更为出色。何况中学教材不可能选取两篇同题的文章,所以苏辙的《六国论》未能入选。
对于苏辙而言,苏轼可以说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存在。从个人情感来说,苏轼是苏辙的好兄长,好榜样。苏辙在《武昌九曲亭记》中曾说:“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苏轼因思念苏辙,写过著名的词《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苏辙也为苏轼写过《水调歌头·徐州中秋》,苏辙还为苏轼辩诬求情,写过《为兄轼下狱上书》,他们两兄弟的深厚感情为后人留下了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但从个人发展和成就上来说,对苏辙而言,苏轼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苏轼的锋芒掩盖了苏辙的光华。
另外,苏轼豪放不羁,却屡屡招人妒恨,一生坷坎,但他却在屡次贬谪中表现出了豁达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苏轼的审美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的审美范式。
而苏辙的一生则平稳得多,文采也逊于其兄。他虽然也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但和苏轼比较起来,他的光芒被隐藏起来,这也是他的文章不被人广知的原因之一。
虽然苏辙的文章因为种种的原因而没能入选中学教材,但其列于唐宋八大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学阶段语文教材没有苏辙的文章,我总觉得是一大遗憾。毕竟,苏辙的散文风格鲜明独特,能卓然自成一家,明人茅坤在《苏文定公文钞引》中说:“苏文定公之文,其鑱削之思或不如父,雄杰之气不如兄,然而冲和淡泊,遒逸疏宕,……而绰约不穷者已,西汉以来别调也。”苏轼也如是评价弟弟的文章:“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与张文潜书》)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