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

2015-01-31 22:26胡茂波朱梦玫
职教论坛 2015年19期
关键词:学位创新型职业院校

□胡茂波 朱梦玫

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

□胡茂波 朱梦玫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反应出不同受教育者的能力,从而帮助雇主从劳动力市场中筛选求职者。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政策目标是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功能为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优化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筛选,关联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维护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权益。构建工士学位制度需要制定保障工士学位合法的政策法规,形成院校自主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形成基于市场动态调控的工士学位制度,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工士学位评估制度。

筛选假设理论;工士学位;制度构建

学位制度是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0年《硕士、博士专业学位设置与授权审核办法》提出,积极鼓励专业学位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均表明,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置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世界典型国家多样化的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实践形态丰富并发展了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内涵,为我国“工士”学位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和经验支持。[1]充足的理论依据是建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前提基础。本文试图从筛选假设理论视角,对“工士”学位制度构建的政策目标、功能、路径进行分析。

一、筛选假设理论的主旨及政策含义

(一)筛选假设理论的基本内涵

筛选假设理论又称文凭理论,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宾等人提出。其将个人特征分为标识和信号两类,分别是性别、家庭背景等不能改变的特征,以及教育程度这类能够改变的特征。[2]筛选假设理论主要研究后者,并由此提出了三点假设:一是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存在不确定性。由此雇主会在雇佣过程中借助其他方法鉴别求职者能力,从而使教育有机会成为筛选信号之一;二是个人劳动生产率与教育成本呈负相关。接受教育越多所需成本越高,同时能力较高的个体改变自身受教育程度所需成本较低,确保了教育这一信号的有效性;三是雇主能够直接观察到求职者的教育程度。这降低了雇主获得教育信号所需的成本,有助于教育信号的普遍性存在。[3]基于这三点,筛选假设理论认为教育作为一种信号,能够反应出不同受教育者的能力,从而帮助雇主从劳动力市场中筛选求职者。

(二)筛选假设理论的作用机制

依据筛选假设理论,教育的经济价值能够从信号、标识、基本假设与筛选的相互作用中得到体现。[4]在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雇主面临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其无法准确判断出求职者的个人能力。为了降低招聘过程中的投资风险,提高生产效率,雇主需要通过个人信息中的标识及信号衡量求职者能力。其中,教育程度作为一种有效信号,能够反映出受教育者在当前教育体系中的能力水平。依据筛选理论的第二点假设可知,在教育成本一定的情况下,教育程度与个人能力成正比。因此,拥有较高学历的应聘者可以表明自身有更大概率拥有更高的实力。雇主则可以凭借求职者的教育信号了解其从业能力,从而作出比较和筛选。与此同时,当雇主的筛选标准被应聘者领会后,他们可以依据参考标准改变自身的信号特征,如获得更高文凭等,从而增加自身被雇佣或获得高工资的可能性。现实中,教育学历、文凭以及职业资格证书这类代表教育程度的信号确实在劳动力市场中发挥了筛选作用。

(三)筛选假设理论的政策含义

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资源条件的约束下,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作为保障。然而近年来,中国教育规模急速扩大,打破了人力资源稀缺性的瓶颈,劳动力市场显现出知识失业或高能低就的压力。大量求职者为了向雇主发送更具吸引力的信号会加大教育投入,从而导致文凭过剩。该现象源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轻视了教育的筛选功能。依据筛选假设理论,高校数量上的盲目扩张和质量上的下降,减小了受教育者付出的教育成本与个人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模糊了教育信号的有效性,削弱了教育的纵向筛选功能。而政府在教育分类设置上的单一化,令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失衡,弱化了教育的横向筛选功能。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工士学位不仅是对中国学位体系的完善,还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向雇主发送个人能力信号,对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同时,还有助于教育文凭信号分类框架的制定,从而帮助雇主判断受教育者的专业特征,平衡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

二、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构建的政策目标

(一)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技能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基本目标。当前,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以理论创新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将高职院校学生纳入到学位体系中,是保障和提升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有效激励与监督手段。[5]劳动力市场与技能创新型人才之间缺乏信号传递介质,使工士学位的设立成为必然选择。工士学位制度的完善与推广,能够打破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为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消除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与歧视。为符合标准的职业院校毕业生授予工士学位,不但能够证明其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能够满足行业企业的要求,而且在心理状态上也会增加其自信度,提高其在劳动力市场中的竞争力,从而促进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二)促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筛选假设理论指出,个人信号作为能够改变的后天特征,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因此,常被误解为只能从事低层次工作的职业院校学生,能够通过改变自身教育信号来获得雇主认可。然而,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缺陷,阻碍了职业院校学生向上发展的渠道和空间。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综合素质及个人竞争力的弱化。2014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中国要在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工士学位制度,以实现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能够促进中职、高职、本科、硕士的有机衔接,探索普职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纵向贯穿、横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学生在该体系中能够通过努力改变自身教育信号,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能够为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预留接口,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

(三)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升级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反应出各类产业活动的配比关系,其与人才结构联系密切,两者相互协调制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社会对人才的种类、比例和质量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该现状表现为求职者需要向雇主发出更贴合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教育信号,雇主需要有更详尽、合适的教育信号筛选标准。因此,构建工士学位制度,能够为雇主提供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标准,促进职业教育地位的提升。同时,还能够规范职业院校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标准,达到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职业性,课程设置体现应用性,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此外,还可以明晰不同职业领域所需的学历层次及类型,调节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据此,构建工士学位制度,需要促进适应产业转型的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

(四)促进高等教育过程和结果的公平

建立一套公共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关系。学位制度主要协调高等教育受教育权和教育资源的分配。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如今高职高专毕业生人数几乎占据高等教育毕业生总数的一半,然而,对于数量众多的职业院校毕业生而言,他们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学位。与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相比,高职院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缺少学位信号;学位制度的缺失,也影响到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普遍比本科院校低,这有失教育公平。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与市场紧密相连。工士学位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公共政策属性,使其必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工士学位在满足直接受益对象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时,需要间接促进人力资源市场的均衡,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

三、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构建工士学位制度的功能

(一)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学位是学生具有一定技能和学术水平的标志,也是求职者向劳动力市场发送信号的重要标签。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却无权为毕业生授予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位,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使得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难以向雇主发出其具备的特有信号,或难以满足雇主设置的信号标准,无法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传统的学位标准体系无法体现职业教育技术技能性、地域行业性和市场导向性的本质特色。工士学位的设立既可以拓宽技能型人才的上升通道,优化生源结构,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促进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学位授予的审定要求十分严格,工士学位的授予需要符合相关标准,满足行业的多样化需求,促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构建工士学位制度有利于技能创新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中准确传达其特有的信号,保障技能创新型人才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优化技能创新型人才的筛选

筛选假设理论认为,足够的教育信号元素能够有效发挥信号筛选的功能,从而区分出个人能力的高低。[6]工士学位作为一种教育信号,能够成为雇主设置求职者能力筛选的标准。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者对自身能力水平有充分的认识,而雇主作为信息的劣势方,无法准确把握应聘者的劳动生产率,为了保证雇佣过程的高效性,雇主自然会优先选择信号成本和考察成本较低的,具有学位文凭的求职者。如此便会导致职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失去机会,造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不平等现象。工士学位作为一种为了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而设置的学位类型,提供的信息能够帮助雇主有效评估求职者的能力,从而降低人力资源市场中经济行为的不确定性。工士学位制度有助于雇主降低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考察成本,有利于雇主设置更清晰的岗位标准,有机会使雇主招收到所需的技能创新型人才,也有利于职业院校毕业生拥有更多的求职机会。

(三)关联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与产业结构调整

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市场中的文凭贬值和供需错位现象越来越严重。该状况源于高等教育类型的单一,弱化了文凭的筛选功能。工士学位作为能够有效连接技能创新型人才与劳动力市场的信号,能够有效缓解文凭筛选功能的弱化现象。工士学位在层次设定上虽然处于学位体系的低端,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会在劳动力市场中失效。如今各高校梯度的差异性不明显,导致文凭不能进行有效的信号传递,[7]雇主无法筛选所需人才,便不得不盲目提高文凭信号标准。工士学位作为新型的教育信号标准,有着无限的未来发展潜力,能够为雇主提供新的多样化选择,其不但能搭建技能创新型人才与行业产业需求之间的连接渠道,还能够使两者进行有效的信息互换。职业院校能够针对雇主制定的教育信息标准,适时调整授予工士学位的标准,从而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适应行业企业需求。企业行业也能够依据工士学位的授予标准,筛选出符合岗位需求的技能创新型人才。如此形成的良性反馈系统,有助于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四)维护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权益

近年来,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和学习型社会的提出,使得受教育权这一基本权益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中,学习权益的保障,主要指教育体系中的各职能主体必须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到侵犯。然而,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缺失,切断了高职院校学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号传递,其实质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对于技能创新型人才而言,没有学位授予,不但使其处于“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舆论环境中,而且使其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也使得职业教育吸引力低,不利于职业教育公平地发展。构建工士学位制度既能够为技能创新型人才提供基本的权益保障,也有助于规范教育行为,有效预防人力资源市场中的 “学历歧视”现象,体现教育结果公平的理念。

四、筛选假设理论视阈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路径

(一)制定保障工士学位合法的政策法规

新制度经济学将制度变迁的触发机制分为诱致性和强制性,前者是指利益相关者为了改变自身受到的不均衡待遇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介入引发的制度变迁。[8]2014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首次实施了以“三证四合格”为标准的工士学位试点。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指明,当前中国实施的三级学位制度分别是学士、硕士和博士。所以法律意义上,工士学位的授予是该职业院校的自发性行为,并不受法律保护。[9]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政府管控为主,院校的自主性发展和内在约束机制尚不成熟,工士学位制度的创新推广尚需要政府的推动,工士学位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只有将工士学位纳入学位体系,才能够确保高等职业教育发出筛选信号的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权威性。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尚需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需要将工士学位作为改革高等教育体系的切入点,营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学位制度创新。

(二)形成院校自主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

构建工士学位制度仅靠政府推动无法实现其有效实施,尚需高职院校自主管理。任何外部制度的推广都必须以内在制度作为基础,只有综合协调内部制度建设与外部制度建设,才能将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从民间行为上升到国家意志。[10]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导致高校在学术自治和自律上存在缺陷,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在政府以外力作用的同时,必须从职业院校内部进行同步改革。各类院校必须完善自身管理制度,研究适合本校、本专业领域特色的工士学位授予标准。标准的制定需要具备规范性与严谨性。工士学位之所以能够成为筛选依据,源于雇主对学位授予标准的认可程度。可以通过工士所蕴含的人文与技术技能之美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11]。因此,工士学位授予标准直接影响到其传递的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工士学位能否实现与其他教育层次的衔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质量水平,而授予标准直接影响到获得该学位学生的知识技能。工士学位的特殊地位与功能,决定了其授予标准必须遵循知识性与职业性的统一。职业院校在制定授予标准时,必须将不同专业的职业背景考虑进去,将授予学位的条件与职业技术资格相对应。

(三)形成基于市场动态调控的工士学位制度

工士学位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其必须与劳动力市场紧密关联。工士学位制度需要排除技能创新型人才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消除劳动力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使教育信号的传递愈加清晰化。政府需要规范高等职业教育的准入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的对接机制,提高工士学位在劳动力市场中的认可度,消除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偏见与歧视。职业教育需要形成有效的市场调控机制,使得人力资源需求与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够及时地进行对接。职业教育结构与资源配置方案,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市场需求的动态变化。职业院校需要针对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求,制定技能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信号内容,搭建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校企合作,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在与企业协作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工士学位制度的良性运作。

(四)形成多元主体参与的工士学位评估制度

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实质上是调整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受教育者之间的利益博弈过程。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需要促进职业院校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信号中包含的知识技能水平;推动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接轨,设置多样化、专业化的学位授予标准,提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帮助雇主减少接收教育信号的成本,提高获得所需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效率;完善职业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形成既注重过程,也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任意两者之间的交流不畅,都有可能使教育筛选信号出现偏差,从而导致制度构建出现缺陷。工士学位制度的构建需要调动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各利益相关者代表着各自领域的专业意见和现实诉求,对工士学位制度的良性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工士学位的评估,各利益相关者应具有平等的地位,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防止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

[1]李梦卿,安培,王克杰.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的理论循证与实践形态[J].教育发展研究,2014 (21):50-58.

[2][4]洪柳.教育与经济:从人力资本理论到筛选假设理论[J].教育评论,2012(6):144-146.

[3][6]贺尊.教育信号的经济解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6:18.

[5]申国昌,程功群.高等职业教育“工士”学位的内涵、价值及其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59-63.

[7]余华义.从筛选理论的观点看扩招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6(3):88-91.

[8]马延奇.大学组织的变革与制度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4:140.

[9][10]李宏昌,李宏芳.工士学位:由“试水”解析到创新构想[J].职教论坛,2014(9):32-36.

[11]李梦卿,王若言.工士学位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位名称推定语境研究[J].职教论坛,2014(34):20-25.

责任编辑 肖称萍

胡茂波(1975-),男,湖北鹤峰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朱梦玫(1990-),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研究。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四化同步)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的总体布局和宏观结构研究”(编号:13JYC021),主持人:胡茂波;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2014年度职业教育专项资助课题“湖北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编号:2014A193),主持人:胡茂波;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学费合理性水平及政策调控”(编号:13YJC880027),主持人:胡茂波;湖北工业大学2014年教学研究课题“湖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学习质量调查研究”(编号:2014038)的成果之一。

G710

A

1001-7518(2015)19-0026-05

猜你喜欢
学位创新型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教育部就学位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博士后』是一种学位吗?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