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心宇,张 宁,李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教育管理
新医学模式下医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的探索
林心宇,张 宁,李海燕*
(南方医科大学,广东 广州 510515)
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生国际化培养将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包括临床交换实习、全球卫生培训项目和海外修学旅行等一系列医学生国际交流项目已在全球展开。为更好地适应新医学模式要求,拓宽我国医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医学教育应在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国际化培养;探索
医学模式是人类认识和解决医学和健康问题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随着医学科学和卫生服务实践的发展,医学模式也在不断转变。1977年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恩格尔首次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即所谓“新医学模式”或“现代医学模式”,认为人类的健康与疾病取决于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各种因素,保护与促进人类健康,要从人民的生活环境、行为、精神和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努力。该理论的提出,不仅对疾病诊治、医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也推动了医学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医学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一)“胜任力”成为医学教育改革新导向。
传统医学模式片面强调医生对人体某个器官或系统的病变进行治疗和研究。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Boelen博士提出“五星级医生”的概念,认为未来的优秀医生应具备卫生保健、医疗决策、健康教育、社区领导和服务管理等五个方面的能力,反映出在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的重点已由传授治疗疾病的方法转变为对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培养。2010年发表的《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提出医学教育的未来将是胜任力的培养,号召推动各国卫生工作者融入在承担地区卫生工作责任的同时,树立国际视野,胜任在以病人和人群为中心的卫生体系中工作,建立转化式教育和相互依存的教育体系,推进新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
(二)“系统整体”思想下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
不同国家医学专业在学制学位、课程体系、教育水平等方面的差异一直是推动医学教育领域国际合作的主要障碍。新医学模式将医学研究的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注重从多因素和多学科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健康问题。在该模式下,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加快,一方面推动了医学教育合作的范围由单一的临床学科向公共卫生、人文社科等多个领域延伸;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医学生国际化培养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跳出专业差异的束缚,向通识教育、社会调研、文化交流等多方面拓展。
(三)“以病人为中心”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新医学模式倡导“以病人为中心”,重视医患间的沟通与理解。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国际间的人口、技术和服务流动比以往更加频繁,患者来源的多元化趋势和跨国界医疗服务的迅速发展,对医疗工作者的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国医学总会在《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指出,医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有效的和不同社会、文化、种族背景的人沟通”[2]。因此,发展对外交流项目,对于加强医学生跨文化理解,培养博爱精神,提升未来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交换实习。
在发达国家医学教育体制中,海外临床实习计划是一项的基本教学内容——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可以通过赴其他国家医院进行实习从而获得相应学分[3]。目前,该计划的实施范围已扩大到全球,医学生跨国交换实习兴起,主要项目包括校际间的交换生项目、国际医学生协会联合会举办的SCOPE(Starding Committee of Professional Exchange)项目以及美国外国医科毕业生教育委员会主办的项目等。
(二)全球卫生培训项目。
随着新医学模式下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全球卫生(Global Health)已成为发达国家医学生国际化培养的重要项目之一。2007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在整合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学科资源基础上,成立全球卫生系,面向医学相关专业学生,采取学位项目、证书项目和辅修项目等形式,推动医学生和青年医师赴亚非拉国家,开展热带病研究和医疗援助活动,了解不同国家社会文化,培养胜任不同环境的能力与职业认同感。目前,该系现已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项目300余项,培养学员超过1500人。
(三)海外修学旅行。
海外修学旅行指在校学生学习期间,为了配合教学而开展的以增长见识、提高外语和实践能力等为目的的短期出国旅行活动[4]。由于此类活动通常在假期举办,对学业成绩无硬性要求,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皆可参加,因此,近年来一批以医学为主题的海外修学旅行项目在国内外医学院校陆续举办,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国际流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一)树立新医学模式下的医学人才国际化培养新理念。
医学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建立不仅是医学基本观念的一次重要改革,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5]。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培养“五星医生”已成为全球医学教育界的共同课题。2012年发布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提出,未来我国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6]。因此,实施国际化培养已成为我国医学教育适应新医学模式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也是医学教育管理者必须首先明确的问题。
(二)推动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改革适应国际化培养要求。
课程对接与学分转换是交流院校专业培养之间的桥梁,直接关系到学生归国后修业能否顺利完成[7]。但从目前国内院校开展海外临床实习项目的情况来看,学生最大的忧虑在于课程大纲里并没有设置赴海外临床实习课目,难以认定学分。因此,尽快将海外临床见习纳入到医学生培养计划中,加快完全学分制建设是促进医学生国际化培养的关键。同时,高校的外事、教务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间应加强沟通,出台相应的政策文件,规范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流程,减少学生的顾虑和担忧。
(三)探索构建基础—通识—专业相结合的国际化培养体系。
在课程体系和学分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一方面利用发达国家在理工科和人文社科方面的教育优势开展基础阶段的联合培养,输送低年级学生到国外综合性大学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课程及语言、文学、社会学等通识教育课程;鼓励具备一定经济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参与海外修学旅行项目,丰富社会实践经历,开阔国际视野;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外医学院校和医学教育机构合作以及国际医学生组织等项目渠道选拔医学生到海外医疗机构进行临床实习,增强其面对陌生医学环境的能力,诊断技能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增加对国外医疗服务系统的了解。
(四)借鉴全球卫生培训模式创新学生社会实践方式。
新医学模式强调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整体,优秀的临床医生不仅要掌握专业技能,还应该具备整合医学的思维与实践能力。可以尝试借鉴全球卫生培训项目模式,结合整合医学思想[8],改革现有学生社会实践方式,组织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药学、护理学、中医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建立医疗团队,赴国内欠发达地区开展医疗服务,社会调查和地方病研究等活动,培养学生从整体医学的角度审视疾病以及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与合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与国外医学院校开展全球卫生领域的合作项目,进一步丰富医学生的海外实践渠道。
[1]龙汉安,肖秀丽.《在相互依存的世界为加强卫生系统而改革医学教育》报告的启示与反思[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6-7.
[2]General Medical Council(Great Britain).Tomorrow’s Doctors[M].London:GMC,2008.
[3]李 阳,许培扬.国外医学生海外实习项目实施情况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3(8):826-828.
[4]董红梅,程伟华,姚 红,等.海外修学旅行对提高学生国际化视野和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作用[J].中国农业教育,2010(1):30-32.
[5]邹 飞.新医学模式下医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4):1,3.
[6]教育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EB/OL].[2014-11-03]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64/201205/135805.html
[7]王亦旻.本科生国际交流学分转换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价值工程,2014(15):230-232.
[8]赵保民.临床医生与整合医学——浅谈对整合医学的认识[J].医学争鸣,2013(2):35-38.
International programs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new medical education era
Lin Xinyu,Zhang Ning,Li Haiyan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biology,psychology,and sociology.In this background,international programs are conducive to medical education.They include student exchanges,training,and learning while traveling.To develop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programs,philosophy,curriculum,and social practice need to be overhauled.
Biological-Psychology-Social mode;International cultivation;Exploration
G64
A
1002-1701(2015)11-0001-02
2014-12
林心宇,男,硕士,研究方向:医学高等教育国际化。
*通讯作者
10.3969/j.issn.1002-1701.2015.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