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逸农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非指示性”教学设计
郑逸农
【设计特点】
本篇运用“非指示性”教学设计中“基于自主梳理”的样式设计。 该设计主要用于研究色彩浓厚的学术论文等文本。采用自主梳理、自主提炼的形式展开学习。自主梳理,笔者在此处界定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梳理学术论文类文本表达的内容和思想、特点和技巧,以及其中精辟的见解、精彩的语言,从中获得思想美的启迪和语言美的享受。
该教学设计的标志性环节是“四梳理”:一梳理内容和思想,说说自己的概括;二梳理特点和技巧,说说自己的理解;三梳理精辟的见解,说说自己的评价;四梳理精彩的语言,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某篇学术论文内容特别繁杂,则可将“四梳理”定为: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本篇设计就属于这个样式。
该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和步骤为: 教师介绍学习方法;学生诵读感知;讨论学习内容;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自由式补充梳理;积累性美读;总结学习收获或启示;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设计展开】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叫庞朴的学者写的学术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准备采用自主梳理的学习方法, 每人主动对课文进行梳理概括, 然后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堂课的学习质量如何,就看各位梳理和概括的质量了。
教师不现成讲解和单向灌输,而让学生打开书本,以各自习惯的方式自由诵读,不采取齐读的方式,可以是出声的朗读,也可以是不出声的默读。在诵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高中学生理性思维可能存在一些不足, 加上又是初次接触学术论文, 对其精深的内容和语言可能都有一定的陌生感甚至畏惧感。 不妨让每人按照 “两特一先”的原则(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语言学习优先)来讨论和选择学习内容。每人先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写下四五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努力形成基本共识; 再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 边介绍边讨论。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 (如果前面没有形成基本共识, 那教师介绍的过程就是征求意见和讨论共识的过程):这篇学术论文,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与一般的文章不一样,两者都可以认为是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习的, 其中的内容又可以分为论述的总话题和分话题, 其中的形式又可以分为论述的特点和论述的语言;因此可以从四个方面来重点梳理:一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二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三梳理论述的特点,四梳理论述的语言。如果自己认为还有值得梳理的地方,课堂上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每人自主梳理。
教师的用词可能与学生的差异较大, 但主要意思会逐渐形成共识;同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讨论学习内容,意在体现“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以下按四个方面来预先设计。 课堂实施时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意见随机做些调整。
1.梳理论述的总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梳理前教师先引导,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 要求和时间: 请梳理提炼本文论述的总话题,先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再把这个词展开,用一个句子(可包含多个短句)来概括;边概括边说说该词句在文中的位置(即使不是完全现成的),或内容对应的位置;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 3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 (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
本文论述的总话题,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就是:传统(在课文开头部分的第 2 段)。把“传统”这个词用一句话(包含多个短句)展开就是:什么是传统(在开头部分第 2 段), 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 (在开头部分第 3段),包含哪些内容(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和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在第四部分“财富和包袱”)。
教师顺势介绍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发表于 1993年,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传统”的态度而写的。(以下内容引自苏教版教参)进入 20 世纪 90年代,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 试图根据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 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进行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一时的风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自己的分析。
2.梳理论述的分话题
每人先自主梳理。 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概括本文论述的分话题,对着总话题的那句话具体展开即可, 让读者对本文的内容有更具体的了解;边展开边说课文相应的出处;梳理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 10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 然后由小组长领头,按照要求(尤其是后者)整合出全组的最佳答案,向全班介绍, 在介绍中自评互评, 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 (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
前面提炼出来的总话题用四层意思具体展开来就是:第一层,什么是传统?传统是在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 诞生了现在、 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在开头部分第2段)第二层,传统与文化是什么关系?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传统;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在开头部分第 3段)第三层,传统与文化的关系包含哪些内容?一个是传统文化(在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它有自己的内容(第 4段)、特点(第 5段)、范围(第 6段)和后人分析批判的任务(第 7段)。另一个是文化传统(在第三部分“文化传统”),它有自己的本性(第 9 段),有形成的条件与过程(第 10段),以及稳中有变的特点(第 11—13 段)。第四层,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既是财富(第 14段),也是包袱(第 15段),应该辩证地了解和掌握(第16 段),而不是做得相反(第 17—18 段),要让传统与时俱进(第19段)。
教师顺势介绍学习方法:学习一篇学术论文,要从理清作者的要点入手, 从繁杂丰富的内容中梳理提炼出主要的内容,并且要能先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表达,再用多句话表达。
3.三梳理论述的特点
每人先自主梳理。 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放眼全文,梳理本文在论述上的特点和技巧,有几条列几条,每条都先用一句话概括,再结合课文内容具体说明,然后说说其论述效果;要梳理得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边交流边评判,形成本组的共性答案;然后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共性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 继续促进共识的形成(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
本文论述特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是结构上总分总的布局。全文分四个板块,第一板块总说,提出传统的话题,指出它与文化密不可分;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分说,先说“传统文化”,后说“文化传统”;第四板块总说,先将传统总括为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再谈如何对待传统,并作深入的剖析。这种结构如同一个四合院,既严密精致,又秩序井然,读者阅读起来多而不乱,循序渐进。第二是加小标题的形式。如“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些小标题总领本节内容,纲举目张,使得全文条理清晰,表意清晰。第三是论证严密。全文总分总的结构就体现了论证的严密和规整, 而文中的小节同样论证严密,比如“文化传统”这个小节(全文第8—13段),论述时一环扣一环,逐步推向问题的核心,从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文化传统的稳定性和变异性、导致变异的原因、文化传统的评价、民族文化传统与超民族超历史文化传统的关系等等, 层层推进, 缜密有序。
4.梳理论述的语言
每人先自主梳理。 梳理前教师先主动说明学习的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梳理本文的论述语言,找出理性严密类的和感性形象类的两类语句, 每类都不少于两句,用心感受和欣赏,然后说说自己的欣赏心得;要求找得准确、典型,说得细致、深入;时间8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评判;然后由每个小组推出一位找得准确、典型且说得细致、深入的代表,向全班介绍,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梳理心得,与学生交流(根据课堂学习情况随机取舍)—— —
第一类,理性的严密的语句。如第 2 段:“这里所要讨论的‘过去’,主要指的是传统,即那个在已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这句话讲的对象是“过去”,用了一大串词语来修饰、限定和说明。前面有“主要”“即”,后面有“精神及表现”,而中间用了三个整齐的短语“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用词准确,用语多样, 体现了作者的思维严谨度和语言表达力。 如第 3段:“离开了文化, 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 没有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文化。”这句话规整对称,表意严密准确。再如全文倒数第2段:“传统的确是财富,但财富不在它的惰性;传统也的确是包袱,但包袱也不因它的非时装。”这句话用对称的句式、否定的方式,把传统的财富和包袱的特点表述得准确严密。 以上这些理性的严密的语言,都运用精准的词语和整齐的句式来表达,读来有绵绵不绝的气势和久久不去的回味。
第二类,感性的形象的语句。如第 3 段,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类比作蜜蜂与蜂蜜的差别, 便于理解,风趣有味,虽然原句中的“相媲美”三字用得不太恰当。再如“传统文化”一节的第 3 段:“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这两句话在句式上两两相对,运用了六七个成语,句式整齐,词语雅致,把意思表达得充分而又鲜活。再如“文化传统”一节的末段:“起先往往互相惊奇,彼此观望;而后则互相攻讦,彼此拒斥;最后乃互相学习,彼此交流。”这句运用拟人化手法,对两种文化触碰的过程做了情景化的精彩描述,生动形象,并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 再如全文倒数第 2段:“传统不是可以随气温变化而穿脱的外衣, 甚至也不是可以因发育而定期蜕除的角质表皮。 传统是内在物, 是人体本身。”这两句话运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把传统的特点表述得形象可感,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表达力,令人敬佩。学术论文,需要深刻的思想,也需要智慧的语言。
在前面统一梳理内容的基础上, 再给出一个自由学习的时间,让每人个性化地补充梳理,根据自己的需要,就自己感兴趣的或有疑惑的内容自由梳理,让学生的心灵和智慧自由绽放。时间机动。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每人独立过关后,先在小组内相互检测,然后由教师现场检测。
再聚焦两个语段,美美地读,一是有学术色彩的语段(比如第 10段);二是有文学色彩的语段(比如第 17段、18 段)。前者要读出理解和体会,后者要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并现场展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时间 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 在小组内相互交流, 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学习启示, 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这篇学术论文,既体现了学术的严密和严谨,也展现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语言素养,令人敬佩,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请各位上学术期刊网查找两篇学术论文(篇名不定)自主阅读,体会学术论文的特点,并阅读丁帆的论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读札》,此文已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并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作者通联: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