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祥
2000年以来我国社区德育研究:回顾与反思
□刘志祥
2000年以来,我国社区德育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成果不断增多,主要对社区德育的概念、内容、特点,社区德育的发展历程、意义和功能,社区德育的理论基础、途径、方法和机制,中外社区德育的比较,我国社区德育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开始注意到了研究视角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一些较好的观点。但同时也存在着研究成果不够丰富,研究的创新性不强,研究水平总体较低,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代替社区德育研究,对社区德育的一些重要问题关注不够,对质的研究方法不重视等缺陷。
社区德育;思想政治教育;回顾与反思
社区德育是社区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但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社区德育的研究极少,其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2000年以后。回顾与总结最近十多年来我国社区德育的研究情况,反思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对于进一步研究我国社区德育,更好地推进社区德育工作,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般认为,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其中,道德教育是基础[1]。但我国社区德育研究的主要侧重点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在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中,社区德育的相关研究论文共有252篇,其中,以“社区道德教育”和“社区德育”为题目的期刊论文共有108篇,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题目的期刊论文有144篇;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社区德育的相关论文共有56篇,其中,以“社区道德教育”和“社区德育”为题目的论文共有12篇,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题目的论文有44篇。此外,还有1篇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为题目的博士论文,没有发现专门研究社区德育的博士学位论文。马奇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中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及其优化进行了探讨。在著作方面,专门研究社区德育(含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有:刘秀艳主编的《社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一书主要论述了社区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社区思想教育的形式、方法等;刘志山著的 《移民社区的思想道德教育——以新兴移民城市深圳特区为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一书对深圳特区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阐述;戴志伟著的 《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对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与一般规律、创新及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刘平秀著的《社区德育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一书对社区德育的理论基础、社区德育的体系、资源、环境、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书籍,如傅世放在其主编的《社区道德建设》(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一书中对社区道德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石玚、卓思廉在其所著的《社区教育与学习型社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一书中把“社区教育与公民素质教育”列为了专门一章等。
2000年以来,我国社区德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对社区德育概念、内容、特点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德育发展历程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德育意义及功能的研究;对我国社区德育的理论基础、途径、方法、机制的研究;对中外社区德育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社区德育现状与问题的研究;对加强我国社区德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专门的学术著作和博、硕士学位论文中。
如前所述,我国学术界对社区德育研究的侧重点在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总结也就成为了我国社区德育研究综述的重点。
1.对我国社区德育概念、内容、特点的研究。刘平秀认为,社区德育“是以一定学校为核心,以一定社区为单位开展的以儿童青少年为主体,兼顾社区内全体成员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认为社区德育与社区思想教育都是社区教育的组成部分,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德育内容体系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优秀文化教育[2]21-22。人们更多地是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进行了探讨。如刘秀艳认为,社区思想教育是社区工作者所进行的一系列影响社区居民思想观念使之发生变化的社会活动。并阐述了社区居民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具体内容[3]50-82。张美林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由社区党组织组织起来的或是由居民自发组织的,为实现社区共同目标,在社区内对社区各方面人群进行的以宣传和传播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的,集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实践[4]。马奇柯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是基于社区成员特定的互动关系、社会活动、生活方式和文化心理,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他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促进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社区和谐、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的社会实践活动”[5]11。曾伟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有:主客体关系具有多样性、互动性和多变性;内容上突出方向性和实用性;方法上趋向生活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分基础性、主导性、理想性三个层次[6]5-7。刘青认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及法制观等方面[7]。
2.对我国社区德育发展历程的研究。马奇柯把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演进,分为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大阶段。在改革开放前,又可分为探索时期(1949-1953)、初建时期(1954-1958)、曲折时期(1959-1977)。改革开放以来,又分为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重塑时期(1978-1986)、拓展时期(1987-1999)、创新时期(2000到今)三个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国家相关政策及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大致情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与阐述[5]42-45。李支连把我国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分为三个阶段:“不自觉”的建设阶段(约1987年以前)、“半自觉”的建设阶段 (约从1987年开始到2004年社区党建的正式提出前止)和“自觉建设”的发展阶段 (大体上开始于2004年社区党建正式提出)[8]22-23。
3.对社区德育意义及功能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观点:(1)认为加强社区思想教育,是深化改革、巩固城市基层政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方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3]7-8。(2)认为加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是社会转型、社区建设职能变化、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客体多样化和工作环境复杂化、社区社会化功能实现的客观要求[9]43-47。(3)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社区意识、参与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推进居民社区参与的经常化[10]20-22。(4)认为社区公民道德教育具有公民道德认知功能、陶冶功能、合群利他的调节功能、社会参与中的规范功能、综合育人的保障功能[11]。(5)认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具有精神激励功能、控制功能、提高民众认识导向功能[12]。
4.对我国社区德育的理论基础、途径、方法、机制等的研究。有人提出,社区德育要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为理论基础,社区德育途径主要有课程类、实践类、组织类、环境类、管理类、传媒类、辅导咨询类、自我完善类[2]72-84。有人认为,社区德育的主要途径有:加强社区道德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环境建设及特定群体的道德建设[13]240-244。在社区德育的方法方面,人们主要提出了疏导教育法、对比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环境教育法[14],以及形象教育法、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心理咨询法、网络教育法等[15]。主张贴近实际生活,抓住不同人群的需求,以社区文化教育为主渠道,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树立典型为指导[19]。在社区德育的机制方面,马奇柯提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包括动力机制、有序工作机制、协同作用机制、能动接受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并对几大机制的特点、要素和具体内容进行了比较深入而详细的探讨,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5]24-30。
5.对中外社区德育的比较研究。马奇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介绍了各主要国家社区思想教育的情况,并总结了国外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实践特点:以社区服务满足居民生活享用需求,以社区精神强化居民精神家园意识,以社区文化营造社区良好人文氛围,以社区教育提升居民精神生活质量,以邻里互动密切社群和谐人际关系,以中介组织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5]32-39。一些人总结了美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特色突出、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环境中、在生活细微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结合[6]28-29,用主流价值观来沟通多样性的人和多元的文化等[16]。还有人对中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17]。
6.对我国社区德育现状与问题的研究。人们认为,我国社区德育取得的成绩主要有:社区德育的形式丰富、内容广泛、方法手段现代、水平较高、队伍建设得到加强[3]6,社区德育成效明显、居民与居委会和政府的联系加强、居民共建和谐家园的氛围日益浓厚[18]。但更多的人对我国社区德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功能弱化、针对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有力的物质保证、工作队伍素质与结构有待改善[19],以及以社区党建工作代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缺乏信心、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内容设计缺乏层次性、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等[9]196-215。有人专门总结了在我国农村社区思想教育中,在政府重视程度、社区干部认知和工作能力、农民综合素养、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20]14-26。有人总结了“村改居”的社区德育中存在的问题:没有理顺社区德育资源间的内在关系、总体上还是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教育模式、社区的公共生活领域不成熟导致民间道德市场的发育和道德资源的生成受到很大制约、社区公民道德制度存在缺陷或缺失[21]53-54。还有人指出在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中存在着公民教育内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系统的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体系尚未建立、学校开发社区德育课程资源的主体意识缺失且与社区缺乏有效的协作[22]。
7.加强我国社区德育的研究。人们对加强我国社区德育提出了不少的对策与措施。傅世放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我国社区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针、步骤、原则,并总结了我国几种主要的社区道德建设模式:创建文明社区为中心模式、社区文化活动模式、社区道德银行模式、社区志愿者活动模式、家庭工程型模式等[13]188-198。许敏亚从社区道德建设的主体、目标、保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总体设想[23]。马奇柯提出现代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方向是从外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转换为以内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从无序工作机制转换为有序工作机制,从单一作用机制转换为协同作用机制,从被动接受机制转换为能动接受机制,从形式评估机制转为效益评估机制[5]55-57。戴志伟认为,社区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树立公共组织与公共管理的理念、建立统一的工作机制、形成广泛参与的教育力量、实施服务与情感及法制等相结合的手段、培育社区居民核心价值观。并设计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9]277-280。李支连对创新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灌输与接受、教育主客体的互动与互惠、教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教育过程的保障与服务、教育效果的管理与评估等几个方面的机制进行了论述[8]35-46。李双燕提出了加强农村社区思想教育发展的对策:各级政府全方位的保障、社会各界良好的社会环境、村“两委”健全的组织保证、村干部多角度的支持、构建“四位一体”的农村社区思想教育发展新模式[20]27-33。一些人提出,在“村改居”社区公民道德教育中,要有效整合各种异质资源、拓宽社区居民参与公共生活的渠道、强化社区公民道德制度化建设、不断探索社区公民道德教育的新途径[21]54-56。有人研究了在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中推进居民社区参与的方法和途径:对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居民的参与实践过程进行跟踪指导、引导社区居民进行社区参与的自我教育、强化家庭教育在社区参与教育中的作用、发挥典型的带动和辐射作用[10]23-27。此外,还有人提出了加强社区传播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完善社区传播渠道、借鉴传播学理论、社区受众分割、加强社区传播的人才队伍建设、创新社区传播的管理模式、建立社区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评估机制[25]。
2000年以来,我国社区德育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
(一)我国社区教育研究取得的成绩
1.研究成果不断增加。由于现代社区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社区德育的研究相对学校德育也起步较晚,在2000年前,我国社区德育的研究成果极少,表现为专门的期刊论文少,几乎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及博、硕士论文。而且此时研究的内容主要为学校德育社区化问题。2000年后,随着人们对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社区德育不应再作为学校德育的附庸而存在,同时,随着社区建设的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成为社会及个人的迫切需要,因此,社区德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重视,出现了不少的成果且逐渐成了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专门研究社区德育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大量增加,并出现了一篇专门研究社区德育的博士论文,同时,还出版了一些专门研究社区德育的著作。
2.研究了社区德育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如对我国社区德育的概念、内容、特点、发展历程、意义、功能、理论基础、途径、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研究具有较高的水平,如马奇柯对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特点、要素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探讨。人们还对中外社区德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有助于后来的研究者打开眼界,同时也有利于社区德育实践工作者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学术界还总结了我国社区德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加强我国社区德育提出了一些措施与对策,如总结了我国社区德育的几种主要模式、尝试建立了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等,这些建设和措施对改革和加强我国社区德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24]。上述研究内容都是社区德育研究中最基础的核心内容,为进一步探讨社区德育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3.研究视角和方法上有可取之处。人们不仅提出了要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维度去研究社区德育,还有人尝试从传播学等视角去探讨社区德育问题,这就有利于扩大社区德育研究视野。同时,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调查相结合。这些都有利于我国社区德育研究水平的提高。
4.在研究对象上,开始关注到了各种社区的德育问题。人们不仅对城市社区的德育问题进行了探讨,还对农村社区及一些移民社区、“村改居”社区的德育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些社区不少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新型社区,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社区德育都十分薄弱,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这些社区的德育工作,就成了我国社区德育研究的重要的新课题。现在学术界开始有人对此进行一些研究,正是顺应了社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5.提出了一些较好的观点。如把社区德育的机制分为动力机制、有序工作机制、协同作用机制、能动接受机制和效益评估机制就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社区德育的规律;认为我国社区德育中存在着方法缺乏创新、以社区党建工作代替社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居民参与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工作队伍素质不高等问题都较好地总结了当前我国社区德育中的问题,还有人提出的社区公共生活领域还不成熟,社区公民道德制度的缺陷或缺失使道德资源不断衰竭等观点更是具有一定的深度和时代性;提出要构建“四位一体”的农村社区思想教育发展新模式的观点比较切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提出我国社区德育要从外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转换为以内源性为主的动力发生机制,从单一作用机制转换为协同作用机制等观点,正确地指明了我国社区德育发展的方向,等等。
(二)我国社区德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人们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研究的成果还不够丰富。尽管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区德育,有关社区德育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但研究的成果依然不够多,突出表现在成果的数量上还较少,特别是专门的期刊论文和博士论文都还不多,期刊论文只有二、三百篇,而且研究水平绝大多数都较低;专门的博士论文则只有一篇,且只研究了社区的思想政治教育。
2.重复研究较多,研究的总体水平与学校德育相比,还有极大的差距。一些人尽管也讲到了要以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作为社区德育研究的理论基础,但实际上,这些理论并没有真正很好地被用作社区德育研究的指导。同时,社区德育作为德育学和社区教育的一个分支,德育学和社区教育的相关理论应成为社区德育研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如我国古代关于德育的相关观点,国外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麦克费尔的体谅模式、纽曼的社会行动模式的相关理论,有关社区教育的社区哲学理论,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关系的相关理论,以及社区教育管理、课程、模式、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理论等都应成为社区德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但这个方面恰恰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导致我国社区德育研究理论性不够强、学术水平不够高。同时,研究中政治口号较多,内容空洞,所提对策多数大而空,可操作性不够强。
3.没有厘清社区德育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常常把二者混淆,在不少情况下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代替社区德育,从而造成了社区德育研究中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主的现象。德育包括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个组成部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德育的两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德育的全部,以思想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德育显然是不正确的。但我国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不少人长期把思想教育或思想政治教育混同于德育,甚至以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德育。在社区德育这个领域也是如此,不少人也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替代社区德育,或者把社区思想教育与社区德育作为两个并列的概念。这就造成了我国在社区德育概念上的混乱,而且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代替社区德育研究,就使社区德育研究中应有的公民道德教育研究这部分特别薄弱。
4.对社区德育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研究。如社区德育的目标体系及建立该体系的依据是什么?如何加强社区德育的资源和师资建设?如何切实促进社区居民对社区德育活动的参与?如何把社区德育与社区建设结合起来?怎样突出社区德育中的社区性?怎样建立“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社区大德育体系?怎样克服社区德育流于政治化和形式化的缺陷?怎样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实践调查作为基础,构建比较科学合理的社区德育评价指标体系?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此外,怎样对“农转非”社区、农民工集中社区、农村社区进行德育等问题现在虽然有一些研究,但成果很少,而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上述社区的德育问题已经或正在成为我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5.在研究的方法上,对田野研究、个案研究等质的方法的运用极少,而这恰恰应成为社区德育研究中重要的研究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社区德育研究在最近十多年间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同时也还存在着大量的比较严重的问题。我们应以社区教育和社区德育的相关理论作为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同时,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维视角下,运用量的和质的多种研究方法对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在研究中,应特别注意突出社区特性,从社会发展、社区建设和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对社区德育的各方面进行比较系统而深入的探讨,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农村社区、“农转非”社区、农民工集中社区等的德育研究。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0-331.
[2]刘平秀.社区德育论[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3]刘秀艳.社区思想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张美林.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政治社会化职能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4:4.
[5]马奇柯.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6]曾伟.我国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7]刘青.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2:9.
[8]李支连.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探析[D].苏州:苏州大学,2010.
[9]戴志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10]王洁: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对居民社区参与的作用研究[D].长春:长春师范学院,2011.
[11]王福益.社区的公民道德教育功能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7-14.
[12]夏英玲.思想政治教育对和谐社区建设的作用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6-11.
[13]傅世放.社区道德建设[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4]邱其霖.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0:23-28.
[15]万克宝.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研究——基于戴维·伊斯顿的系统分析理论[D].合肥:安徽大学,2012:9.
[16]张宏伟,陈然然.比较视野下的中美社区思想政治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9(1):141-142.
[17]陈翾.中日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16-32.
[18]何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以成都市黉门街社区为例[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03:25-27.
[19]王福霞.城市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21-26.
[20]李双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思想教育研究——基于河北省邢台市的调查》[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21]中共李沧区委党校课题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村改居”社区公民道德教育问题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12).
[22]李泽林,郭会彩.我国社区德育课程资源开发:回顾与展望[J].中国德育,2014(13):8.
[23]许敏亚.论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社区道德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22-39.
[24]王国光,宋亦芳.社区教育社会评价问题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4(13-14):44-49.
[25]范玉吉.城市社区传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2:55-6.
责任编辑王国光
刘志祥(1963-),男,四川蓬安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G720
A
1001-7518(2015)09-0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