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伟 董 先 姜 义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之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
□李传伟董先姜义
“现代学徒制”是世界各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条件已经具备并且得到广泛认可。文章提出的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六共同育人策略,克服了学校单一教育与实践分离的弊端,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教内涵,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技术技能的提升。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育人策略
2014年6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明确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4年12月12日在唐山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推进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要求 “要按照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部署,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图1 现代学徒制运行模式
威海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山东省特色专业,一直致力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具体运行见图1所示,下面仅就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策略加以探讨[1]。
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是将传统学徒制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现代学徒制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其内在的逻辑体系和运作流程蕴含着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价值。这种“工”与“学”的交替、将工作与学习相融合的教育模式的建构和发展,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育人策略也将随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育人的依据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文件,是一所学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学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们邀请威海及山东半岛的机电企业相关人员一起就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研讨与修订[2]。
1.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要求。以服务社会为基本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应与区域经济、行业需求的发展要求相吻合;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学校、企业双主体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职业岗位(群)能力分析为依据,专业学习目标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和素质的要求相吻合;以合作企业的工作任务及其过程为依据整合和优化课程内容,重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参考企业工作流程,构建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内容[3]。
图2 现代学徒制的六共同育人策略
2.课程体系的构建。现代学徒制课程体系构建应包括如下2方面内容:(1)公共学习领域课程。这一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在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等方面的能力。(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该学习领域课程直接反映的就是专业内容,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特征,以提升专业能力为基本目标,根据专业基本要求,构建专业学习模块。
所有专业课程模块都是由学校和企业基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开发设计的“教学做一体”项目,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实际产品为载体,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教学,充分突出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模式。同时将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纳入课程,为培养学生成为高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保障[4]。
图3 课程体系简图
(二)教材的开发——校企合作育人的内容
当今职业教育教师因自身原因,如实践经验不足,典型案例不具有广泛性等,因此编写的教材与实际生产相脱节,一些新技术、新工艺等四新知识没能进入教材,教材不够实用[5]。作为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教材需要将企业真实工作过程体现出来,我们制订了教材开发原则:首先要保证教材具有先进性,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开发的教材要与学生的职业生涯相联系,将知识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要保证开发的教材具有启发性和创新性,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高技术技能型人才所需[6]。
图4 新模式立体化教材开发流程
(三)教学设计——校企合作育人的过程
根据岗位要求,改革教学方法,强调实践教学,实行双导师制。第一年进行的专业基础教学主要是由学校教师承担,同时配以“识岗”活动,让企业师傅来校做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专业岗位的基本要求[7]。第二学年,根据学生意向以及企业考核情况,学生分为两个方向,一部分留校进行相应的专业基本技能学习,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负责另外一部分进入企业进行 “识岗、跟岗”活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学习。第三学年通过考核,学生分为技术型和技能型,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主要由企业师傅负责实习生岗位技能教授,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模式,通常1个师傅带5-7个徒弟,组成工作(学习)小组,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岗位所需技能。三年学习期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做到“教、学、做”合一,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培训流程进行人才培养。
(四)评价与考核——校企合作成果检验
现代学徒制学生主要是在企业学习,对学生评价模式也需要随着改变,我们实行的是“多元考核、校企合作、企业评价”模式,获得了成功。评价与考核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企业评价为主,采取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评价与反馈为一体的多元化评价模式,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如图3所示[8]。
(五)双师教学与管理——校企合作双师培养
双师(教师与师傅)是现代学徒制实施的主要执行者,决定了现代学徒制是否能够成功的主要因素。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采取双导师制(教师与师傅),对于双导师管理,我们建立了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由学校和企业双方进行管理[9]。由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还处于推广阶段,学校所选用的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职责和待遇要明确。企业要选拔优秀的高技能员工担任师傅,要明确师傅的待遇和责任,要将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并据此发放相应的津贴[10]。
针对学校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较低,企业兼职教师的执教能力较弱的现象,学校和企业应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来改变各自的弱项,为现代学徒制的推广打下基础。作为教师本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主动提升自己。在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努力实现个体的专业成长,增强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师傅的执教能力。作为学校层面上,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相关内容,并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11]。
图5 校企合作评价的内容及评价方法
(六)实训与就业——学生与员工的转变
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集教学、实习和就业于一体,合作企业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对引进人才的要求并按此进行培训教学,按照合作企业的用人需求修订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学生签定培训协议,企业向学生提供实习期间的报酬,学生主要在企业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培养[12]。
现代学徒制的实训与就业可以看做是同步进行的,学校的招生和企业的招工同步进行,因此学生在企业实训可以看作为准就业。第一要求学校在做招生计划时就需要把招生和招工一体化情况向考生说明,避免后续发生不必要的麻烦。另外可以向正常入学的相近专业学生讲明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报名参加现代学徒制实验班,也就是与企业签订培训就业协议。教学实训过程就是第一年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识岗训练,第二、三年在实习企业进行识岗、跟岗和顶岗训练,整个教学过程侧重于技能培训,理论课程贯穿于其中。这样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解决了企业用工问题,企业能够选用自己需要的人才,学生毕业马上就可以适应企业要求,免去了企业招工之后的培训工作。作为职业院校,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课程内容改革,使之与企业实践相符。
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改革也处于适应新常态的转变时期,现代学徒制作为跨界教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职业性,改变常态下的育人策略,落实好招生招工的一体化、明确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校企的双主体职责。因此,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新的内涵,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企业、行业需求和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求,体现高职教育的价值所在。
[1]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77-80.
[2]熊宇,任娟平,黄浩,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4(9):85-87.
[3]程一凡,李邦彦,万海如.高职电梯工程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7):114-116.
[4]张加乐.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路径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2(26):62-64.
[5]刘涛,王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68-70.
[6]陈玉红.校企合作开发高职教材的实践策略[J].纺织教育,2014(4):98-99.
[7]庞家成,杨悦梅,劳佳锋.高职教师到企业锻炼对“现代学徒制”的促进探析[J].职业技术,2014 (1):36-38.
[8]陈红秋,石泉彬,蒋风昌.“多元考核、企业评价”模式的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2(5):57-58.
[9]陈伍香,邓振锋.旅游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学管理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1):149-151.
[10]朱孝平.当前职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策略与方法评述[J].职教论坛,2009(5):4-6
[11]何定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职教论坛,2011(19):66-69
[12]刘柏霞,史楠.高职院校实习与就业链接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6):81-83
责任编辑郑炜
李传伟(1969-),男,山东威海人,威海职业学院教授,全国机电专指委委员,维修电工技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教学及教学管理。
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科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式研究”(编号:2013zcj134),主持人:李传伟。
G710
A
1001-7518(2015)09-007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