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平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外国文学教育
王利平
当下高中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所占的比例较低,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学习安排不合理,造成了学生中外文化教育的失衡。当今世界对于文化的要求已经不只是局限于本国文化,而是要求做到中外知识的完美融合。高中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外国文化知识的传授,让学生逐渐接受到不同的异域文化,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汉民族文学一直都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重点,相比之下外国的知识和文化仅仅只是一个配角的存在,充当着一个辅助的作用。中国传统思想是导致这种情况的另一个因素。由于传统思想的存在,使得中国的教育一直处在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状态,一味地引入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而忽视国外的知识在中国课堂的重要性,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同学们对外国经典知之甚少。因此在授课时难免会有不好把握的时候,这也就是为什么外国文学在中国课堂上难以继续的原因。
学生对于本国以外的知识知之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教师的教学影响的,所以如果老师对于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都不够重视的话,学生的学习受到阻碍,积极性也势必逐渐消退,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对外国文学认知不足,理解不到位的现象。此外,由于自身对教育本身的不够重视,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表现得漠不关心。另外有调查表明,极少有学生会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这就导致学生对于外国文学知识了解甚少,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例如在讲到革命抗战类型的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俄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莫斯科保卫战》等文学作品来同步教学,让学生在不同民族背景下体会一样的奋斗历程。
造成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限制的原因也来自现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下中学教育中,高考是重中之重,任何教育模式都以高考为中心展开的,教育内容也根据高考时的侧重进行取舍,这一原因导致外国文学在中国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一个本该好好了解和学习的学科变成了一个附属品,更为严重的是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自身原因,对部分外国文学知识进行删减或者避而不讲,更是缩小了学生们的学习范围。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没有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偏离了教学目标,从而使学生的鉴赏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因此造成了部分学生对于国外文献的误读,不能理解文献中的文化内涵,使得教育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应该增加外国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比重,并改变施教方法,尊重外国文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由于每个国家和民族以及个人对于不同的文化认知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在理解和对待的态度上也是各有差异的,这就要求施教者在施教过程中应该注意尽量使教学多元化,要求学生在不同程度和层面上分析和理解国外文化,使之能够较好地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识,更好地对不同的人物进行更好的分析,然后从中汲取到自己需要的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例如在讲到与茶道相关的文章时,教师可以从日本文学作品中搜寻相关内容。虽然日本的茶文化是由我国传入的,但是日本却更好地发扬了这种文化,在《落花一瞬,日本人的精神底色》一书中,作者就详细分析了日本的茶道文化。
为了能够更加积极地指导学生学习,引入“对话”“迁移”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能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强化起来,教师应该对国外作品进行精细的研读和多视角的理解,这样才能够保证其对外国作品的思想有更好的把握。这里的“迁移”是指中国文化向西方文化的迁移,只有这样,才能使同学们在不断的比较中找到中外文化的异同点,也能够更加方便学生充分展现国外文学教育的作用。
有关施教者自身外国文学素养的问题。外国文学教育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施教者的自身素质,随着新的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对于施教者的要求也随之变得更加的严格,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变自己的角度,做到师生之间良好无障碍的沟通互动,同时教师更应该做好一个指引者,只有师生之间在情感上面形成共鸣,才能确保自己能够更好地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就需要施教者能够丰富自己的阅历和提升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更多地掌握丰富的知识,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加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以达到中外文化的融会贯通及学生文学素质提升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