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有效“思维策略”的运用探析

2015-01-31 14:32郭道胜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5年3期
关键词:狐狸思维策略

郭道胜

(章丘市教育体育局教科所,山东 章丘250200)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最主要和最本质的活动。自2012年,本人承担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构建‘高效思维课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科学运用“思维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增强学习能力,有效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一、系统思维策略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充满了支离破碎、毫无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混乱的储藏室,在那儿连主人自己也找不到任何东西;只有体系而没有知识的头脑,则像一个小店铺,里面每一个盒子上都贴着标签,然而盒子里却空空如也。”[1]系统思维策略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系统、总体、全局的观点,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综合思考,然后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运用“系统思维策略”时,我们主要指导学生思考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的整体性,二是系统的结构性。系统的整体性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把思考的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首先把握知识总体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各知识点的共性与差异,再去寻找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过归纳、综合,使知识网络化,从而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二是通过一些综合性强的训练,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综合度。如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如在讲二氧化碳时介绍“温室效应”,讲二氧化硫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讲卤化银时介绍变色镜的原理,讲乙酸时介绍我国中医用食醋滴鼻治疗感冒,等等,使学生形成“理论与实际”密切联系的整体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再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注重探讨阅读课教学思路的整体性原则。根据不同文体和不同课文的特点,贯穿这一原则,或以情节作线索,或以文眼作线索,或以感情抒发为线索,或以朗读品味为线索等,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思路,增强了学习的整体性。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是一篇选自《骆驼祥子》的小说,尽管小说的描写涉及了人物、环境和情节,但关于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教师就依此为主线从环境描写的角度设计整体的教学思路,形成了学生学习的系统性。

系统的结构性就是在教学时帮助学生分析学习内容的系统结构,如并列关系、归属关系、因果关系、阶段关系等,在掌握信息结构和关系的基础上,促进知识的掌握。归属关系就是知识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即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其中的消化系统又由消化管和消化腺这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中的消化管又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这些更小的系统组成。其中的小肠又由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这些更更小的系统组成。并列关系就是同级之间的关系。如上面所列,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关系,消化管和消化腺的关系等。因果关系就是先后知识之间有因果关系。如连续的一组化学反应(例如:糖酵解)就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中,反应物(原因)转变为生成物(结果),而生成物(结果)又作为反应物(原因)参加下一个化学反应,从而形成一条因果链的系统。阶段关系是指不同知识位于一个知识系统的不同阶段。如受精卵→胎儿→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这就是生命过程的系统;再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期就是一个系统,由前期、前中期、中期、后期、末期这几个阶段组成。

通过指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方法分析学习内容,对于学生纵观全局,学到结构化、系统化、迁移能力强的知识,对系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二、类比思维策略

类比思维策略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关系,从已知对象的特点类推出未知对象相应特点,从而顺利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在运用类比思维时主要通过联想和对比两种方法。联想就是让学生由新信息引起的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找到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比就是在新、旧知识中找出相似和相异的地方,即异中求同或同中求异。通过类比思维,从而升华思维,创新思维。

由于事物间有形态相似、结构相似、功能相似、因果关系等的相似,因此类比也可相应分为形态类比、结构类比……类比思维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逻辑推理,它是通过联想,把异常的、未知的事物(即研究对象)对比寻常的、熟悉的事物(即类比对象),然后根据两个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似的关系,从已知对象中具有的某种性质推出未知对象也具有相应的一种性质的逻辑思维。如在高中物理学习电场时,就让电场与磁场进行类比、电场线与磁感线进行类比。由于在初中物理中学生已经知道,磁体周围有一种物质叫磁场,磁体间是通过磁场发生相互作用的。那么电荷周围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呢?科学研究对这一类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电荷周围确实也存在着一种物质,叫作电场。电荷之间是通过电场发生相互作用的。所以,电场和磁场一样,都是物质波的一种形态。在研究磁场时可以画出一条条磁感线形象地描述磁场。因此,对电场的学习也同样采用类似的方法,在电场中画出一条条曲线,这样的曲线叫作电场线。同样做出规定,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正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电场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场的强弱。同理,电势能与重力势能进行类比,电容与容量、电势差与液面高度进行类比等,都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新问题。再如化学学习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的时候,就从鉴定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中将氢氧化钙换为氢氧化钠,学生完全可以不把氢氧化钠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当作新知识,从而减轻了学习负担,并且可以进一步类比为氢氧化钾、氢氧化钡的化学性质。在教学时,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探索,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成功感,同时也增强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等优良思维品质。

三、转换思维策略

转换思维策略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事物之间的转化而巧妙绕过障碍,获取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策略。转换策略不以否定原有结论为前提,而是摆脱以往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是一种在没有直通的道路上走间接道路,巧妙绕过障碍物的思维方法。通常在问题解决中,由于某种原因,常常不能直接分解或组合该事物,以至该课题难以解决。这时就需另辟思路,通过解决他事物而使本事物获得解决。如我国著名的曹冲称象,阿基米德在人的影子和身体一样长时,通过测塔影的长度得到金字塔的高度均是该方法运用的精彩实例。在数学学科中的数形转换,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或用几何方法解决代数问题也可称得上是这种方法的原理在具体学科中的应用。

在教学时,我们指导学生在用常规思路、习惯思路解决问题受阻时,就转换思路,通过其他问题的解决转换为该问题的最终解决,或者借用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解决该问题。如物理学习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选取适当的参照物,把运动的问题巧妙地转化为静止的问题,则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有些物理试题,如果从整体考虑,往往因思维点多难以顺利解决。若能由整体转化到局部,抓住局部与整体的联系,重点解决局部方面的问题,解题思路便会豁然开朗。

因此,在常规思维方法受阻时,通过指导学生发挥大胆设想,快速转换思维方法,捕获解决问题的契机,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对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辩证思维策略

辩证思维,也称矛盾思维,是指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即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活动。在进行辩证思维训练时,主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既要看事情正的一面,同时也要看到它反的一面。比如看待历史人物,提到秦始皇可能很快会想到他是个暴君,焚书坑儒,修建阿房宫,穷奢极欲,这当然是他不好的一面;但是要辩证地看待这个人,把他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中,不可否认,他又是一个于历史有功之人,是个了不起的君王,他一统天下,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同时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等。再如《狐狸和乌鸦》一课教学,教师让孩子们观察图,说说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狐狸。孩子们不约而同地回答是一只狡猾的狐狸。教师再次启发孩子,从狐狸的外形、狐狸身上的颜色,可以看出这是一只怎样的狐狸?孩子们的回答依旧在“狡猾”“诡计多端”之间打转。课本图上的狐狸火红火红、毛茸茸的长尾巴,却丝毫吸引不了孩子们欣赏的目光。此时,狐狸的美在孩子眼里是不存在的。究其原因,在孩子的童话世界里,狐狸就一直是“狡猾”的形象大使,这种形象在孩子的眼里已经成为固定的公式。孩子们忽略了狐狸其实仅仅是一只动物、一只美丽的全身是宝的动物。狐狸就是这样狡猾的!谁都没考虑过狐狸为何要这样狡猾——为了逃脱老虎的魔爪,它才不得不狐假虎威;为了填饱肚子,它才不得不花言巧语。为了生存,狐狸才不得不狡猾!如果孩子们真正看到这一点,或许就会认为狐狸狡猾得聪明,或许就会感觉到狐狸原来还是如此美丽的一种动物!

在辩证思维训练时,主要引导学生掌握唯物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深刻性具有重要意义。

五、同化思维策略

同化思维策略就是学生在学习新信息时,能借助头脑中原有的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并在头脑中固化下来的思维策略。认知心理学认为知识进入大脑,借用一部分知识将其固定下来,即为同化。其中借用的知识即为原有知识固定点。

在运用同化思维策略时,主要帮助学生在接收信息时构建认知的停靠点。如果我们把学习者的头脑比作一片港湾,新知识比作一条航船,那么已有的知识和所谓的适当观念就是固定和拴住航船的“锚桩”,我们可称之为认知停靠点(信息的锚点)。使新学习的内容与原来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体系,成为未来新知识的停靠点,从而构建起思维的码头。我们主要从“直观的停靠点、旧知停靠点、背景停靠点”等三个方面进行构建。如我们课题组的老师们一起探讨过《浮力》一节的教学,最后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要想让学生顺利地完成本课知识的学习,就要充分运用学生已知的背景知识,如“曹冲称象”“阿基米德测量皇冠”以及有关“潜艇是如何工作的”等背景材料,有这些知识背景作衬托,学习“浮力”一定会感到轻松自如。我们的实验课题组的几位老师,在一年之内就完成了初中历史课和物理课学习背景材料的搜集工作,集结成集。这项工作不但促进了当前的教学工作,也为以后工作与学习带来了轻松和发展的空间。这既来源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内在动力,更来源于对“建立广阔学习背景对学生学习具有促进作用的意义”的深刻理解。

此外,在这一环节上,我们注重师生对学习信息的归纳总结,通过图表、图解等,形成知识体系,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这样通过指导分类、整理,促进学生思维的系统化,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六、立体思维策略

运用立体思维策略就是指导学生在学习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从宏观立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在教学时主要指导学生运用空间性思维、时间性思维、多向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层次性思维、背景性思维等,从而培养其思维的高度和深度。

空间性思维,就是从立体空间的角度思考问题。立体几何最需要空间思维,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都是平面上的角。这时,教师让学生观察墙角,就上升到立体的角度,有利于深入的思维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立体思维。再如学习《苏州园林》时指导学生运用立体思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让学生从空间的角度思考,对学习内容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时间性思维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去思考问题。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在一定的时间中存在,从时间的角度去思考,往往可以使我们做今昔的对比,从而展望未来,具有超前意识。如鲁迅《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和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第4—35段)写作者在仙台与先生的交往(主体部分);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作者离开仙台后对先生的怀念。通过这样的分析,文章就具有了立体感,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多向性思维就是引导学生向不同方向进行发散思维。在教学时,我们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激起了思维高峰。如以“浮力大小的探究”一节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提问“你认为哪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引起浮力大小的变化?”这一提问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提出了许多种可能性,如物质的种类、物体的形状、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液体的种类等,教师却不急于下结论,而是提供时间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求得答案,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思路。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回到课题上,使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反过来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证明前面实验得出的结论:浮力的大小只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整堂课的教学既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很好的条件,又激起了学生思维的高峰和创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学生的多维思考,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多方面阐述,注意对学习信息的正面、反面、侧面、纵横等诸多因素进行综合考察,通过寻求多种答案和掌握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得出令人称道的思想火花,促进思维发展。

背景性思维就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依托背景知识进行学习,使核心知识和背景知识形成一个立体的画面、拓展的思维的空间。在文科中,语文、历史等背景知识非常丰富,不再多言。在理科中,数学知识、物理原理、化学概念、生物规律,往往都有一定的背景基础,通过充分挖掘,为核心知识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依此背景做铺垫,不但激发了兴趣,而且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立体思维培养时,我们还指导学生进行了三点尝试,即从不同的角度拓宽;向不同的层次挖掘;往不同的方向联想。而且引导学生尽量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些世事,增加学习的背景材料,进行多维思考、增加学识和历练。▲

[1] 赵春梅,刘洪云.循序渐进地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J].教育艺术,1999(5):18-19.

猜你喜欢
狐狸思维策略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狐狸和猫
狐狸
狐狸便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