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研究生名师讲堂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思考

2015-01-31 13:12李红谊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教讲堂专业课

李 婷,李红谊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透过研究生名师讲堂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思考

李 婷1,2,李红谊1,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通过对参加研究生名师讲堂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在这种以短期课程培训为教学模式中的学习态度并探讨该课程产生的效果。发现硕士研究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建议研究生主体本身应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导师应肩负强烈的责任感去培养学生,树立终身教育的目标。

研究生;名师讲堂;学习态度;终身学习

当今世界正处于广泛交流合作,信息资源全球化、多元化和网络化的大发展阶段。为了拓展大学生特别是以硕士为起点的研究生视野,为他们提供更丰富的获取专业知识的平台,稳固及升华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桥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究生院联合各院系及国际合作处为学生们开设了“研究生名师讲堂”的讲座课程体系,旨在进一步整合海外名师资源,拓宽国际化培养渠道,使得“研究生名师讲堂”成为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取知识、了解前沿科研动态、开阔眼界的一个重要渠道。这种讲堂讲授形式往往具有授课时间集中、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征。本文针对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承办的名师讲堂课程,对所有参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探讨了学生对这种短期课程培训教学模式的学习态度和该课程产生的效果。

一、“研究生名师讲堂”之“地震勘探与地球物理学”课程简介

应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邀请,美国赖斯大学斯蒂芬·丹布教授(Stephen Herring Danbom)前来为学校“研究生名师讲堂”做题为“地震勘探与地球物理学”的授课,为期2周共计32个学时。该课程介绍了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对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电法、磁法、重力法、放射性法、地震波法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且对地球物理勘探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经验以及资料采集、处理和综合解释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在课堂上,斯蒂芬教授展示了他与他的同事们取得的最新成果。该课程加深了学生对应用地球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认识,并对主要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以及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有了更全面和深刻地接触和了解。

为了考查学生对外教课程的学习效果,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进行了闭卷考试,参加考试人数为73人,50人通过考试(其中2名成绩优秀, 25名成绩较好,23名及格),考试通过率为68.5%。同时为成绩通过的学生颁发了外籍教授签名的结业证书以资鼓励。

二、研究生名师讲堂开展情况的调查分析

为了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掌握程度及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以此作为今后教学及课程规划的参考,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了评估。此次调查以无记名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可多项选择,问卷共分6部分:学习情况、课堂学习情况、英语程度、课堂表现及自我评价、对国外学者短期授课评价和讲述对外教进行专业课授课的建议或心得。参与本次问卷的学生人数为73人。

1.学生们的总体学习情况

只有24%的学生有经常课前预习的习惯,33%的学生能够做到课后经常复习,近一半学生只能做到偶尔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学生们认为课堂参与情况一般的占54%;能够积极参与的占26%,还有20%的学生没有参与的愿望。学生们在课堂上不发言或不经常发言的就占到了93%,这可能受口语表达能力的限制。可见学生课堂发言的情况较差,导致全班学习气氛、全班参与课堂情况、教师与学生互动情况一般。虽然不能积极互动,但有52%的学生还是能够掌握大部分教学进度,表示无法配合的只有7%,这与最后考试通过的结果相近。

2.英语水平情况分析

本次研究生名师讲堂采用全英文授课方式,不同于用汉语授课的专业课,因此本次调查对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情况进行了分析。分别从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4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调查结果可见: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最强,次之的是口语能力,听力理解和书面表达能力差不多。说明学生的英语水平还是处于哑巴英语的阶段,而且平时运用英语交流的机会很少,这也影响了外教课堂授课效果。由于学生们把大量的经历投入到阅读和语法上面,保证了较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所以最后笔试的结果比预计的好一些。而且由于学生们没有用英文发表文章的压力,所以英语写作水平更是薄弱。我们的学生如果想要更好地与国外学者交流,需要提高英语听说写的能力。

3.学生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

有4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一般,3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态度满意,有2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态度不积极。以上学生的自我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到了自己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考勤情况来看:64%的学生能够做到从不缺课,其余学生则缺勤3次左右,名师讲堂的上座率基本能够保证。学院有专门的老师负责考勤,在名师讲堂的前期和后期学生的出勤率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在讲堂的中间几次,会出现学生听课人数大幅减少的情况。特别是在负责考勤的老师出现时,会出现陆陆续续有学生只为签到而来的情况,这一定会影响到外教授课的情绪以及学生听课的效果。

4.学生选择名师讲堂的动机

本次名师讲堂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的学生,除了讲解地震勘探的内容外,还涉及其他几种物探方法,并没有超出学生的专业知识范围。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56%的学生是想要扩展国际视野,48%的学生想要通过外教课程提高英语能力,27%的学生想要与国外学者接触,26%的学生是对课程本身感兴趣。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平时少有这种与国外学者长时间交流学习的经历,他们还是很珍惜这样的机会,而且也愿意通过课程提高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以及积累更多的专业英语知识。这也正是我们举办这次名师讲堂的目的。

5.对外教授课的评价

从授课方式来看,一半以上(52%)的学生认为很活泼,33%的学生认为非常活泼,说明任课教师还是很重视这次名师讲堂课程,努力调节课堂气氛,希望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获取知识。从教师对学生要求程度来看超过半数(6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要求合适,有23%的学生认为教师的要求不高,这表明教师的要求还是比较合适的,到了研究生阶段教师认为学生还是需要有自主学习动力。可见上课气氛相对比较轻松,外教没有施加很大压力给学生,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6.对国外学者短期讲学授课评价

从对课程内容整体吸收了解程度,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满意程度,对教师教学整体的满意程度,自我评价这4方面来看:学生们对教师教学以及课程内容的整体满意度较高,没有表示不满意的,表明外教对课程精心的准备以及认真的授课态度还是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由于非母语授课,学生们对课程内容整体吸收了解程度一般,自我评价也一般。尽管如此,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名师讲堂这种短期讲学授课方法表示认可,特别有47%的学生认为这种方式很有创新。在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方面,42%的学生认为很有效,53%的学生认为对提升语言能力效果不明显。可以看出对学生们提升语言能力方面还是有一定帮助的。在课程内容安排方面38%的学生认为授课内容合适,53%的学生认为内容安排有挑战性,个别学生认为内容安排超出个人能力。今后继续参加外教专业课程的意愿,75%的学生很有意愿继续参加,19%的学生这种意愿不强。综上所述,学生们还是比较认同这种讲堂的授课形式。

7.学生们的建议心得分三种情况

首先,通过这次课程很多学生发现了自己英语能力的不足。学生认为在这次外教课程中深深感到了不足之处,不能用英语与外教沟通专业知识,听英文授课有些困难。因此学生自己也意识到应加强英语听说能力才能通过语言交流关,才能很好地进行学术交流。另外还要进行基础课专业课知识点的补充学习。学生认为这样的外教课程对于学习专业知识很有帮助,不仅开阔了视野,同时也能提高英语能力,希望学院以后继续组织这样的讲堂活动。

其次,主要是对授课内容的建议。学生感觉语言运用和知识学习是2个层次的问题,在外教课上学习新的理论不容易,只能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知识领域上有所扩展就好。运用其他语言的思维方式来学习专业课,可以对专业知识有另一个角度的认识,并进一步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但作为非地震方向学生,要想听懂这堂课需要解决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两大难题很不容易。也有学生建议今后讲学范围更具体些,别太泛。外教所讲专业深度一般,但包含了很多复合地球物理方法能开阔眼界。还有学生建议多请些在地球物理专业领域的知名教师。可见,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授课内容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今后组织这样的活动还是要尽量兼顾学生的需求。

最后,是关于授课方式的建议。有学生建议课前发放本次课程生词资料供学生预习,最好发放与之相关的教材和课件。由此可见学生对课件等教材有一定依赖心理。由于课件要征得外教同意所以没有在授课前发放给学生,这一点学院在今后组织此类课程时需要注意。还有学生建议外教把不常用的词重复一下,有时可板书,根据学生听课反映适时调整讲课速度。学生认为不要将时间安排得过于紧凑,好有时间复习预习。还有学生希望本校教师也参与到课堂之中与外教互动引导学生理解。

从以上学生的心得体会可以看出,学生们还是比较认可名师讲堂的授课,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对这种授课形式提出了一些建议,对于学院今后组织类似活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影响学生专业课学习积极性的原因

学生在名师讲堂中的学习状态可以视为其平时学习过程的一个缩影。从本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今研究生专业课学习的状态和心态存在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尽管在名师讲堂的宣传海报里有关于授课教授以及课程安排的详细介绍,授课外籍教授也是学院花费心思聘请而来,但是学生们对课程的热情却不高,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整个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为“严进宽出”,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研究生的学习动力。经过严格的全国统一考试的选拔,众多本科学生进入了研究生学习的阶段,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般都是以修学分和写论文为主要内容。在3年的研究生学习中,第一年时间几乎都是在上课修学分,研究生阶段课程授课方式相对于本科阶段更为宽松,结课方式多以提交读书报告为主,导致学生常有混学分的心态。在网上随便找一些文章抄袭,而没能真正地去利用好这个学习机会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这从本质上违背了“学分制”的初衷。中期环节开题也少有导师真正重视,而且有些院校没有发表文章的压力,最后完成撰写毕业论文就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并无有关专业实践能力的考核,也就是说研究生学了许多理论知识,但实践应用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培养环节中虽然设立有实践环节,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没有具体的考核办法,形同虚设,一般学生完成了开题和中期的考核环节就同时获得了实践环节的学分。以本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环节为例,2014年最新的培养方案中提到,实践环节是培养提高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表达能力和检验研究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硕士生参加教学实践的时间为4~6周,内容可以是专业课和基础课的试讲或辅导、指导实验、指导实习、辅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环节可分散安排,也可以实行在本研究室或外研究室兼助教或助研工作,最迟第四学期完成,完成后由负责教师写出评语,汇总交至教学秘书处,可取得2个学分。希望今后实践环节能够得到认真严格的执行。同时几乎是零淘汰率的现状与国际高校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国外老牌的教育强国,教育质量相当高,研究生学历含金量相当高,研究生淘汰率在50%左右[1]。我国的学生一旦考上研究生,就如同进了保险箱,缺乏压力和使命感。

(2)研究生规模的扩大以及就业的压力也会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动力。从教育部获悉,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达56万人,200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总人数为27.3万人,10 年间招生人数增加了一倍还要多。由此可见,我国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已经颇为庞大。研究生的扩招带来了生源质量下降、教学资源不足、教育质量不良、研究生就业压力骤增等负面问题。许多本科生选择读研究生的目的就是为了延缓就业压力,可是由于扩招以及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等状况,使得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非专业化走向日益明显。很多毕业生找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没有多大关系,这种趋势也影响了硕士生对于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人们抱怨部分研究生缺乏敬业精神,学习、工作动力不足,这都是事实,但主要原因还在于研究生就业的非专业化倾向[2]。学生们看不到自己专业未来的就业希望,因此也就不愿在专业学习中投入太多精力。

(3)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也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之一。伴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每位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一位导师名下有二三十名硕士的现象,导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增加。相关资料表明,在人才培养中,天赋占10%,机遇占5%,而导师对所培养研究生的影响占85%之多[1]。只有能够得到导师的悉心指导才有可能真正学到有益于自己专业发展的知识。导师队伍也或多或少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不少导师过多承担企业和公司的“横向”课题,急功近利,难以潜心搞科学研究。有些导师,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心,要求不严,忽视对学生科学作风、诚实为人和职业道德的引导和教育,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3]。

四、关于改善研究生学习状况的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生本身要尽快为自己找到人生发展的目标,并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4]。应意识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好比挤压弹簧,上学期间是把弹簧压下去储备能量,这样在未来才能有足够的知识能量释放。选择读研究生之路是为了在更高的起点上和更大的平台上有更好的发展[5]。选择读研究生也是一条光荣而充满艰辛的道路,如果选择了攻读研究生学位,就要把它做好,坚定信念克服困难,不要轻易放弃目前所学的专业。发挥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研究生在校学习和今后走入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能力。

其次,作为导师要有把握前沿知识的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思想,以强烈的责任感去培养学生,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去探索学科专业的前沿,完成知识的传承和创新[3]。高校一方面应该把坚持学术标准作为导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不断完善科学的导师评价和遴选机制,严格按照学术标准聘用导师,并严格按照育人标准考核导师,解决导师“上岗”竞争激烈,却没有“下课”的终身制度[6]。破格提拔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年轻讲师为硕士生导师,辅助以导师考核制度,最大可能地解决“生多师少”的局面。导师应成为学生成才的引路人,为学生成才提供环境和条件,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不能误导或磨灭他们的创新激情。学生应该是导师科学研究的助手,是导师学术思想的传承者和开拓者,是导师事业的延伸者[3]。同时为了缓解一位导师同时带多名学生的压力,应该建立并推行“导师组”制度,为导师队伍的管理提供更为有效的组织保障[7]。导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得科研能力几乎为零的研究生新生逐渐习惯并学会进行科研,使得资质一般的学生也能够成为独当一面的人才。

最后,终身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动下,适应国际经济、科技、社会迅速发展提出的要求,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一种理念与现代教育新思维,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视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原则[3]。对于学生、导师以及整个教育体制来说终身教育和终身求学一样重要。

[1] 刘宇贤.对我国当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1,(6): 69-70.

[2] 徐俊忠,周平, 戴怡平.“类专业学位”:一种拓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性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9,(11):1.

[3] 刁承湘.现代社会呼唤现代导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11): 23-25.

[4] 饶从满,秦春生,高文财,等.优化培养模式 提高培养质量—东北师范大学硕士生培养的改革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 (11): 9.

[5] 薛惠峰.研究生成才过程中需培养的六种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7): 3.

[6] 陈伟, 裴旭,朱玉春.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有关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7): 52-53.

[7] 郭跃, 杨俊,王放.基于学科发展观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7): 7-8.

graduate student; famous teacher lecture; learning attitude; lifelong learning

G642

A

1006-9372(2015)03-0026-04

2015-02-20;

2015-03-20。

地下信息探测技术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项目 (GDL1402)。

李 婷,女,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李婷,李红谊.透过研究生名师讲堂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26-29.

Title: Study the Problem dur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Course Learning through Graduate Student Famous Teacher Lecture

Author(s): LI Ting, LI Hong-yi

猜你喜欢
外教讲堂专业课
立足“和合讲堂” 开展“和融党建”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法律讲堂之——管住自己的馋嘴巴
新闻小讲堂
法律讲堂之——交通安全我最棒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外教Lis的诗意生活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
外教新词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