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整合中的作用与机制

2015-01-31 13:12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创业者共青团大学生

刘 佳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教育论坛

论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整合中的作用与机制

刘 佳1,2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计算机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4

大学生自主创业持续升温,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这是由于高校共青团独特的组织属性、功能结构和存在场域共同决定的。在高校共青团整合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的动态运动中,顶层设计与大学生“创业热”是整合的逻辑基础,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建设是整合的逻辑动力,共青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者的良性互动是整合的逻辑主线。高校共青团主导建设的学生创业支持体系为大学生提高创业成功率、营造尊重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而这也是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价值所在。

高校共青团;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创业教育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中,高校共青团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2014年7月,共青团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团组织在建设的意见》,强调:“学校团组织要围绕思想引领、学习成才、就业创业、身心健康、困难帮扶搞好服务,通过建立服务组织、活动阵地、学习小组,开展社会实践、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体育锻炼、骨干培训、志愿服务等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大学生创业者与创业实践活动这对创业关系的基本范畴中,高校共青团起到关键性的中介作用,其作用的最简要概括:高校共青团以其特有的组织优势(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和场域优势(高校共青团的存在空间),有效整合散置于校内外的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通过社会资本的挖掘、积累、增值、禀赋等各环节,为大学生成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技术支持、政策支持和智力支持。

那么,高校共青团通过怎样的运作机制和工作策略把散置于校内外的社会资源有机整合起来,构建起与大学生创业需求实际相契合、与高校共青团组织功能相衔接、与创业教育与实践规律相一致的创业社会资本体系。大学生创业者又是通过怎样的载体渠道与高校共青团创业资本整合机制发生关系并良性互动?这是研究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角色、功能与价值的关键问题,也是文本探讨的主题。

一、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整合中的角色与功能

社会资本是经济学、社会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范畴。社会资本理论自1977年由美国社会学家罗瑞提出以来,日益引起学界的重视和关注。它已经从一种相对独立的理论范畴逐步拓展为解释各类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的分析工具,并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式与研究理路。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了社会资本的经典释义:“某个个人或是群体,凭借拥有一个比较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制度化的相互交往、彼此熟识的关系网,从而积累起来的资源的总和,不管这种资源是实际存在的还是虚有其表的”[1]。他从社会网络关系的视角出发,指出了社会资本的本质是因社会关系缔结而生成的社会资源,并以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存在。林南也提出了类似观点,他认为“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地网络或者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起作用”[2]。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在创业者关系体系积累而形成的创业资源的总和,包括以利益共享为纽带的创业者网络关系、以价值情感为纽带的创业者信任关系、以资源支持为纽带的创业者协作关系等。

在大学生创业资本积累与整合的动态运动中,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这是由于高校共青团独特的组织属性、功能结构和存在场域共同决定的。

从组织属性视角来看,共青团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群众力量。青年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积极、最富朝气的群体,他们富有想象力、创新力和冒险精神,“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发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3]。青年大学生对高校团组织具有较强的组织归属感和文化认同度,高校共青团也是大学生创业者的“娘家”。高校共青团必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创新创业环境中思考如何发挥团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资源优势,更好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服好务、站好岗、指好路。

从结构功能视角来看,当前高校共青团正在积极谋求转型发展之路—建设枢纽型共青团组织。枢纽型共青团组织以团员青年现实需求为工作导向,将自身打造为孵化培育、资源共享、公共服务、诉求表达的青少年事务综合性服务平台与工作阵地。高校共青团功能结构的现代转型要求其必须强化公共服务意识、增强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本领和能力,而搭建大学生创业创业平台体系、整合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就是高校共青团履行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共青团组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整合校内外社会资源的能力,高校共青团组织善于“运用社会化、市场化、项目化等方式,整合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4],为服务大学生创业所用。

从存在场域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的空间场所和时间坐标赋予高校共青团新的存在意义和生命价值,高校共青团因高校的物理性存在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而被寄予有别于农村共青团、社区共青团、新社会组织共青团、企业共青团的新期待。2014年底,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要求“实施好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服务、税收减免等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扶持开设网店等多种创业形态”[5]。《通知》的印发为高校共青团工作更为有效地与包括大学生创业就业在内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心任务发生关联、有机衔接提供了政策依据和理论可能,同时也为高校共青团设计出更多支持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活动项目预设了广阔空间。

概言之,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积累中的功能有三:一是人力资本的整合功能,通过宣传教育、思想引导、政策宣传、榜样激励等形式组织动员潜在的大学生创业群体投身创业实践,帮助大学生将专业技能和知识成果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二是社会资本的整合功能,通过制定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争取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整合大学生创业导师团队等,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智力保障,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三是文化资本的整合功能,依托高校团学组织活动阵地,营造具有校本特点、专业特色的创业文化,凝聚团员青年对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情感共识,在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中传播创新精神、创业文化和创造理念。

二、高校共青团与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的整合机制

高校共青团的组织属性、结构功能和存在场域决定了高校共青团必须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整合中发挥应有作用。那么,高校共青团在此中的独特价值与作用通过怎样的机制和路径产生效果,源源不断地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社会资本、拓展市场竞争空间呢?

1.整合的逻辑基础:顶层设计与大学生“创业热”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经济体系的调整优化,国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种变化对近年来的大学生就业形势也产生深刻影响。“根据教育部统计,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727万,首次突破700万人。而据预测,2015届大学毕业生将达750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在经济形势、用人需求没有明显上升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恐将继续”[6]。在此背景下,如何统筹解决好大学生就业的“增量”和“存量”问题、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和渠道、引导大学生理性就业就成为政府、高校、共青团高度关注的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党中央已经意识到解决就业问题不仅要靠人力资源的合理疏导,更要加大就业岗位的供给数量,而鼓励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则是增加就业岗位数量、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方法。2013年11月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7]。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党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议题,引发政府、高校和共青团的热烈响应。在政府、高校、共青团的协力配合下,大学生自主创业成为一种“社会新风尚”,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投身自主创业的火热实践中。据第三方调查机构统计,2014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有自主创业倾向的人占到了18.9%,环比增长16.69%。46%的本科毕业生创业者认为就业困难不是创业的最重要原因,创业理想才是创业的最大动力[8]。

在全社会共同关注大学生创业的时代背景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也相继出台一系列创业优惠政策,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便利、扫清政策障碍。如教育部要求“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多渠道筹集资金、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5]。共青团中央要求“各地高校团委从举办系列创业讲堂、普遍开设创业课程、培育创业社团协会、完善创业支持体系、组建创业导师团队、联合打造创业基地、争取创业资金支持、构建政策服务平台、寻访选树创业典型等9方面出发,建立健全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工作体系”[9]。上述这些创业政策以制度化、法律化的形式巩固了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实践成果,为今后乃至更长时期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基本遵循。

2.整合的逻辑动力:创业教育与创业文化的共同作用

社会资本理论弥补了集体行动理论关于理性人假设的缺陷,重申了社会关系对群体合作的影响。个人的经济决策事实上嵌入在社会网络中,个人是否参与集体行动并非成本收益计算的经济过程,而是受非经济激励影响的社会过程[10]。其中,思想理念特别是组织成员内部间形成的高度信任、一致目标、深厚友谊是非经济激励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共青团必须围绕如何增进大学生创业群体对从事创业活动的信念与信心进行工作设计和活动设计,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和推进创业文化建设就成为高校共青团社会资本整合的一条重要路径。

一方面,高校共青团积极引入和开设“KAB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此项课程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和国际劳工组织共同开发引入,旨在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大学生创业热情,为大学生传授成功创办企业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此外,共青团中央还开辟创业见习基地,“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是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前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的”[11],目的是鼓励青年学生在创业实践中深化对市场机制、企业经营、创业政策的理解和认知,为其毕业后独立从事创业活动提供准备。除此之外,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也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团组织还积极主动与学校教务部门、就业部门、专业院系开展工作协作,整合校内职业教育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专利技术、职场礼仪、商务谈判、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培训。“高校共青团组织在帮助大学生拓展素质,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服务他们就业创业方面,可以直接组织和积极配合其他部门为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和考试服务”[12]。

另一方面,高校共青团还在校园创业文化建设方面做足文章。对大学生创业者而言,创业名人、创业典型、创业经典案例、成功校友创业事迹等都是他们极其渴求的创业文化产品,而高校共青团在提供此类创业文化产品方面优势显著。高校共青团拥有校内和校外两种创业社会资本获取渠道,高校共青团的中介地位有助于其发挥组织优势,整合两种创业社会资本,构建起校内外良性互动的创业文化产品供给机制。以武汉“光谷·青桐会”为例,该项活动于2014年先后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举行,各承办高校团组织精心准备,广泛动员,大学生创业群体中反响强烈。该活动集创业故事分享、创业路演、创业经验交流为一体的大型创业文化体验活动,为青年创业营造了一个真实、自由、有效的交流平台,解决了青年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产生的困惑和疑问,此活动已经成为华中地区大学生创业文化的品牌工程。

思想引领与宣传引导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动员青年的传统方式和独特优势,由此可以进一步推论,高校共青团推动的创业教育体验和创业文化建设是凝聚青年创业共识、提高青年创业能力、强化青年创业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举措,这一举措渗透在高校共青团各项活动设计之中、渗透在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之中、渗透在大学生专业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创业信念的坚定性、创业理念的一致性使广大有志创业青年紧密地走在了一起,以共同创业理想和创业文化为纽带的创业组织也随即产生。

3.整合的逻辑主线:共青团活动与大学生创业者的良性互动

社会资本以不断积累、增值和拓展的运动状态而存在,在这一状态中,大学生创业者既是社会资本的享有者和受益者,也是社会资本的创造者和拓展者。而若同时占有这两种主体性角色,大学生创业者必须与其所在的组织对象——高校共青团产生良性互动,在互动交往中拓展个体社会关系的空间网络,增强创业自信。

伴随政府与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关注持续增强,高校共青团也在大学生“创业热”的大潮中谋求自身结构功能的转型。高校共青团所要破解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发挥团组织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生创业者持续供给社会资源,而共青团的传统活动阵地则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了有效渠道。肇始于20世纪末的“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至今近有20余年的历史,这项赛事由清华大学率先发起,并已经发展成为面向我国大学生创业者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创业赛事活动。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由共青团联合学联、科协、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分为校赛、省赛和国家赛。其中,校级赛事由高校共青团牵头主办。在创业计划大赛校赛中,大学生创业者将已经创办的企业或即将创办的企业以商业计划书的形式向创业资深专家和企业家陈述报告,企业家对其商业计划给予评价和指导。大学生创业者和创业知识精英在思想碰撞和知识互换中同步构建起创业活动的“理性认知体系”和“实践认知体系”。创业计划大赛国赛中,经过层层筛选而出的优秀创业文案一方面在国家级创业知识评价体系中获得权威认可,另一方面具有潜在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创业文案能够吸引来自社会风险投资公司的大额资金注入,使创业设计由文字图表变为实体企业,帮助大学生创业者实现创业梦想。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广泛整合团内团外资源,有29家风投公司加入基金委员会,支持大学生创业项目意向性资金达8.62亿元。加入基金委员会的成员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湖北等地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或企业”[13]。

高校共青团为大学生创业者释放着支持创业、服务创业的善意,大学生创业者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大学生“创业热”有增无减。根据北京市人社局的创业指导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2013年各类高校毕业生接近23万人,其中有自主创业意向的比例接近10%[14]。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需求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得到解决时,也会主动找到所在高校团委,寻求体制内的政策和资金帮助。包括创业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在校生是高校共青团的工作对象,高校共青团对创业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成长轨迹、现实困难最为了解,“大学生参与团学工作,分享团学服务,对团组织产生了强烈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信任、亲近等特殊感情,保证了团组织在一代代大学生中形成持续影响”[15]。创业大学生对共青团情感上的信任畅通了创业者与团组织的双向互动通道,高校共青团设计实施的创业教育和体验活动也得到创业青年的积极响应。

创业大学生与高校共青团之间的默契配合与合作意味着一种基于“培育—实践—保障”三位一体的高校共青团支持大学生创业协同体系的形成,并随着该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持续完善进而提升创业大学生与高校共青团组织的信任水平,促进创业大学生与高校共青团社会资本存量的增加,进而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三、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业实践中,高校共青团以教育引导和举办团的活动两种主要方式对散置于校内外的创业资金进行有效整合,为大学生创业构建起具有共青团特色的社会支持体系。正因为共青团的存在,创业大学生才能拥有创业思想交流碰撞的大平台;正因为共青团的存在,创业大学生才能在陷入创业困境时第一时间寻求共青团组织的帮助;正因为共青团的存在,创业大学生才不至于在创业实践中感到迷茫、迷失方向。与此同时,高校共青团通过组织设计(如创办创业类学生社团)、活动设计(如创业赛事、创业论坛等)、制度设计(如创业支持政策)等,让高校创业青年找到了组织归属、情感归属和理想归属,高校创业青年们在团组织的引导和组织下更为紧密的团结在一起,以人力资本的剧增带动了创业文化资本、创业组织资本的持续增加。

当前,大学生创业实践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新常态”下高校共青团如何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有所作为、有所突破依然是各级共青团组织必须深刻思考的课题。一要思考如何发掘和培育潜在创业群体,特别是要注重从高校学生社团中培育创业主体,把知识、兴趣、爱好、情感等非正式因素融入大学生创业教育全过程;二要思考如何争取更高平台和更多社会资源,高校共青团要发挥枢纽型社会组织的作用,走向校友中间、走进企业中间、走向市场空间,在校友、企业、市场和政府中搭建社会资本整合平台,让创业大学生在这一平台中放飞创业梦想;三要思考如何设计出青年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的创业文化体验活动,以体验活动的方式让更多学生在情景仿真场景中感知创业文化和创业实践的独特魅力;四要加强创业理论与实践研究,高校共青团特别是青年学院、政策研究室等部门要加强高校共青团创业教育与创业支持理论研究,运用创业理论、青年理论、高等教育理论、社会组织理论等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实践中的角色定位、功能作用与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智力支持。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社会资本并非是大学生创业中的唯一要素,更不是高校共青团在引导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唯一要素。然而,社会资本一旦与知识技能、创业热情、创业政策、市场环境等有机组合并共同作用于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中时,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这也启示高校共青团在工作设计时既要注重社会资本的有效整合,也要注重发挥创业教育、创业文化、创业实践等具体环节的建设性作用,从内外两个方面助力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

[1] 布迪厄·康华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的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82.

[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8.

[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4] 李佳.整合社会资源是共青团组织的重要能力[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42-44.

[5] 万云风.教育部通知要求做好2015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N].中国教育报,2014-12-11(1).

[6] 大学生就业难形势恐将继续[N].新京报,2014-10-27(D08).

[7]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8(3).

[8] 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十大热点问题[EB/OL].(2014-11-12).http://m.chnsourcing.com.

[9] 团中央印发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创业实施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5-01-13.

[10] 高春芽.社会资本视域中的集体行动机制变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6):94-97.

[11] 首批1592个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确定[N].光明日报,2009-01-20.

[12] 姚军.高校共青团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12):44—46.

[13]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回顾[N].中国青年报,2014-12-26.

[14] 徐建伟,唐建荣.大学生创业行为触发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8):1-5.

[15] 袁罡.高校共青团促进大学生就业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5):36-40.

University Youth League;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social capital;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640

A

1006-9372(2015)03-0001-05

2015-04-10;

2015-05-20。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课题基金“社会资本视域下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理论逻辑与价值研究”(315414208010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15年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经费新青年教师启动资金“高校共青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话语体系构建研究”(CUGW1508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团委共青团重点工作创新试点暨共青团工作实践基金项目“基层团支部职能建设和活力提升研究”(TW201409)阶段性研究成果。

刘 佳,男,辅导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创业与就业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共青团理论与青少年发展工作。

投稿网址: www.chinageoeducation.net.cn 联系邮箱:bjb3162@cugb.edu.cn

引用格式:刘佳.论高校共青团在大学生创业社会资本整合中的作用与机制[J].中国地质教育,2015,24(3):1-5.

Title: Role and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Youth League in Social Capital Integr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uthor(s): LIU Jia

猜你喜欢
创业者共青团大学生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大学生之歌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创业者要勇敢地喊出“我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