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具有集体意义称谓词的词汇化和辞书编纂

2015-01-31 13:01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儒生书证诸子

马 丽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试论具有集体意义称谓词的词汇化和辞书编纂

马 丽

(浙江外国语学院 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表示群体关系的集合名词一般不能接受个体量词的修饰,但有一些集合名词,如“诸生”“诸王”“诸父”“诸子”“群从”等具有集体意义的称谓词,因为语义功能弱化和脱落产生了词汇化,成为个体名词。现行辞书不区分这两种不同的意义,把不同性质的义项混在一起,以致于不能正确反映出词义发展轨迹。

称谓词;集合名词;词汇化;辞书编纂

在现代汉语中,“群众”和“百姓”都是具有集体概念的称谓词,表示广泛的大众。现在的电视新闻和报纸上常见“一位群众”“一名百姓”的使用,这样的用法从最初被诊断为语病,到如今每日可见、习以为常。我们知道,“众”“百”等词是一类表示集合名词的构词语素。这类表示群体关系的集合名词,“一般不能接受个体量词的修饰”[1]153,是作为一个整体被计数的,这与英语语法中的名词复数前不能用“a/an”修饰类似。但在实际语言发展过程中,由于“语义干涉和义素脱落”[2]211或者“部分语义弱化或脱落”[3]41,这类语素发生了词汇化,语义发生变化,从表示某一类人发展成为表示某种身份或人际关系的词语,从而被个体量词修饰。“百”之于“百姓”语义弱化,不再表示计数,“百姓”从一个集合名词变迁为指代与权力机构相对应身份的人,于是就有了“一名百姓”。本文即以此为分析对象,研究古代典籍中出现的一些称谓词如何从集合名词变为普通的个体名词。现行辞书不区分短语义和词义,把不同性质的义项混在一起,以致于不能正确反映出词义发展信息,本文也为辞书的编纂修订提供语言事实。

一、诸生

“诸生”是一个集合名词,表示众儒生,如:

(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史记·秦始皇本纪》)

(2)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汉书·叔孙通传》)

后来,“诸”表示集体意义的功能衰落,“诸生”用以指称具有儒生这样身份的一类人,如:

(3)有一诸生前举手曰:“善哉!文王之遇太公也。”(东汉·刘珍等《东观汉记·显宗孝明皇帝纪》)

(4)(段翳)尝告守津吏曰:“某日当有诸生二人,荷担问翳舍处者,幸为告之。”(《后汉书·方术传·段翳》)

(5)当有一角巾诸生,驾黑牛故车,必引留,为设宾主,此能消之。(《三国志·魏志·管辂传》注引《辂别传》)在以上例句中,“诸生”或由数词“一”在前作修饰,或由数量词“二人”在后作限制,清楚地说明“诸生”已不再表示众书生义,而是一个表示身份的称谓词。又如:

(6)(韩延寿)归舍,召见门卒。卒本诸生,闻延寿贤,无因自达,故代卒,延寿遂待用之。(《汉书·韩延寿传》)

(7)会诸生强华自长安奉赤伏符诣鄗。(晋·袁宏《后汉纪·光武皇帝纪》)

(8)后重违母言,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后汉书·皇后纪·和熹邓皇后》)

(9)望见道中有一人似儒生者,汉使人召之,为具食。(《后汉书·吴汉传》)李贤注引《续汉书》曰:“时道路多饥人,来求食者似诸生,汉召,故先为具食。”

(10)辕生说汉王。(《汉书·高帝纪》)注引文颖曰:“辕姓,生谓诸生。”

在这些例子中,“诸生”都是指称某个具体的人,例(6)指称门卒,例(7)指称强华,例(8)指称邓皇后。例(9)注文以“诸生”对应原文的“儒生”,更是清楚地表明了“诸生”的词义。例(10)明确指明“生”是“诸生”的缩略,即“诸生”为“儒生”义①。

关于“诸生”,现行辞书收录情况如下所示②:

2.众有知识学问之士;众儒生。《管子·君臣上》:“是以为人君者,坐万物之原,而官诸生之职者也。”尹知章注:“谓授诸生之官而任之以职也。生,谓知学之士也。”《汉书·叔孙通传》:“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臣本自诸生,家承素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五篇:“(始皇)又渐并兼列国,虽亦召文学,置博士,而终则焚烧《诗》、《书》,杀诸生甚众。”——《汉语大词典》[4]第11卷265页

①众儒生。对儒生的泛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三:“平原华歆,字子鱼,为诸生时,常宿人门外。”——《汉语称谓大词典》[5]1246页

就《汉语大词典》提供的四个书证而言,第一书证与释义相符,“诸”为众义,“诸生”即众儒生,是词组;第二书证中的“诸生”译为“众儒生”或“儒生”均可,这说明词组向词转化的过程中,语义尚未稳定,词义理解处于两可阶段;第三、第四书证当为“儒生”义,“诸生”已词汇化,辞书的书证不能印证释义。故《汉语大词典》应增立“儒生”义项。《汉语称谓大词典》第一书证为“众儒生”义,第二书证为“对儒生的泛称”义,释义和书证比较恰当。

二、诸王

“诸王”是个集合名词,表示众诸侯王。如:

(11)魏国置丞相以下群卿百僚,皆如汉初诸王之制。(汉·潘勖《册魏公九锡文》)

(12)平后坐与诸王交通,国除。(《后汉书·蔡阳侯平传》)

后来,“诸”表示集体意义的功能衰落,“诸王”单指某诸侯王或诸侯王这个群体,如:

(13)太和中,常住邺,借人空屋,居其中。而诸王亦欲借之,不知谧已得,直开门入。谧望见王,交脚卧而不起,而呼其奴客曰:“此何等人?促呵使去。”王怒其无礼,还具上言。(《三国志·魏志·桓范传》注引《魏略》)

(14)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时人谓之王白须。初除佐著作郎、东海王文学。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佐邪!”(《晋书·王彪之传》)

(15)后废帝元徽初,桂阳王休范为逆,回以屯骑校尉领军隶齐王,于新亭创诈降之计,事在《休范传》。回见休范可乘,谓张敬儿曰:“卿可取之,我誓不杀诸王。”敬儿即日斩休范。(《宋书·黄回传》)

(16)鼓山和尚嗣雪峰,在福州。师讳神晏,示生梁国。世姓李氏,则皇唐诸王之裔也。(《祖堂集》卷十)

例(13)中,丁谧借人空屋居住,诸王不知,直接开门进入。很明显,例中的“诸王”指的是单个人,与下文的“王”相应,而非众诸侯王。例(14)中,王彪之才学不凡,其从伯谓之可作诸王辅佐,“诸王”指称的是具有诸侯王身份的这样一个群体,亦非指称众诸侯王。例(15)和(16)中的“诸王”均指诸侯王,“诸”无众义,只用于表示一种身份。

关于“诸王”,现行辞书收录情况如下所示:

1.指古代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2.众王。——《汉语大词典》第11卷265页

天子分封的各诸侯王。后指众亲王。……《资治通鉴·宋明帝泰始七年》:“初,上为诸王,宽和有令誉,独为世祖所亲。”……——《汉语称谓大词典》1246页

《汉语大词典》义项有漏,宜增“诸侯王”义。《汉语称谓大词典》所举的《资治通鉴》书证,是指宋明帝为诸侯王时,“诸王”已词汇化为称谓词,书证与释义不符。

三、诸父

“诸父”是个集合名词,指称父亲的兄弟,原有众伯叔父义,如:

(17)如而夫者,一命而吕巨,再命而于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也。(《庄子·列御寇》)成玄英疏:“诸父,伯叔也。”

(18)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汉书·王莽传》)

后来,“诸”字义脱落,“诸父”单指某伯(叔)父或伯(叔)父这个身份。如:

(19)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孔子家语·儒行解》)

(20)始祠昭帝、元帝于太庙。(《后汉书·光武帝纪》)注引《汉官仪》:“光武第虽十二,于父子之次,于成帝为兄弟,于哀帝为诸父,于平帝为祖父,皆不可为之后。”

(21)太后以彭城王先帝诸父,于昭穆之序为不次,则烈祖之世永无承嗣。(《晋书·世宗景帝纪》)

(22)箕子者,纣亲戚也。(《史记·宋微子世家》)注引《索隐》:“马融﹑王肃以箕子为纣之诸父。”

(23)叶护乃牟羽诸父也。(《新唐书·回鹘传》)

(24)段氏,隆兴霍荣妻也。荣无子,尝乞人为养子。荣卒,段氏年二十六,养舅姑以孝称。舅姑殁,荣诸父仲汶贪其产。(《元史·列女传》)

例(19)中,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例(20)中,光武帝是汉哀帝的叔父;例(21)中,彭城王是曹操之子,魏明帝的叔父;例(22)中,箕子是商纣王的叔父;例(23)中,叶护和牟羽是叔侄关系;例(24)中,段氏的丈夫、公婆相继去世,其夫之“诸父”仲汶贪图她的家产。仲汶是一个人,只能是霍荣的伯父或叔父,“诸”在此无众义。以上诸例“诸父”指称的都是单个人,表明其身份。

关于“诸父”,现行辞书收录情况如下所示: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必为政于天下矣。[4](P279)

2.指伯父和叔父。《庄子·列御寇》:“如而夫者,一命而吕巨,再命而于车上儛,三命而名诸父,孰协唐许也。”成玄英疏:“诸父,伯叔也。”《汉书·王莽传上》:“又外交英俊,内事诸父,曲有礼意。”唐韩愈《祭十二郎文》:“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李京兆诸父中,有一人尝为博守者,不得其名,其人极廉介。”——《汉语大词典》第11卷265页

②泛称父亲的兄弟。《礼记·文王世家》:“诸父守贵宫贵室,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晋书·谢尚传》:“[谢尚]好文刺文裤,诸父责之,因而自改,遂知名。”宋·费衮《梁谿漫志》卷五:“伯、叔父谓之诸父。”——《汉语称谓大词典》1244页

辞书所引诸例都是词组的书证,宜增“诸父”词汇化后的用例。

四、诸子

“诸子”是个集合名词,指称众儿子,如:

(25)诸子诸孙守下宫下室。(《礼记·文王世子》)

(26)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后来,“诸”字义弱化,“诸子”指具有儿子身份的人。如:

(27)武帝闻而矜哀,即诏炅子袭爵。封诸子三人关内侯。(晋·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南中志》)

(28)而此长者数生诸子,年皆童稚,辄便命终。(北魏·吉迦夜共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卷五)

(29)譬如父母怜爱诸子,常愿安隐,令无恼害,遮其恶行,劝修善业。(唐·义净《佛为胜光天子说王法经》)

(30)二年,河中王重盈卒,其诸子珂、珙争立。(《新五代史·唐本纪》)

(31)你之诸子则我侄。(元·愚中周及《佛德大通禅师愚中和尚语录》卷三)

(32)太祖微时过其家,山甫相之,大惊曰:“公相贵不可言。”因谓诸子兴、英曰:“吾相汝曹皆可封侯者以此。”(《明史·后妃·郭宁妃传》)

在以上诸例中,“诸子”都不用作集合名词,而是指儿子义。在后世发展过程中,“诸子”也用于指称庶子,以别于嫡子,如:

(33)肃宗谓雄曰:“诲,朕家诸子,摽以亲懿。筹策机计,仗卿取胜耳。”(《魏书·辛雄传》)

(34)太宗曰:“国家所以立太子者,拟朕百年之后以为君也。然则人之存亡不在老幼,设无太子,则立嫡孙;若无嫡孙,即立诸子。以此而言,亦须崇敬。比孙于我,不亦近乎?”(唐·王方庆《魏郑公谏录》卷二)

(35)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王。(《新唐书·百官志》)

(36)王瓒,故河东节使重盈之诸子也。(《旧五代史·唐书·王瓒传》)

(37)(李煜)且奉表陈绍袭之意曰:“臣本于诸子,实愧非才,自出胶庠,心疏利禄。”(《宋史·南唐李氏世家》)

例(33)中,肃宗孝明帝与元诲同为孝文帝之孙,肃宗是孝文帝之次子之子,元诲是孝文帝第五子之子,两人为堂兄弟的关系。肃宗所言“朕家诸子”,即“我们家族的庶子”义。例(34)和(35)中以“诸子”与嫡子相对,明谓其义。例(36)中,王瓒是王重盈的庶子③。例(37)中,李煜是李景(璟)的庶子④,故以“诸子”称之。

关于“诸子”,现行辞书收录情况如下所示:

1.周官名。2.古代天子、诸侯姬妾之官职名称。3.指先秦至汉初的各派学者或其著作。4.众儿。5.犹诸君。6.众女子。——《汉语大词典》第11卷265页

①周代夏司马的属官,主管公、卿、大夫、士等子弟的教育。②上古称封子爵者。③众子。儿子们。④古代天子诸侯姬妾官职名。⑤指先秦各学派及其代表人物。⑥对众人的尊称。犹言诸君。——《汉语称谓大词典》1247页

辞书均未收录“诸子”的“儿子”“庶子,与嫡子相对”的义项。

五、群从

“群从”是个集合名词,表示诸堂兄弟和诸子侄辈,如:

(38)秦彭字伯平,扶风茂陵人也。自汉兴之后,世位相承。六世祖袭,为颍川太守,与群从同时为二千石者五人,故三辅号曰“万石秦氏”。(《后汉书·秦彭传》)

“群从”在此指诸堂兄弟。

(39)敦闻康死,军不获济,怒曰:“我兄老婢耳!门户衰微,群从中才兼文武者皆早死,今年事去矣。”(《魏书·僭晋司马绍传》)

“群从”在此指诸子侄辈。

后来,“群”字义虚化、脱落,“群从”成为表示某种身份的称谓词。如:

(40)(荀)彧有群从一人,才行实薄。(《三国志·魏志·荀彧传》注引《典略》)

(41)成式群从有言,少时尝毁鸟巢,得一黑石如雀卵,圆滑可爱。(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

(42)卢氏衣冠第一,历代未尝知举。干符中,卢携在中书,歉宗人无掌文柄,乃擢群从陕虢观察使卢渥知礼闱。(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九)

(43)余群从遘为知制诰,知抗州,礼为上客。(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

例(40)中的“群从”后由数词“一”修饰,清楚地说明“群从”已不再表示诸子侄辈义,而是一个表示子侄身份的称谓词。其他三例,从下文来看,“群从”均是指某个具体的人。

关于“群从”,现行辞书收录情况如下所示:

指堂兄弟及诸子侄。——《汉语大词典》第5卷326页

诸堂兄弟和诸子侄辈。——《汉语称谓大词典》729页

辞书局限于“群从”的词组义,宜增补其词汇化后的义项。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集合名词中表集体意义的构词语素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语义弱化和脱落,从指称群体转而指称个体。但这类集合名词的词汇化程度并不相同,“诸生”“诸王”“诸父”“群从”中表集体意义的构词语素语义功能脱落,表示具有某种身份的个体;而“诸子”在此基础上,构词语素语义结合程度更为紧密,发展出“庶子”的义项。现行辞书对这一类词语关注不足,未能正确揭示词义发展的过程。

王云路(2010)研究指出:“汉语复音词有这样一种类型:前后两个语素分别为表示具体含义语素与抽象含义语素,所组成的词语在一定意义上说属于并列连言,只是大多前一语素较具体,后一语素较抽象,或者说具有概括性。这后一语素往往有很强的组合能力,能与其他单音节语素构成复音词。‘老弱’表示老年人、‘女弱’表示女子、‘童弱’表示儿童等就属于具体语素与抽象语素的结合。”[6]203-204王书没有关注到集合名词的词汇化,本文对此也作一点补充,以求博雅指正。

注释:

①现行辞书如《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均释“生”为“先生”的省称,不全面,宜增补义项“‘诸生’的省称”。

②为节约篇幅,辞书引用部分若涉及释义和书证,则全引;若只涉及释义或相关书证,则截引。

③《旧唐书·昭宗本纪》:“戊辰,硃全忠至河中,遂移王珂及兄璘、弟瓚举室徙于汴,以张存敬守河中。”

④《宋史·南唐李氏世家》:“煜字重光,景第六子也。”

[1]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艾录,司富珍.语言理据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5]吉常宏.汉语称谓大词典[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OntheLexicalizationandDictionaryCompilationofCollectiveSignificanceofAppellationWords

MA Li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China)

Collective nouns that represent group relationship generally can not accept the modification of individual classifiers. However, some collective nouns have become individual nouns, because the weakening and dropping of their semantic functions leads to lexicalization. Existing dictionaries do not distinguish between the two different meanings, and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re mixed up,which can not correctly reflect their semantic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ppellation words;collective nouns;lexicalization; dictionary compilation

H030

A

2095-2074(2015)04-0047-05

2015-05-18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4YJC740066)

马丽(1977-),女,浙江嵊州人,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儒生书证诸子
我国书证提出命令制度构造的反思与调整*
周文疲弊与诸子起源——论牟宗三的诸子起源说
书证提出命令制度的泛化适用与价值平衡
——兼评新《民事证据规定》第47条
汝心如玉何须擦
先秦诸子谈大小
《汉语大词典·火部》书证断句献疑
汝心如玉何须擦
葬在时光深处的拇指姑娘
冯远古代人物画选
我国民事诉讼书证内涵的再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