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2015-01-31 11:53:16孙贤斌张广胜谭绿贵
中国地质教育 2015年1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分析能力

孙贤斌,张广胜,谭绿贵

皖西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实践教学

基于能力培养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研究

孙贤斌,张广胜,谭绿贵

皖西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传统野外自然地理实习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经验和思考,从综合素质、学科方法实践、动手实践、思维创新、团结与协作精神等方面,探讨了未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和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理念也发生深刻的变化,出现新的发展趋势[1]。自然地理学是研究地表空间分异的现象、原因和规律的科学,以及探索水、气、土壤、岩石和生物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2]。野外实习教学是自然地理学教学的必不可少环节,是理论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中涉及多区域地理要素内容和时空多维性,其科学规律难以把握和揭示,教学中需要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感性认识作理性分析,使学生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地学信息的处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并提升学生的自然地理空间综合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事物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空间分异性,综合性和整体性能力分析是地理学科最突出的思维价值[4]。正因为如此,诸多学者提出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模式改革[1,5-8],但从能力培养角度探讨野外实习教学改革还较少。分析传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探讨改革的方向和能力培养措施对于指导新时期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传统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及问题

通常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自然地理各个学科,如地质学、水文学、地貌学、土壤与生物地理学等学科的学习后,应该安排1~2周的综合野外实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其目的是为了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加深和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理论,熟悉和掌握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但目前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存在不足之处。

1.教学形式单一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多是由教师讲授,学生白天听讲、记录,晚上整理笔记,实习结束后完成野外实习报告和实习总结,实习教师根据撰写的报告评定实习成绩。实习过程中,学生多数是被动地听教师讲解,教学形式单一,过程中缺少动手实践和启发式教学,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实质性提高。

2.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内容多数是分地质地貌、土壤与生物、水文的单要素内容教学,缺少对区域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异性和整体性分析,难以分析其成因和规律,没有从全局把握地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内容局限于传统的地理要素分析,应该增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内容,如地质与矿产资源、土壤植被与农业生产等。

3.教学方法缺少创新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野外实习还存在着实习仪器设备简陋、经费不足、实习基地配套建设太少等问题[3],传统的自然地理实习有罗盘、地质锤、皮尺等仪器设备,没能与“3S”结合,如GIS应用、遥感影像、GPS等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紧密结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需要结合新的技术方法创新教学方法。

4.人文教育功能缺失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中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对于野外实践教学活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不够重视,缺少野外团队协作、互帮互助等人文精神教育,也忽视在大自然中培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文素质教育缺失。

5.创新能力培养不够

野外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往往受仪器、时间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多数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仅仅以知识传授为主,以实习报告撰写内容为评价依据,评价依据重形式,忽略探究能力评价、实习过程中的创新分析和思维能力评价等,导致学生缺乏教学过程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思维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二、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能力培养的内容

1.综合素质

随着知识和技术更新日趋加快,培养具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和善于创新的人才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具备多样性和整体性,在野外实习教学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灌输式”改变为“探究式”,重视学生思考、发现和解决等综合分析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多提出问题,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提升学习能力。如在庐山植物园的实习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园所处纬度位置、山顶的凹形谷地以及鄱阳湖由含鄱口喇叭形的通道带来丰沛的降水等地理要素来分析植物园的选址原因。通过分析庐山山麓、电站大坝、黄龙寺东侧和小天池等地点的海拔高度(GPS测定与记录)、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通过土壤剖面观察,分析庐山植被和土壤类型的垂直变化规律和原因,分析各点土壤剖面的层次和特征差异,以及地形地貌、降水、植被、成土时间和人为因素对成土的影响,引导学生主动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原因、发现问题、探索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

2.学科方法和实践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植被类型变化的推断,需要应用生态学等方法依据调查植物群落物种组成(落叶与常绿等),对植物进行典型群落调查,包括多度、频度、密度、重要值、盖度等指标调查,推理植被的变化原因和规律。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应用遥感影像了解地形地貌大势,进而分析地质和植被的成因和变化规律。如在庐山电站大坝附近,可以借助遥感影像辨析坡向、水面、沟谷的差异,分析相同的海拔高度植物群落特征差异。通过遥感航片或卫片辨析巢湖北山“M”形山势,这样便于理解区域宏观地质地貌特征及成因。又如利用可视化的虚拟GIS技术完成实习路线选择、住宿、自然地理信息等预习过程;也可以利用GIS技术辅助系统和管理功能[9-10],对实习地点、线路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如文本、图片、视频、DEM数据)存储,借助辅助平台查询、修改和更新等,完成实习的考勤、讲解、突发事件报告、练习信息输入和成果评价等各项内容,提高实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中运用生态学、GIS、遥感技术和GPS等多学科和技术,加大实习教学信息化进程,提升实习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3.动手实践能力

在野外实习中,通过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如分组测定岩层的走向、倾角,地质剖面和构造图的绘制,挖掘土壤剖面、分层采样,种群分布格局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的样方调查等。

4.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

通过野外实际动手实践获得的数据,综合分析研究区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和规律,以及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得到应用,达到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的。如介绍庐山冰桌、刃脊等冰川地貌学说时,适当增加相关学者对冰川的争论观点和证据。在介绍庐山地带性植被带垂直变化时,提出黄山松是否为地带性植被的讨论,通过以上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5.团结与协作精神

团结与协作精神培养也是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内容。实习(小组)成员的相互学习、讨论、取长补短,实习任务也需要成员发挥团队精神,共同努力,保证实习过程完成技能实训等任务和共同目标;组织协调能力也是实习过程中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不断调控、激励和协调成员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培养过程。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基本方向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知识、技术和教育理念更新日趋加快,高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培养多层次、多元化创新人才,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能力及善于创新的思维成为目前市场需求人才的必备素质。为此,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具有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教学方法多元化、应用性、学术化、实践性和创新化的趋势[1],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也应该适应时代的变化趋势,需要不断改革与创新。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综合素质提升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引进相关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改革与创新传统的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联系实际分析或解决问题,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性、综合性、探究性,提倡师生互动、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探究和思考,引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实习过程中学会地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加强组织协作等人文素质教育,培养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自我计划、自我指导、自我调整、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体性,适应未来社会需要。

四、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教学中能力培养途径

1.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理念

传统的知识讲授为主的实习模式,不利于野外自然地理实习教学中学生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思维的形成。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更新,为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野外实践教学方法和模式。在教学内容上,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梳理教学内容,采用引导设问、调查思考与探究启发等教学模式,将知识验证、综合分析和应用实践内容结合,提高学生野外综合分析、技术应用和科学探索等能力。

2.选择典型区域自然地理实践

自然地理实习内容涉及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为了实习内容全面性和具有代表性,选择实习地点应该反映自然地理特征的全面性、多样性、集中性,通过典型区域自然地理实习,能够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较全面地观察和分析主要自然地理要素特征及其规律,了解野外自然地理实习的基本流程(如了解区域基本概况、收集资料、认识自然地理要素),学会地学野外分析的基本方法,同时使体质和心理素质得到锻炼,学会沟通和团结协作,在自然界中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3.改革教学模式

传统的野外实习教学注重教师讲授、轻视学生动手实践,重视专业知识,忽视能力培养。改革后的实习教学模式则指在指导教师引导下的以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探索性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科学思维,同时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4.构建综合实习效果考核体系

合理的自然地理野外考核评价会激发学生实习热情,提高实习效果。根据对野外实习过程中出勤、实习表现和态度、掌握方法和动手技能、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和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再结合实习报告的撰写内容和水平,构建综合实习效果考核体系[10],通过科学的实习评价有利于促进实习过程取得良好的效果。

5.开展人文素质教育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使学生回归自然,是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大好机会,在自然地理要素认知过程中,有利于师生、同学之间交流,体验自然景观、人际交流过程,增加组织协作观念,激发学习和生活热情,产生积极的情感认识和理解,经过思考、领悟、提炼、升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为以后学习和工作积累必备素质。

[1] 蒲阳,赏刚,郑光辉,等.我国大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发展趋势探讨[J].大学教育,2014,(5):25-26.

[2] 衣华鹏,张鹏宴.研究型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科学,2013,16(1):150-152.

[3] 王文福,张玉娟.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93-95.

[4] 姜乃力,郑晓非.高校自然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现代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9(3):103-106.

[5] 梁铭忠,劳燕玲.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教学模式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3):111-112.

[6] 闫守刚,崔艳辉,许清涛,等.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与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3,27(6):97-101.

[7] 刘富刚.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思考[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9,7(4):108-110.

[8] 衣华鹏,张鹏宴.泰山地区实习基地建设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J].实验室科学,2008,(6) : 54-57.

[9] 王岽,林玉标.基于VR-GIS的庐山虚拟地理实习基地创设初探[J].宿州学院学报,2008,23(2):137-140.

[10] 李恒凯,邹凤琼,刘加兵,等.基于GIS 的庐山自然地理实习教学辅助系统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19-23.

physical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ability training; teaching reform

G642

A

1006-9372(2015)01-0126-03

2014-12-02。

安徽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185);皖西学院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地理应用技术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13td04)。

孙贤斌, 男, 副教授,主要从事GIS应用和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研究工作。

Title: Reform of Physical Geography Field Practice Teaching Based on Ability Training

Author(s): SUN Xian-bin, ZHANG Guang-sheng, TAN Lv-gui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分析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24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抄能力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学习月刊(2015年18期)2015-07-09 05:4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