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永华
“教”的出发点和落足点都应是“学”,而“学”的目的是“用”。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就必须让语文教学走近学生心灵,走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所授知识和技能呢?
语文教师应在唤起学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小说阅读”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精讲一篇,指导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及小说的阅读方法,然后让学生选讲其他的小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书,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上网查资料的便利条件,让学生体会教师备课的思路与过程,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进了教与学的沟通。学生通过备课进行细致的学习,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比单纯听课要好得多。在讲课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新的困惑与问题,这又会成为学生课下继续学习与研讨的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正如《礼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教师要真诚地认识到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讲台上走入学生心中,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必须在课堂上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学生完全放手,进行“放羊式”教学。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适当地留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与空间。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给学生留一些自主的权利和发展的机会。
宋代教育家朱熹曾在《朱子读书法》中说:“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可见“读”对学习语文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尤其是诗歌、散文等语言优美的文章,更应充分发挥学生读的作用。在课堂上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提供学生可以借鉴的阅读范本,指导学生阅读的具体方法,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深远意境,品味独特的语言风格。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求知的乐趣,产生“不读不快”的感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授课时教师要根据所讲内容设疑置难,做到“无疑者需较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精神的目的。在课堂上,还可根据讲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地设计讨论题,开个小型讨论会,或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或师生共同讨论。培养学生辩论、质疑的能力和习惯。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批评有的教师,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主观地教,这种做法犹如向窄口瓶子猛灌水一样,结果只是大量的水流到瓶外。
语文教师要结合现有语文教材,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灵活地补充对学生有实用价值的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与活力。
每天十分钟自由论坛时间,把每天语文课前的十分钟,设置为学生的自由论坛时间。让每个学生轮流上台为大家主持一次活动,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人趣事、道德与亲情的剖析、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以及时政点评等,或结合自身现状及班内实情进行一次演讲等。每一次论坛都是学生自己准备、独立创作、新鲜出炉的,自然比教师推出的精神食粮更适合学生的口味,吸收起来也更容易些;况且每天的制作人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它风格各异,形式多样。课前的十分钟时间,看似无足轻重,但若认真持久地进行自由论坛活动,一个学期就可以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先前相比有较明显的提升。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汲取不同营养的同时提高语文兴趣,锻炼听说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社会、人生等,它的收益将是不可低估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既要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的培养;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有效地起到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师生共同努力,才能使教与学达到和谐高效,让学生乐学、教师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