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维东
高中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幸参加过几次新课改的调研和督导工作,有机会深入常态下的课堂,见证和感受新课改的真实现状。然而种种迹象表明,许多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和实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尽管教师的教学行为、理念、观点、思路、方式,驾驭课堂的能力相比过去有很大的转变,但课堂上消极应付和曲解课改精神的现象屡见不鲜,花样翻新,重学生参与、课堂流于形式、主题不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弱化等知识的生成过程。概括起来,有以下种种。
在调研督导中,我们了解到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思考,始终站在新课改的门外,根本就没有领略到新课改的先进理念和内涵,更无法在课堂上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课堂中,做到逐个提问,人人回答,却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和个性差异。从教学的效果看,没有体现出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改形同虚设。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及时地帮助学生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找到完成目标的最好方法;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分别对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归纳、整合;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和内容,要从深度、广度去分析、做到举一反三。当然,问题和内容要少而精,没必要多而繁,只有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调研督导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教师“所谓”的新课改,其实都是临时凑出来应付检查和督导的。这样的课形式繁多,推进得虚而快,缺乏实质有效的内涵支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盲目的力求形式上的新,力求展示课堂教学的实力,教学内容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一节课没有解决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节课的每一个步骤和环节,我们就会发现,这节课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还是比较老套和陈旧的,虽然在教学组织上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但依然掩饰不了其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缺少教师对学生知识点的点拨和引导,谈不上师生互动式探究性学习模式。学生对老师这种突如其来的“新”教学设计无所适从,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积极倡导新的教学模式和教法改革,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在调研督导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有一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新课程。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面对新课改教学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反而消极应付和曲解新课改精神,视新课改就是简单地换一套教材,调整了一些课程内容,在教学中表现出的是“穿新鞋,走老路”。在新课改教学中,教师要心中掌握好舵,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哪里需要学生讨论、交流;哪里需要教师点拨、指导,师生共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有巧妙的教学策略,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有条不紊地层层深入,使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问题得到解决。
在调研督导中,我们发现许多学校的新课改在个别教师那里遭遇了尴尬。长期以来,“师道尊严”成为传统的师生关系准则。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的学校把学生失去的课堂还给了学生。把传统课堂的“一言堂”一下子变为“大放羊”,课堂变成了学生随意“创新”的“天堂”。课堂秩序乱了,学生思维乱了,教师不去干涉,出现了错误结论教师也不过问,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模棱两可,这种不就错而纠偏,不升格而总结的偏误的确是忽视了教师主导性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凭借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感悟、把握和可能高于学生的深刻见解而对学生进行引导,就是履行了引导者角色的职责。在新课改教学中,绝对不是要弱化教师的引导作用,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教师由传统的教学权威逐步向学生的学习伙伴转化。
以上种种现象绝非新课改问题的全部,课改实验中面临的问题也绝非这些。但是,我们必须要及早认识到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并及早思考解决问题的方略,这样才能有效化解新课改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让新课改早日惠及广大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