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以河南为例
胡明晖
(中原工学院, 郑州 450007)
摘要: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基本单元,中西部地区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直接影响到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实现。河南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省份,拥有郑州、洛阳两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河南创新型城市建设对我国中西部其他地区具有示范作用。本文重点分析河南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并从科学制定发展思路和目标、前期突出政府导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完善科学交流平台、营造城市创新文化等6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中西部地区;创新型国家
收稿日期:2014-11-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L1422003);河南省重点软科学公开招标项目(132400411013);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2011GGJS-117)
作者简介:胡明晖(1975-),男,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创新与政策。
文章编号:1671-6906(2015)02-0081-05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1-6906.2015.02.019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s the base of Innovative Country, which will be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situation of the building of innovative citi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Henan Province, which has two National Trail and Demonstration Innovative Cities, Zhengzhou and Luoya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vinces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There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play an important demonstration role for the other areas of central and western China.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effects and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ies in Henan Province, then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promotion, providing a good cas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ity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科技进步与创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学发展的首要力量,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和区域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城市是实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战场。以河南为例,有70%以上的GDP和70%以上的国家税收来源于城市,95%以上的大学和科研力量分布在城市。在城市化、高技术、全球化的推动下,以信息、知识、人才、创业投资为基本要素的知识经济必然在要素密集的中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进而城市的发展必然通过创新来引领[1]。自2006年国家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河南制定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河南的决定》等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政策,18个省辖市结合城市创新发展实际,先后召开创新型城市建设大会,出台创新型城市建设政策。河南地处我国承东继西和连接南北的中原腹地,在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中居于特殊地位,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国家加快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有必要回顾和总结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总结成效,剖析问题,为中西部地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经验和政策借鉴。
1创新型城市与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
1.1创新型城市内涵
创新型城市的英文表述有Creative city和Innovative city 两种,前者强调理念、创意和文化,后者侧重创新、革新之意,强调包含技术、人才和制度的综合变革。传统发达国家更多运用 Creative city表达创意城市的涵义,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更多用 Innovative city作为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驱动模式。西米(Simmie J)在《创新型城市》著作中总结,创新型城市的成功主要依靠两种核心“城市资产(Urban assets)”:一是高质量的知识劳动者,他们生产和传播知识,成为城市资产的核心力量;二是便利的基础设施和通讯,为创新者之间有效沟通提供便利,特别是与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创新者保持密切联系。事实上,不同文化的融合,不同思想的碰撞,不同人的交流,是最好的创新源泉。城市必须具备开放思想、多样化、宽容、独立个性、可达到、弹性及有活力的公共空间、高质量的人居环境、源于全球化倾向的本地化等特征,才能促进创新的发生。但是,仅仅拥有创新资源还远不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世界银行2005年发表的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指出,创新型城市的先决条件包括: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的政府,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多样化、高质量的居住选择,能接纳各种观点碰撞的多元化社会,各种文化、体验的交汇融合,以及对环保的高度重视等。
我国对创新型城市概念的界定和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两种[2]。狭义的理解主要是从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中主导动因层面作出界定[3];广义的理解主要是将创新活动由企业扩展到文化、制度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各方面,认为创新型城市是一个完整的自主创新整体[4],甚至是一种创新驱动城市发展的模式[5]。在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策略研究中,除了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建设主体和治理机制得到普遍重视外[6-7],制度建设和文化内核也受到特别的关注[8-9]。
1.2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展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创新是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影响下提出的。从宏观层面看,国家科技部在2004年与安徽省进行省部会商过程中,结合合肥科学城的构想,把合肥命名为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重点支持科技体制综合改革和建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积极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基地作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之后,创新型城市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国内正式出现,并很快成为地方政府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从创新型城市的宏观发展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技部最先重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规划、设计布局和试点推进。2008年,深圳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受到国家科技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肯定,成为第一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此后,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科技部先后发布《关于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宏观层面大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从国家级试点城市选择看,科技部和发改委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家科技部强调推进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的支撑作用;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服务、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评价创新型城市建设状况;重点支持承担国家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项目、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等。国家发改委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当作一项系统工程,强调从宏观管理与调控着手,系统推进、整体布局、统筹指导;考核内容涉及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方面;支持手段包括设立创新型城市建设专项,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优先在创新型城市布局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优先安排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的重大项目等。
2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南省地处华夏腹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传承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起着承东继西的战略作用,在创新资源禀赋和创新环境方面处于从东到西梯度递减的过渡位置。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在新形势下,河南省已经充分认识到建设创新型河南的重大意义,把科技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作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实现“四个河南”和中原梦。
2.1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发展主要围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拥有3个国家级试点城市。科技部先后批准洛阳、郑州、南阳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郑州还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新乡也正在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4个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之一,并入选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应用示范城市和国家“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建设试点城市。
(2)自主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主要表现在:第一,创新型企业培育成效显著,16家企业成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40家企业成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17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第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成绩卓著,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3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7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5个;第三,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取得进展,已经成立风力发电装备、盾构、生物疫苗、花卉、小麦、耐火材料、中药等8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第四,院士工作站建设进展顺利,2010年河南首批建成了42个“院士工作站”,现已建成院士工作站100多个,并对优秀院士工作站给予奖励。
(3)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十一五”期间,河南实施了企业创新能力培育科技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节能减排科技工程、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等五大科技工程。获国家科技奖励连年创历史新高,5年间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97项,包括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科技进步二等奖75项。专利工作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专利申请、授权总量分别达到25 149件、16 539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2 430亿元。
(4)科技创新环境明显优化。河南省政府成立“自主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把自主创新体系放在省政府“一个载体、三个体系”总体战略的高度进行部署,并把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作为省政府“五大工程”之一予以推进。此外,先后出台《河南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河南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规划(2009-2020年)》和《河南省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和重大措施,为加快科技进步、科技创新营造政策和制度环境。
2.2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河南省创新型城市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也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影响和制约建设创新型河南战略目标的实现。
(1)对创新型城市理解存在偏差。“创新”与“城市”都有比较宽泛的外延,两者的组合为整个概念的解释带来很强的灵活性。对于处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河南来说,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单纯模仿东部地区或者国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模式是行不通的。例如,从财政科技投入看,2014年郑州市财政科技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与深圳6%的财政科技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郑州就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城市,郑州可以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建设模式。需要加深对创新型城市的理解,选择适合本地特点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
(2)全社会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河南省还有不少城市在谋划经济发展时仍然着眼于铺摊子、扩规模、上项目,没有形成依靠科技创新推动发展的自觉意识和有效行动。不少企业仍单纯追求数量和速度,缺乏依靠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动力。社会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对自主创新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
(3)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2013年河南省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11%,远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高水平研发团队和领军人才缺乏,全省仅有院士17人,能够解决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关键问题的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少。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多数企业不愿对产品研发和自身创新能力进行长期投资,缺少系统的人才配套政策,影响企业乃至产业的创新发展。
(4)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完善。河南创新主体的活力和动力不足,企业尚未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创新管理的统筹协调不够,有限的科技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不同政府部门对创新活动的领导和协调尚未形成合力,科技、经济、社会等部门间缺少有效协调机制,部门之间的政策衔接沟通不畅甚至相互矛盾。
(5)科技创新环境有待优化。河南大部分城市科技服务机构由于市场定位不明确和非专业化,造成市场需求和服务供给不匹配,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信息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公共信息资源难以做到真正共享。在创新人才环境塑造方面,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以及支持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河南省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政策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全社会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战略,整个创建过程也是城市创新力从萌发、活跃到成长、成熟的渐进过程。河南创新型城市建设要结合具体的发展实际,重点在于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培育城市创新能力。
3.1科学制定发展目标与思路
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的资源基础、优势产业、科研实力各有差异,只有对每个城市资源进行全面考察分析,才能对城市类型做出科学划分,并针对不同城市制定有差异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和发展思路。以郑州和开封为例,郑州研发资源和研发实力具有优势,但从创新型城市建设看,郑州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2014年财政科技投入仅占到GDP的2%;开封从经济发展现状看是农业城市,从发展趋势看要打造成文化旅游城市,从科技资源配置看研发基础和科研实力均具优势,但财政科技投入在河南省辖市中又比较低。因此,对郑州来说,需要从宏观视角考量,把郑州放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和框架下,制定发展规划,确定发展目标,增加科技投入;而创新型开封建设则需要兼顾现状和未来,制定符合当地情况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3.2重视建设前期的政府主导作用
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个历史演进过程,企业是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力量。但从河南发展实际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偏低,产学研合作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政府的发展规划和强力推进非常重要。
(1)财政政策方面。通过直接投入、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财政科技经费逐步由生产领域前移到研究开发领域,由对产品的优惠政策转变为对研究开发的资助政策,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采取直接资助,帮助建立相应的研究所或实验室,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创新成果转化和孵化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原则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金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子基金,重点投资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支撑地方经济发展。
(2)税收优惠政策方面。重点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积极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试点,鼓励科研人员创办企业,对拥有科技成果的科研人员采取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方式的股权激励,采取项目收益分成方式进行分红激励。
(3)金融支持政策方面。放宽市场准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企业创新,鼓励政策性金融机构向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软贷款,参与项目研发投资。全面推动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逐步扩大商标权、专利权、版权、股权质押以及产业链融资贷款的规模。建立企业自主创新的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和担保基金,大力发展以民间为主的风险投资机构。建立健全科技型中小企业银行融资风险担保机制和信用体系,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鼓励机构、个人设立创业投资主体。
(4)政府采购政策方面。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手段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制度,实施政府技术研发项目订购制度,提高政府采购中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政府优先采购本地企业自主研发的产品和设备。建立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对单位和个人的自主创新产品或者服务,在性能、技术等指标能够满足政府采购需求的条件下,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而政府采购的产品尚待研究开发的,采购人要采用招标方式确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或者企业研究开发,并予以订购。
(5)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方面。加强对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管理。鼓励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将通过消化吸收是否形成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项目评估和验收的重要内容。探索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联合引进政策,产学研联合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政府支持企业并购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资本注入和补充机制,探索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损失补偿机制,各级财政扶持担保机构的奖励、代偿补偿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予以倾斜扶持。
(6)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方面。建立健全与自主创新有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改变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评价体系,加强对科技创新主体的保护,强化专利产权管理,制定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激励政策,建立并完善专利制度产业化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对境外或省外迁入或在河南设立分支机构的外资企业研发中心给予补贴和支持。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企业研发投入情况的统计和考核评价,把研发投入、成果应用与转化效益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体系。
3.3完善城市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型城市建设要不断加强城市的集成创新能力,重视单项技术与其他相关技术的有效衔接,从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集群。这要求加大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重点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并通过公共创新平台和创新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政策创新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项目、基地、人才等创新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处置收益分配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机制,消除“创新孤岛”现象,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移扩散的障碍。公共创新平台要向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倾斜,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并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中小企业。在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主要是推进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步伐,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重点扶持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产权交易等骨干科技中介机构,力求在技术转移、技术产权交易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此外,要大力发展金融、会计、法律、资产评估、技术服务、人才服务、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
3.4打造产学研战略联盟
加强制度创新,打破条块分割,促进科教资源的整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开发、生产、销售紧密结合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结合河南省情,瞄准重点产业,集中优势资源,积极引导建设一批校(院所)企双方共同参与的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具体措施包括:一是校(院所)企共建研究基地,共建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机构,搭建区域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平台,针对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二是形成高校专家组、博士团与企业对话互动机制,建立高校与企业间的无障碍通道;三是创新科研人才组织机制,打破单位界限,通过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提升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能力,进而催生更多原始性创新成果;四是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围绕新兴交叉学科和区域高科技人才,组建高新技术领域专业协(学)会,逐步形成产学研联合互动的长效机制。
3.5完善区域科技交流平台
建设区域技术成果和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郑汴一体化和中原城市群为载体的区域创新协作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联席会议机制,加强与中原经济区周边省市的科技协作,在创新资源、创新人才上打造区域科技一体化体系,使郑州成为区域创新合作交流中心。要加强国际、国内的合作交流,以优惠政策、优质服务等吸引国内著名院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业等在重大项目、关键技术项目上开展合作。积极组织与发达国家或地区、国际性科技组织的双边科技合作项目,加强与最接近技术源头的海外研发机构的合作。鼓励推进科技企业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互参股、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基础上建立科研生产联合体,实现科研开发优势与生产经营优势的高度融合。加快发展区域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加强省级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交易,推进股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建设,向非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股权登记托管、产权交易、知识产权登记评估质押等服务。
3.6营造城市创新文化
创新型城市要不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持续性创新活动,就必须发挥创新文化的积极作用。美国硅谷、韩国大田等的创新优势,与其崇尚竞争、容忍失败、敢闯敢试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作为科技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河南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形成不拘一格用人才的人才使用文化:一要发挥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努力培养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优秀团队;二要制定有吸引力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强博士后流动站、科技创业园区等人才载体建设,加大对重点领域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的引进力度;三要创新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形成多种形式的“人才驿站”,让更多海内外高级人才以讲学、短期聘用、技术合作、人才租赁等方式来豫服务。此外,要形成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发展氛围,要强化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的交流和培训,提高企业家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增强领导科技研发、管理科技队伍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城市自主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要广泛宣传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开展科技人员学术交流、青少年发明创造、职工技能竞赛等形式的创新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高博.“创新”引领城市发展的潮流[N].科技日报,2010-03-28(02).
[2]黄亮,杜德斌.创新型城市研究的理论演进与反思[J].地理科学, 2014(7): 773-779.
[3]金吾伦,李敬德,颜振军.北京如何率先成为创新型城市[J].前线, 2006(2): 43-45.
[4]钟坚.关于深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几点思考[J].管理世界, 2009(3): 172-173.
[5]毛艳华,姚华松.创新型城市理论研究的发展[J].城市观察, 2014(6): 173-185.
[6]寇明婷,陈凯华,高霞,等.创新型城市技术创新投资效率的测度方法研究:基于创新过程的视角[J].科研管理, 2014(6): 56-67.
[7]隋映辉.创新型城市建设: 战略态势、制约因素与发展思路[J].管理学刊, 2010(5): 28-33.
[8]孙阿凡.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制度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 2014(3): 219-220.
[9]代明,周飞媚.创新型城市文化特质的经济学分析[J].城市问题, 2009(12): 56-61.
(责任编辑:陆俊杰)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novative Cities i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s of China: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HU Ming-hui
(Zhong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engzhou 450007, China)
Key words:innovative city;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in China; innovative cou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