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健
(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
直视初中地理“微课热”下的冷思考
☆陆健
(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江苏海门226100)
“微课”一词在近两年中红遍大江南北,无论是微课的备课、录制、传播,还是微课的学术研究,都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被推向顶峰。而微课的设计及其深层的教育价值仍需要我们教师深入挖掘和实践,以使微课得以真正服务于教育。
误区;策略
微课从制作到传播,参与其中的教师深有体会,尤其在目前的初始发展阶段,教师都会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微课的制作之中,而在炙热的微课浪潮下,我们必须诊断当前微课现状下的误区和探讨更好的教学策略。
微课教学的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弥补教学现状下的缺陷。而实际的微课制作的过程却存在两种教学误区。
1.技术与教学本末倒置
初中地理的教学目的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引导学生感受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1]。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学生已有的认知储备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锁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去深入认识、体验、欣赏、感悟教学中的点点滴滴。此时,教师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解读学生学情、剖析教材价值、突破重难点上。而就当下微课制作的要求和已有的硬件、软件设备,教师要制作一节10分钟左右的微视频,需要花费的时间远远大于教师备好一节课的时间,教师为此花费大量的时间并不是在教学行为上,而是在微课制作的技术上,这种技术与教学本末倒置的教学行为已经忽略了教师的最本质的价值所在。在本质价值和服务价值发生矛盾时,教师一定要分清主与次,千万不能因为微课的技术而忽略对教学的研究。
2.减压与增负背道而驰
初中地理是初中必修课程中的非中考科目,在考取高中即考取大学的应试现状下,中考的压力一点都不亚于高考。学生每天在语数外、理化政上所花的时间远远大于很多教育专家所预设的。如果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很多的微课让学生去预习教学内容、巩固教学内容,这种学习时间远远大于微课的10分钟,因为,学生需要下载,需要电脑、平板、网络等多种工具,中间穿插的时间同样是一种负担。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还会受电脑和网络中众多诱惑元素的干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容易陷于电脑中的游戏、视频、音乐等娱乐软件之中。而这种减压与增负背道而驰的现状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任何一个新生产物的出现都具有它的两面性,作为教师不能一味追求新生事物的价值与优势,也不能一味排斥新生事物所带来的不利因素。“微课热”下的缺陷确实存在,但是其特殊的效果还是不容忽略的,教师要妥善用之。
1.网络资源充分共享
就地理学科而言,我们需要让学生课前预先预习的内容或者课后进行巩固的内容,不一定要教师自己花很多的时间制作相应的微课。教师可以尝试通过网络下载,而对于收费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和同一县市的地理教师组建QQ群、360云盘,将好的资源充分共享。在长期的积累和共享的作用下,每个教师所花的时间、金钱要少很多,而这种资源共享所带来的效应则很显著,教师可更好地剖析教材和学生,选择更好的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而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研究微课的制作,并制作微课,使其成为共享资源中的一部分。
2.巧用微课特殊效果
微课中一些特殊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行为所达不到的,教师要巧妙用好微课的特殊效果来服务于教学。比如:用微课的视频效果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很多地理面貌、文化特色、风土人情,等等,教师用语言和文字很难达到相应的渲染效果。比如:在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学中,需要突破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到其中的规律和特征,教师仅凭地球仪、文字、图片是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的。为此,可以借助微视频和微动画,通过视频的感官刺激效果来促使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微课、微视频还有激发学生兴趣等效果,这些效果教师都可以巧妙地灌输于课堂内外,以此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3.将作业变化成欣赏
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地理并不是让学生掌握高深的地理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教学的开展来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2]。这些素养的获得要求学生带着感知、体验、欣赏、感悟的态度和目标去经历,不需要通过死记硬背再强化学生对某些概念、地理常识的记忆,更不需要通过繁重的题海战术来提升学生应对会考的能力,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生产活动等日常行为中逐渐积累相关素养和知识储备,这种行为是一种自发的、享受的过程。比如:在学习人教版的《大洲和大洋》后,可以将中央十套中“人与自然”栏目的相关视频和节目推荐给学生欣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和同学、父母一起欣赏相关节目,结合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和节目中的介绍,无形之中积累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情感。
教育是一种持久的行为过程,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某种新潮而摒弃教育最本质的元素,应该妥善用之,让所有本质以外的元素科学合理地服务于教育,才是教师最需要研究和实践的。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编辑:郑方林]
G434
A
1671-7503(2015)17-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