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5-01-31 07:59普映山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刘 松,普映山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 524088)

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及其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刘 松,普映山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外语系,广东 湛江 524088)

近年来,英语专业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将思辨能力的培养纳入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之中,培养具备思辨能力的英语人才不仅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同时也能满足学生终身发展需求。文章将“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确定以知识技能为纲、突出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为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提供可行的思路。

英语专业;思辨能力培养;以问题为本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我国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缺席症”

“思辨”一词最早见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思辨能力”一词是由英文“Critical thinking”翻译而来。西方人崇尚理性思维,对“思辨能力”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代。1910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Dewey)[1]187在HowWeThink一书中首次提出了“Reflective thinking”(反省性思维),对美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杜威高度重视思维对知识的促进作用,他认为“只有在思维中获得的,而不是偶然获得的知识,才具有逻辑使用价值”。1994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美国教育法案”,正式将critical thinking列入全国性的教育教学目标。而美国哲学学会“特尔斐”项目组[2]317对思辨能力作了较权威的界定:“思辨能力包括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以及自我调节,其中分析、推理与评价为核心技能。”

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学一直强调通过记忆、背诵、模仿等手段夯实学生语言基本功,导致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不少学者表达了对此类现象的担忧。黄源深[3]一针见血地指出外语专业学生患有“思辨缺席症”,即缺乏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考、辨析等能力,并指出“思辨缺席症”会影响学生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何其莘等[4]也认为分析问题和独立提出见解能力的培养是长期困扰外语专业的难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黄源深[5]、文秋芳[6]、孙有中[7]分别从外语学习内在规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考试测评等角度深刻剖析了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的症结所在。从学者们对“思辨缺席症”的“病因”论述可以看出,过去以“语言中心”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是造成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首先,从师生角色来看,以“语言中心”为导向的英语课堂,教师是知识的绝对权威,知识和技能的灌输主要依赖教师口授,学生在课堂上只扮演次要角色,盲目地服从教师的指令,被动地吸收知识。久而久之,学生严重依赖教师,思辨能力缺乏,只会服从命令。其次,从学生学习英语方法来看,正如文秋芳和周燕二位学者[8]76指出的:“外语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外语专业后,学习过程中更多依赖记忆、模仿、背诵、复述,很少从事复杂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因此他们的思维能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就不可能得到足够的训练和发展”。因此,在以“语言中心”为导向的教学中,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然”,思维活动长期停滞不前,甚至退化。

胡文仲[9]20在总结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育改革三十年历程时也谈道:“人们开始从更广的视角思考和讨论如何加强英语专业的通识教育、如何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如何拓展英语专业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界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平衡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规划英语专业的师资发展、如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如何培养高层次英语人才等等问题。”外语思辨能力的培养已经提升至国家政策层面。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举办了一系列思辨能力培养高端论坛,如“英语测试与思辨能力培养高端论坛”(2012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促进英语专业教学改革——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论坛”(2013年)等。同时,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于2013年开始研究制定《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商务英语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中,思辨能力培养被置于显要位置。因此,要根治“思辨缺席症”,教学就必须转型,应当纠正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通过大量文献调查和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以问题为本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以下简称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探讨如何在PBL教学模式指导下,将思辨能力培养与英语课堂教学有效融合,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首先确定了以知识技能为纲、突出思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其次通过小组协作学习来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开展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二、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PBL教学模式研究

尽管外语界对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共识,但找到“思辨缺席症”处方的关键是如何构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可操作性教学模式[10-11]。国内外学者对思辨能力培养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类:一些学者主张将思辨能力视为一项普遍技能,开设专门的思辨能力课程,将其作为一门技能课程来教授。也有学者认为适应不同学科领域的普遍思辨技能并不存在,思辨能力的培养只能依托特定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教授。而且如果真将思辨能力作为一门课程来教授,势必要对当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耗时长,工作量大,难度高。因此,我们重点关注第二种方法:依托特定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英语专业课堂教学模式。

一般认为,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包含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通过大量理论研究及实践教学,笔者发现PBL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大有裨益。

PBL,即“以问题为本的学习”,是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发展而兴起的教学模式,被誉为近年来国外教育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革新。Barrows和Tamblyn[12]1将PBL定义为:“PBL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由此可见,PBL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驱动,以思辨为导向。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用于语言学科的教学具有显著优势:

PBL教学模式倡导教学情境化。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语言学家开始注意到语言习得不仅仅在于知识结构,而且也在于语言所表现的交际功能。PBL模式强调语言习得在真实语料和情境下进行,鼓励学生大量使用目的语(英语)完成口头和书面活动,这与语言习得机制相辅相成。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语言习得和运用离不开它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情景语境。PBL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各种真实的、开放的、有意义的问题,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或自然真实的语境;学生为了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英语知识,并通过查阅资料获取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循环往复。学生思辨思维能力随着对新旧知识的建构,在不断解决真实而复杂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可以将课堂教学变为引导学生发展思辨能力的同时兼顾语言技能训练的过程,通过在课堂教学各环节(课文预习、课文导入、课文讲解、课堂讨论、课后练习)的教学设计中营造真实的、问题性情境,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发展思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PBL教学模式倡导协作性学习。因此,英语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效克服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弊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研究语料,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促使他们改变英语学习就是学习语法、记忆单词、背诵课文的认识。合作式学习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之间开展双向或多向的交流合作,共同分担认知负担。通过小组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思维能力随之得到锻炼。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行PBL教学模式意味着要精选学生感兴趣、开放性高、有争议的问题,并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这些问题要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热情,同时又为思维提供自由空间,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又需要发挥集体智慧,通过接触他人思想、看法,对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作出修正和完善,这也能使学生的思辨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PBL教学模式倡导以问题为驱动,以思辨为导向,将从问题的设定到解决整个过程作为教学反馈的方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学生需要不断开动脑筋,这本身就是一个思辨过程,因此能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心智和思维活动。学生在解决与专业相关问题过程中也提高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利于解决传统的英语教学与实际运用脱节的矛盾。同时,这也有助于教师跟踪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灵活改变教学策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改进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PBL教学模式在《现代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PBL教学模式强调“从做中学”,以问题为驱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运用英语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同时将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和小组合作相结合,让学生多角度分析英语文本,训练其思辨能力,培养其合作能力。笔者尝试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英语专业《现代大学英语精读》课程教学之中,确定以知识技能为纲、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依托特定学科教学内容,综合运用评价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以小组协作方式组织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认知、社会、文化等不同角度解析文本,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重视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注重开阔学生视野,训练其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和思辨能力。以下是具体的操作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向学生呈现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尽可能开放性较高、有一定难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紧密,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并能激活学生已有知识。

例如《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二版第一册第一课“Half a day”为一篇记叙文,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一个孩子开学第一天的经历,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孩子上学第一天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过程。本单元主题很容易引起刚入学的大一新生的共鸣。笔者确定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盘活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思辨活动;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据此,在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五分钟写作任务环节,并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My first day at XXX college.

(2)My first impression of XXX college.

Then work in groups of 4 and try to write as much as possible about this topic,you can also compare your notes with those of your group members. Lastly representatives from each group will report to the whole class. Afterwards,other groups may give some comments/suggestions or raise questions.

第一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挑战性,需要每个学生独立思考并且与他人讨论后才能得出较为全面的答案。学生审题时会发现,该题实际是要叙述自己第一天入学的经历,需灵活运用高中阶段所学词汇和语法知识,例如选用合适的动词及正确的时态来表达。这不仅激活了学生高中所学知识,同时为学习本单元课文体裁记叙文、了解其行文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第一个问题基础上,接着又设计了第二个问题。此题是要学生描述对学校的第一印象,问题形式更加开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思考,有助于培养其发散思维。

(二)组织小组、明确分工

以小组协作方式建构知识是PBL的重要特征之一。任务布置前,教师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年龄、学习基础、性别、人数等来划分小组。任务布置时,教师要明确各小组职责和任务,并指导各组对组员进行明确分工,同时确保各小组有一名记录员,以记录小组每名成员完成任务情况和参与情况,为教学评价提供反馈信息。

在确定分组之前,为了对学生学习基础有宏观了解,笔者首先参考了全班高考英语分数,然后按照学生意愿确定小组,并指导了各小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每个小组由四人组成,一名成员负责将大家的观点汇总,一名成员(基础较好)负责润色和更正语法错误,另二名成员分别负责记录及计时工作,记录每个成员参与情况,确保任务圆满完成。

(三)识别、分析、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学生以问题为驱动进行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开动脑筋,将搜集到的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此过程中,学生通力合作,广泛听取他人意见和看法,纠正他人语言错误的同时自身语言错误也被纠正,既增长了知识、提高了交际能力,又锻炼了思辨能力。教师在此过程中,扮演引导者、促进者和观察者角色,负责答疑解惑,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如反复提醒学生:

(1)What are your questions about?

(2)What type of questions are they?

(3)What are your suggested answers?

(4)How did you get your answers?

(四)成果展示

在成果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来展示小组成果:展示该小组解决问题的思路、问题解决方案、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疑惑。成果展示的形式可以是幻灯片,可以是演讲报告,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可以有多种选择。通过小组间相互评论和观摩、教师的点评及总结,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根据这次的写作任务,笔者选择了让学生以报告作为成果展示形式:各个小组派出一名或多名成员将小组的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陈述,该小组的其他成员可以随时补充自己的看法。其他组成员可对所陈述内容表达质疑、提问或给出建议。教师负责纠正小组成员的语言错误,或对陈述内容遗漏或不完善之处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样,以语言为载体,对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进行真实的建构,实现了语言学习的情境化。

(五)教学评价

教学最终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PBL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提倡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在评价环节,笔者一方面将小组同伴评价、小组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笔者对各小组、各小组成员的观察记录综合起来作为最后教学评价的参考;另一方面,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从问题解决与否,以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展示出的合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多方面考虑教学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上述PBL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学生们普遍反应良好。简要而言,他们在对英语记叙文体的模拟写作及与其他文体的比较中,加深了对英语记叙文行文方式的了解及语法应用的认识,其文体的辨析能力有了提高;另外,通过修正协作和小组合作,学生们在彼此相互交流合作中学会了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层面思考及多种解决方式的获取,从而加深了对现象的深层次思考。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其思辨能力的提高。

四、结论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是克服英语专业学生“思辨缺席症”的一剂良药。这一模式不仅能兼顾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构建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PBL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对新时代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2]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The Delphi report executive summary:Research findings and reccommendation prepared for the committee on pre-college philosophy[R].Retrieved from ERIC Doc.No.ED 1990:315-423.

[3]黄源深. 思辨缺席[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7):9.

[4]何其莘,殷桐生,黄源深,等. 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1):25-29.

[5]黄源深. 英语专业课程必须彻底改革——再谈“思辨缺席”[J]. 外语界,2010 (1):11-16.

[6]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2009 (1):37-38.

[7]孙有中. 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2011 (3):49-58.

[8]文秋芳,周燕. 评述外语专业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J]. 外语学刊,2006 (5):76-80.

[9]胡文仲. 对于我国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回顾和再思考[J]. 外语界,2008 (5):18-23.

[10]钱坤强. 外语习得与思辨能力[J]. 山东外语教学,1996 (3):72-75.

[11]李莉文. 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 中国外语,2010 (7):68-73.

[12]Barrows H S,Tamblyn R. Problem-based Learning[M]. New York:Springer,1980.

ACriticalThinkingSkillsOrientedPBLTeachingMethodandItsApplicationinEnglishTeaching

LIUSong,PUYingshan

(DepartmentofForeignLanguageStudies,GuangdongOceanUniversityCunjinCollege,Zhanjiang524088,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English major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has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bjectives in the course of reforming and developing China’s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Building 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for English majors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but also satisfies the lifelong needs of students. Through adop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mode and carrying out a comprehensive teaching evaluation mode,this paper attempts to apply the teaching method of Problem Based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with an aim to focus on fostering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while it also pays attention to the imparting of knowledge and skills so as to build a possibl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for English majors.

English majors;cultivation of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PBL;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

H319

A

2095-2074(2015)03-0065-06

2015-04-25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20130601104);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院级质量工程(CJ2014014)

刘松(1989-),男,湖南益阳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助教,翻译学硕士;普映山(1956-),男,云南昆明人,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教授,翻译学博士。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外语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建设特色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衡阳师范学院英语专业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