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秀梅
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鲁迅先生也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新课标把作文修改摆上了议事日程,规定:“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是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的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相互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可见,培养学生的作文修改习惯,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水平,严肃学生的写作态度,已成为作文教学无法回避的问题。
下面,我就作文修改方面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次作文课,我要学生写的题目是2002年的中考试题:“新的________ ”。由于没有多作说明,许多学生写的都是:“新的老师”“新的班主任”“新的朋友”“新的同学”……对于这种明显“学生腔”而又千篇一律的文章,我要他们首先从立意上修改,并提醒他们,“文以意为先”,立意必须关注社会发展,把握时代脉搏,坚守积极健康的价值取向。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放开了思想,想得更宽更远,许多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全部推翻,重新选切入点,有的以奥运为主题写《新的挑战》,有的以环保为主题写《新的地球》,有的以人文关怀为主题写《新的大家庭》,有的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写《新的选择》。同修改前相比,作文质量天差地远。
学生作文,最忌讳的就是简单的题目简单化。特别是中考,一般不设审题限制,让大家都有话可说。基于此,学生要想出类拔萃,必须在立意上下功夫。在作文训练中,必须训练学生对生活的灵敏度和洞察力,要反映时代的真实,反映生活的真实,这种能力,只有在修改中慢慢磨练。
当前学生作文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选材不在生活中去捕捉,而是胡编乱造,他们所编的往往又千篇一律:妈妈送伞,爸爸送菜,老师深夜伏案改作业,同学主动学雷锋。你一批评,有的学生还振振有词:“这叫创作”。学生不知道但我们知道,绝大部分学生还处于一个写作的启蒙时期,他们没有创作的基础。亲身经历的,亲耳听到的,心里想到的都不能准确的表达出来,胡编出来的东西又有什么意义?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写真实。要求写真实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讲真话,求真实的诚实品德。因此,凡是胡编乱造的文章一定要求重写。
此外,材料是主题的载体,材料是否典型、生动和新颖,对表现主题至关重要。魏巍为了写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收集了100多个材料,经过筛选,他保留了20多个,最后文章写成,他只用了三个材料。于是,《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经典。广泛地收集材料,精心地筛选材料,深入地分析材料,恰当地运用材料,是文章成功的关键。
学生作文中,材料选择应注意的主要是材料的典型性。初三学生写议论文,喜欢用身边的人和事为例证,我提醒他们,这种材料不典型,说服力不够。有学生反驳说:“老师,你不是要求我们写生活,写真实吗?”我告诉他们:“生活到处存在着伪命题,材料A可以推出结论B,而结论B却不一定能推出材料A,否则就存在以偏概念的毛病。”我要求学生大量收集名言警句、名人轶事、民俗民谚,并要求他们把这些东西用到作文中去。通过经常的修改指导,学生很快就能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文章充实了许多,也有力了许多。
对于文章结构,古人有“凤头”“猪肚”“豹尾”的说法。意思是说,开头要漂亮,中间要充实,结尾要有力。我觉得这种提法非常有意思。
万事开头难,许多学生都怕文章开头。针对这种情况,我组织了如何开头的专题讲座。我把开头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开门见山,一类为曲径通幽。开门见山或以时间、地点、人物入笔,从事情的前因后果谈起,或直抒胸臆,或直奔主题。这种开头学生易懂易学,难的是曲径通幽。曲径通幽包括背景式、悬念式、环境渲染式、情感铺垫式、抛砖引玉式……讲座之后,我要学生多读报刊杂志,多看好的文章,收集一些好的开头,用心琢磨自己的文章开头。有同学在写 《一方水土一方人》时,最初的开头是这样的:“在东江边上,有一座古城,叫龙川。”我觉得太随便,且与下文的抒情内容明显不协调,我要她改,前后改了五次,开头变成了这样:“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部,东江缓缓流淌,孕育了一座古朴的城市,那就是龙川。据说,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这样一改,一种古朴而悠长的味道就洋溢在字里行间了。
至于主体部分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充实,结尾部分要卒章显志,注意点题,注意启发别人的思维,要给别人留下想象空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起承转合等等问题,这里不一一繁述。
唐代有个故事,说的是苦吟诗人贾岛有一天想到一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继而一想,把“推”改为“敲”不更好吗?但到底用哪个字好他也拿不定主意,于是边走边作“推”“敲”状。不料冲撞了韩愈的马队。卫兵们把他抓到韩愈面前,他解释了事情的原委,韩愈沉吟半响,说:“用‘敲’好”。于是词话中又添了一段佳话。一字之改,意境完全不同,一个“敲”字,更突出空山的清幽,环境的静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字字斟酌,反复修改,才能成为佳作。炼字炼句,最能体现你的雕镂琢磨工夫,最能提升你的表现能力。
新课标指出:“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常识,做到文从字顺”。什么是语感?就是文字形成声音之后的感悟能力。文从不从,字顺不顺,或意思完不完整,借助语感一下就能感觉出来。
边读边改,是作文修改的一种重要方法。老舍先生说:“多为修改,就须多念自己的文章,嘴里念,耳朵听,我们立即听出语言文字的毛病来。”在读的过程中,你可以体会文章是否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感情,可以感受文章是否生动具体,可以感受文章是否连贯得体,可以感受文章是否前后矛盾。
边读边改,最好不要边写边改。鲁迅先生说:“立定格局之前,一直写下去,不要回头。”十步九回头,不仅费时费力,也容易造成写不下去的局面。
俗语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自己写的东西,同学们有时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圈子,因此,合作修改从某种程度来说,更优于自主修改。
在教学中,我常常安排专门的修改课,让学生互读互改。或同桌互改,或小组互评,有时也可请最好的朋友来改。这种活动不仅提高了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责任心,同时对融洽同学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也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笔者曾经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是这样的:“美国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拿一箱苹果让学生自己选来画;日本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拿一个苹果不停的转换角度,让学生看清楚再画;中国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是画一个苹果在黑板上叫学生照着画。结果是,中国学生画的苹果最像苹果,日本学生画的苹果有的像桔,有的像梨,美国学生画的苹果最不像苹果,有的像石头,有的像鸡蛋。”
在作文中,学生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分歧很大,有的认为中国的教育比日美的有效,有的认为日美的教育比中国有趣,有的认为中国的老师更专业,有的认为日美的老师更开放。在我的鼓励下,大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