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教育模式探讨

2015-01-31 05:53:04刘展华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温病老中医

刘展华 左 盼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广州510405)

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教育模式探讨

刘展华1左 盼2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广州510405;2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广州510405)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一生或者是前几代人的智慧结晶,代表了一个时期中医临床发展的最高学术水平。中医肿瘤作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不同于内科学,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只有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才有可能培养“既熟悉中医,又懂得肿瘤专业知识的具备高素质中医肿瘤学临床思维”的专科医师。

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教育模式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是中医发展史上的璀璨明珠,是提高我国中医发展水平的重要支撑,故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和发扬迫在眉睫。目前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工作开展日久,但对于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教育模式,学术界一直处在探索之中。为此,笔者结合自身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思考和探讨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的教育模式。

笔者认为,中医肿瘤学名师传承教育需重视3个方面:即理论传承、临证传承和医德传承。现就这3个层次的传承内容分述如下。

1 重视中医经典在总结中创新

名中医对中医经典著作的研习有很深的造诣,熟谙原文,旁及各家,他们对中医经典思想的熟悉把握程度是中青年中医所不及的[1]。同时名老中医临证数十年,不断地在临床过程中体会、总结,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中医基础理论并不断地创新、升华,最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学术思想。中医肿瘤学术继承人平时应多研读经典著作,研修各家中医著作,领会古医籍精华,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融汇贯通,更灵活地应用于临床中。同时,自身不断地在临床实践中研读经典著作、学习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理论,在总结中不断的升华,形成自己的一套中医理论体系,这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是学习名老中医学术理论的核心。

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最辉煌的经典著作,包括《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最早最辉煌的经典著作,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它全面系统地概括了中国东汉王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医诊疗特色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内经》的诞生,为中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书中的理论原则,几千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医疗实践,它所蕴涵的科学内容,对中医学今后的提高和发展,仍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伤寒杂病论》内涵丰富,其完善的辨证论治体系,缜密的理法方药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对当今中医肿瘤治疗学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书中的处方立法严格,药味简单,配伍得当,疗效显著,是后世辨证论治、方药临床应用的基础。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了三焦辨证,进一步完善了温病的治疗,尤其是在高热、抽搐、血证、斑疹等方面的急救。探源索流,可以发觉《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中已蕴含着中医肿瘤学的基本框架,尤其在基础理论方面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等学术思想已显示其优势和特点。遵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原则,周教授认为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规范亦不离《伤寒杂病论》之法度,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在何脏何腑,灵活运用六经辨证方法。治病不离法,又不为法所拘[2]。既是对前人思想理论的的总结,又是创新地应用于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学的辨证施治也遵循《伤寒杂病论》的法度,同样须根据各种临床证候,辨明病属寒热虚实,病在何脏何腑,属何经脉,而灵活运用六经的辨证方法,如消化系统肿瘤,出现“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病位少阳,病机属肝气郁结,肝胃不和,用小柴胡汤主之;肿瘤导致的腹水证,在临床上往往因膀胱气化失司,开合失常,水湿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此证辨为太阳腑证之蓄水证,方药五苓散主之;又如“脉微而沉”、“瘀热在里”之抵当汤证,为瘀血内结。盖肿瘤的成因,与“瘀”密切相关,故临证时体壮而有“瘀”表现者,均可选用。学习体会六经辨证的精髓,才能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属某经某证,即“思病之源,思过半矣”。

中医肿瘤学不同于中医内科学,有其特殊之处,其传承教育更是任重而道远。作为中医肿瘤学术继承人,必须进行艰难的探索,以名老中医的学术理论为基础,使中医肿瘤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升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2 加强临证实践教学培养继承人中医肿瘤临床思维能力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是他们用自己一生的时间,传承前人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并不断地总结、提炼、升华出的宝贵资源。同时用于指导自己临床实践的学术思想,每位名老中医的诊疗风格与临证特色是他们医术的体现。因而名老中医“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更具有现实的指导性”[3]。中医肿瘤学术继承人在跟随名老中医临证时要特别注重观察老师在诊疗的第一时间最关注的是什么,必须问的是什么,必须望的是什么,也就是老师诊疗疾病的切入点,重点关注的症、证、辨证依据、治疗的着眼点、立法组方的思路、遣方用药的特色和心得等,由此力争通过观察名老中医辨证论治时的思维演绎过程和处理策略,来总结老中医临床思辨的特点。在中医院就诊的肿瘤患者,很多是在其他医院经过多次治疗,或因复发转移,疾病危笃,患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寻求中医治疗,经过周教授中医辨证治疗,或祛邪消瘤,或健脾补肾,1年,2年、3年……他们活过来了,胃纳好转,体重增加,咳嗽疼痛减轻,有些还正常上班,病人感激不尽。如果不是跟师亲眼所见就不可想象。周教授认为:癌瘤的病机是“毒发五脏,毒根深茂藏”。“毒发五脏”即是指内脏病变在局部的表现;“毒根深茂藏”意为病灶由里及表,隐蔽而广泛。恶性肿瘤的病性是虚实夹杂,它是一种局部属实、全身属虚的疾病,在邪正斗争时,可以出现“带瘤生存”的特殊阶段,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这个阶段相对于西医来说,中医治疗肿瘤的优势就尤为突显。放射治疗为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放射线对组织损害可以修复的为放射反应,不可修复的组织损害则为放射损害,此类反应周教授统称之为“放射病”,可有全身及局部表现。全身症状为于放疗后1至数小时或1至2天出现恶心、厌食、呕吐、头痛、全身乏力、骨髓抑制等反应,并有发热、口干、喜冷饮、小便短赤等热盛伤阴症状;局部反应如鼻咽部、生殖器出现的放射性粘膜损伤,导致粘膜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出现溃疡、出血;以上症状表现,均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的病理特点,因此,“放射病”属“火邪”、“热毒”,而“火邪”、“热毒”属于阳邪,具有温热性质的特点,且邪热从外感受,起病急、变化快,因此,辨证应属“温病”范畴。其发病虽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传变规律也不一定按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的病理阶段,但在不同季节,因“四时”主气的不同也兼夹有“时气”的症状表现,且其症状表现同样也可分为卫、气、营、血分症状。放射病虽不完全类同温病,但它可作为是温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可利用温病学说指导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中医基础理论认为“火邪”、“热毒”,易伤津,在肿瘤放射治疗中,养阴保津法贯穿疾病的始终。温病的临床应用延伸到外科领域,如清代名医高锦庭在《疡医心得集》中提到:“盖以疡科之证,在上者属风温风热,风性上行故也;在下者俱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在中者俱属气郁火郁,以气火俱发于中也”。周老首倡将放射反应和放射损害辨为温病范畴,把温病的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体系应用到“放射病”上,是对温病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与补充,扩大了温病学说的临床应用范围,充分体现“师古而不泥古”的创新精神。只有通过跟师,中医肿瘤学术继承人才能领会中医肿瘤学名师临床思维特点。

3 研究名医医德医风及治学方法

如果说继承的核心是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话,那么继承德艺双馨的名老中医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慈悲济世,无私奉献的大医精神则是继承工作的旗帜和灵魂。良好的医德医风、人格品行及治学方法是名老中医取得学术成就的重要保证,古人云“厚德以载物”就是这个道理。不学习名老中医的医德医风、人格品行及治学方法,我们不仅难于体会他们的学术精髓,甚至可能误入歧途。良好的医德医风和精湛的医疗技术,需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求、感悟、反思,使自己逐步成为研究型、开拓型、创新型的人才。老师常常这样说:“作为一个医生,只要患者有一分希望,都不要轻易说放弃;只要能够为患者减少一分痛苦,就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老师出诊的时候常常是中午一点多、晚上七点多还饿着肚子为患者看病,即使看到最后一个患者,还是那么认真仔细;老师常说“肿瘤患者本来就很痛苦,来一趟门诊更是不容易”。住院的病人亦知道,周老师出差回来,常常到病房看望患者,亲自把脉,遣方用药……老师说:“医师临症要做到三满意:一是病人满意,能缓解病情或减轻病痛,二是自已满意,尽了职责,心安理得,技术不断提高,三是医院满意,医德良好,赢得声誉。”现在周老师虽已到退休年龄,但还坚持门诊和查房,做临床研究,坚持在教学一线,长期担任本科肿瘤学方向班、学生选修班及硕士班的教学,主编《中医肿瘤学》《中医肿瘤食疗学》等多本教材;坚持科研,创新思维;重视修养,德技双馨。现代医学发展很快,日新月异,肿瘤知识面广,囊括了临床各科,不断有治疗新进展,因此,“读经典著作、学临床指南”不能放松,作为全国名老中医,仍时刻不忘读书,每天博览国内外肿瘤治疗新进展。老师孜孜不倦,勤求古训,博采新知,时刻不忘精益求精。只有通过跟师,才能深入领会名师成长之路的治学态度。

目前,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教育模式以“师徒型”传承为主,教者言传身教,学者侍诊于师,耳濡

目染,潜移默化。在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过程中,师者的学术经验得以传承,中医学术思想得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面对恶性肿瘤肆虐残害患者,我们一定要抓住师徒传承机遇,进一步勤求古训,博采新知,认真总结名医经验,领会名医学术思想,工作中熟练运用中医思维和诊疗技能,将名中医的医德风范和学术思想发扬光大。

[1]刘庆帮,姚惠萍.浅谈名老中医治学方法[J].吉林中医药,2005,25(9):12.

[2]林丽珠.中医肿瘤学家周岱翰的学术思想[J].中国肿瘤,2000,9(8):352-353.

[3]王映辉,姜在,刘保延,等.基于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思路[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1):98-105.

Exploration and Discussion on the Education Mode of Inheritance of the Prestigious Doctor of Oncology of TCM

LIU ZhanHua1,ZUOPan2
(1.Department of Oncology,TheFirst AffiliatedHospitalof GuangzhouUniversityof 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2.Grade2014Graduate,GuangzhouUniversityof 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

The academic thought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prominent TCM doctors,which are venerated as wisdom crystallization of their whole life or of previous generations,represent the highest academic level of TCM clinic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period.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TCM,oncology of TCM is different from internal medicine.Only through continuous reform and perfection of inheritance mode of the prestigious oncology of TCM doctors,are we likely to cultivate specialists who are familiar with Chinese medicine and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tumor,equipped with high quality clinical thinking of oncology of TCM.

Oncology of TCM;inheritance of the prestigious doctors;education mode

10.3969/j.issn.1672-2779.2015.15.041

1672-2779(2015)-15-0080-03

:张文娟本文校对:王雄文

2015-06-02)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温病老中医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张道一学术思想研究》简介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金桥(2018年2期)2018-12-06 09:30:40
老中医坐诊
特别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30
老中医
中外文摘(2016年4期)2016-03-25 12:46:53
陈阳春研究员学术思想略论
中医研究(2014年5期)2014-03-11 20:28:50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周来兴老中医治疗疑难杂症的思路与经验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方慎盦及其学术思想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