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孙光荣“中和”思想在养生中的应用※

2015-01-31 05:53:04王朋金张鹏起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15期
关键词:孙老偏颇中和

李 忱 王朋金 张鹏起

(1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鹤岗 15410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系,哈尔滨 150040)

孙光荣(1940~今),男,汉族,湖南浏阳人。第二批国医大师,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仁堂”中医药大师之一,主任医师,研究员,教授,著名中医临床家和中医药文献学家,中华中医药中和医派创始人,国家级名老中医。有幸拜在中和门派麾下,近距离聆听大师的声音,感悟中和思想在大千世界中的神奇。

孙老的中和思想更多的人认为适合养生术,但经过近距离的学习,我认为养生包含治疗之中,养生是医疗活动中至高阶段。一点愚见,以供同道们参考。

何谓养生,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延长生命、预防衰老和拥有健康。也可以理解为通过保养获得更好的生命长度和生命质量。养生者,养者生,弃则害;贵养者得生,漠弃者为夭。

1 养生之道循法自然和于术数

养生之道,要遵循自然规律,获得自然的庇护。上个世纪60年代,加拿大的病理生理学家汉斯.塞里Selye Hans)提出了一个概念叫“非特异性抵抗”,即:提高动物的抗感染能力;提高动物的抗肿瘤能力;提高动物的抗辐射能力。非常符合《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老子》的“道法自然。”人们需要遵循规律,适应周围环境,而不是与自然抗衡[1]。

2 养生之道调其形骸身无偏颇

也就是说:养生之道,要调整整个身体状态,保证阴阳平和而无偏颇。80年代初,国医大师孙光荣提出“合则安”的养生总则。“合则安”,是指必须结合自身的体质、环境、习惯选择养生方法、养生药物、养生食品、养生器具等,合适,就平安、合,调和也。因此,要想达到养生的目的,就要气血和、阴阳合、气机合、内外合[2]。一旦出现失合,气血阴阳就会出现偏颇,就会出现人体的不适,导致疾病。

3 养生之道养心为贵慈悲融汇

养生之道,要重视养心,对苍生万物若有慈悲之心,则心和身静。孙光荣进一步提出,“养生先养慈悲心”,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素问·灵兰秘典论》明确指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所以,养生首重养心。而心又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灵枢·邪客》),心主血脉,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脉、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之营养,皆赖其血液之供应,说明心脏在诸脏腑经脉中居首要地位,故云“君主之官”则非心莫属。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大样本研究发现,癌症病人与精神因素的相关性高达71.88%[3]。所以中医提倡养心,是通过自身的修养,使心态达到平稳、洁净、宽容的境界,而达到内环境稳定,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利于饮食、睡眠、行止,另一方面对免疫系统的保护有了保障。“心”失所养,则见紧张焦虑、失眠多梦、心慌心悸等症状,甚者出现器质性病变。因此孙老又提出“扶正和中”,和中为上善!扶正即扶脾以养气血,气血和则心安。

4 养生之道四缓为妙阴阳和兆

要参悟是“四缓”之奥妙,参透即是阴阳平和之先兆。孙光荣老师认为“缓”字相当重要,他给他的学生们提出“四缓”的要求:“言缓能和,行缓必安,论缓达正,事缓则圆”[4]。缓,舒也,《说文解字》:缓,宽绰。动词则有缓慢的意思。缓慢,不是迟钝,是以一种圆融的、张弛有度的动作表现,是养心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的思想、情志、身体对外界事物接受的能力。舒缓情志,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用“中和”的思想,调达情志,舒缓情志,如果“缓”不下来,“逆则气乱”,那么,人体的应答也会发生变化,继而出现了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发生偏颇,气机逆乱,产生疾病。上医养生,守神机,《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养“心”之根本是养性,舒“缓”之根本是怡情;调心畅志,顺乎自然。孙老强调养心,大家所为也。

孙老针对偏颇的体制治疗,仍然离不开“中和”思想,他认为:“中和是机体阴阳平衡稳态的基本态势,中和是中医临床遣方用药诊疗所追求的最高佳境。”如果说“阴阳平衡”是机体稳态的哲学层面的概念,那么“中和”就是人体健康的精气神稳态的具体描述。“中和”更能在人体气血层面和心理层面阐释机体的生理、病理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5]。临床学术观点:扶正祛邪益中和、存正抑邪助中和、护正防邪固中和。在临床擅长使用“对药”“角药”加减出入百变、达用药中和、求机体中和的目的。他善于调气血、善于平升降、善于衡出入,、善于审中和(审机体中和,审诊疗用药中和)。无论以何种方法,表里、寒热、虚实、顺逆、生死都离不开阴阳总纲,都离不开气血的“中和”,无论在脏腑、在经络、在皮肉、在筋骨,最终都离不开气血平衡稳,静一“中和”。

“中和”的学术思想即是:上医治未病,守神明,顺阴阳,畅气机,养心怡情,续命延年!阴阳的极致“中和”也!

[1]吴战洪.《老子》“道法自然”辨析[J].怀化学院学报,2015,34(3):50-54.

[2]林冬阳,杨博华,秦建辉,等.施汉章教授的外科气血阴阳学术思想[J].时珍国医国药,2014,25(1):231-232.

[3]朱静,马明丽,夏天.精神因素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J].吉林中医,2010,30(2):126-128.

[4]王皓然.国医大师孙光荣的“养生观”与“养生诀”[N].经济参考报,2015-5-29(22).

[5]杨建宇,李彦知,张文娟,等.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中和医派诊疗肿瘤学术经验点滴[J].中国中西医肿瘤杂志,2011,1(1):162-170.

猜你喜欢
孙老偏颇中和
也谈中和反应
中学化学(2024年2期)2024-06-17 04:01:47
长寿老人的“快乐大餐”
免疫塞内卡病毒灭活疫苗后豚鼠、家兔与猪的血清中和抗体相关性研究
范扬:博采与中和的风范
艺术品鉴(2020年5期)2020-07-27 02:43:08
“效力”盲区VS尺度偏颇——浅析多元情绪下舆情处置的能力困境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12
浅析主持人的主持方式与“接地气”类节目的融合
记者摇篮(2018年11期)2018-01-15 07:32:36
“松鼠爷爷”的趣味生活
六旬老人的追影梦
在幽深与高古中追寻中和之美——读段朝林中国画作品有感
丹青少年(2017年2期)2017-02-26 09:10:51
百岁老人的“养生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