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 李照东
琢磨教材精设计 激发兴趣巧生成
☉湖北省宜昌金东方高级中学 李照东
学生在高中数学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出现两个极端的发展方向,一类是看见课表是数学课就期待、渴望,另一类是无可奈何,被动地等待这节课的到来,这两种人当中显然前者是对数学学习有兴趣者.笔者经过观察发现,但凡数学学习很有心得的同学,都是对数学知识、课堂、老师三者或者其中之一充满了兴趣,那么老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不断地生成兴趣,良性作用在知识上,再形成更多更大的兴趣呢?下面就知识与方法的兴趣生成,利用一段微课堂实录做一些探讨.
在人教A版必修4三角函数章节同角的三角函数基本关系中,教材本身只是呈现了和与商的一个基本关系,即sin2x+cos2x=1,但是我们仔细研究后面cosx、sinx、cosxsinx三者之间的转换,无论是初学者的练习,还是高考,都将其作为重点的基础知识,理应熟练掌握.所以笔者认为本节课在学习基本关系后,通过习题课进行一次补充与研究.实录如下.
(1)导入:上课开始教师要求学生默写公式sin2x+ cos2x=1,并自我进行公式的变形.但进行一小会儿,很多小组内的同学就开始讨论了,笔者进行了观察,有部分同学进行了移项,因式分解,还有部分同学进行了配方运算,写成了形如(sinx±cosx)2=1±2sinxcosx的形式.
(2)交流展示:各小组推荐成员展示自己的成果,很多小组将自己小组整理的结果通过实物投影直接展示出来,学生对各种形式进行了评价、质疑,多名同学提到:这些变形的公式有用么?
(3)实例挑战:老师抛出了习题中的常见问题.
①求sinxcosx的值;
②求sinx-cosx的值.
老师板书问题:①三个表达式的联系纽带是什么?②计算的难点在哪里?
学生安静地练习,很快有了结论.展示结果显示第一问可由直接平方得到;部分人在解第二问时没有注意符号问题.
师生共同规范格式,总结两种求法,如下所示.
解法2:①同上.
(sinx-cosx)2=1-2sinxcosx=
(4)学生小结:三者转换的核心sin2x+cos2x=1,这是纽带,计算过程中的难点是符号的确定.
教师评析:上述两种解法中,解法1是利用方程的思想,重在解方程;解法2主要利用转化的思想,重点在于等价转换.比较两者的特点,体会到转化重在理解、思考,但操作性强,计算简便.在这个关系的应用中,认真地体会变化,找出彼此联系,认识本质,注重符号的判断,我们的计算、求值、化简、证明就会变得轻松,数学的美感就会在无声处绽放.
(5)变式研讨.
问题2:交换条件与结论.已知-π<x<0,sinxcosx= 2
①求sinx+cosx的值;
②求sinx-cosx的值.
问题3:已知sinx-cosx=-7. 5
①求sinx+cosx的值;
②求sinxcosx的值.
(6)学生感悟.
①“这个知识很容易上手”“这样学很轻松”“对于变式题,我要展示我的解法”“我们小组解决三个变式题都没问题”.
②“转化是根本”“sin2x+cos2x=1这个公式是一个计算工具”“符号的确定需要对象限进行讨论”“三角函数的求值会经常使用这个公式”“如果涉及开方运算,一定要注意符号”.
(1)这一段微课大约用时15分钟,展现深化了的知识点,即同角的基本关系中平方关系的应用.应该说这一点很“微”,但是教师在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丝丝入扣,让学生层层导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很真实地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让思想方法自然生成,兴趣油然而生.
(2)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重视知识本身的系统性、连贯性,设计这一微课为后期的学习铺路架桥,扫清障碍,也为同角的平方关系作了一些深化,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做足了文章,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兴趣做好了储备.同时,也丰富了同角的基本关系,使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这个关系,学生也更好地认同并接受自己的课堂、新达成的知识.
(3)每一节课都能尽可能为学生体验成功创建一个好的平台,教师对导演这个角色要把握准确.在这节微课中,体现出了学生这个中心,在过程的推导、结论的得到中,没有强加观念与思路,知识的生成很自然,学生的成功来的也很朴实,兴趣的体验也呈现出循序渐进,在示例到变式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一路走来不曾有断点,对知识的认同、兴趣的生成水到渠成.教师的导演作用有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4)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教育理论,体现教与学的基本规律,这需要老师有一定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体现在教师进行设计的前期,琢磨教材再创造.学生兴趣的生成与否,是检验一个教学设计成功与否最为本质的标准之一,只要立足学生进行教学设计,并不一定要挖空心思采集多么丰富的素材,大多数时候立足课本,仔细琢磨,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事实说明,只有教师对数学知识系统进行充分地琢磨,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尽早地形成学习兴趣.A